7月4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中国土司遗址项目。中国土司遗址4日在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8处世界遗产。 新华社记者 郭洋 摄
7月4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前中)代表中国政府发言。新华社记者 郭洋 摄
7月4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代表团成员在中国土司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后接受其他国家代表祝贺。新华社记者 郭洋 摄
从空中看贵州播州海龙屯飞凤关(7月3日摄)。海龙屯遗址位于遵义老城北约30里的龙岩山东麓,始建于1257年,毁于1600年。遗址所在山峰相对高度约350米,三面环水,一面衔山,地势险要,如今周长约6公里的环囤城墙尚存,囤东铜柱、铁柱、飞虎、飞龙、朝天、飞凤六关,囤西后关、西关、万安三关依然屹立。囤顶平阔,囤内遗有“老王宫”和“新王宫”两组重要建筑基址,面积均在2万平方米左右,此外尚有金银库、四角亭、采石场、校场坝、环囤马道和敌楼等遗迹。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4项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8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袭管理当地族群的首领“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此次联合申报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贵州遵义海龙屯,是“土司”的行政与生活中心聚落遗存,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见证了古代中国对多族群聚居地区管理和多元文化保护的独特智慧,对全人类关注文化多样性保护及族群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空中看贵州播州海龙屯飞龙关(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空中看贵州播州海龙屯飞龙关(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空中看贵州播州海龙屯飞龙关(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空中看贵州播州海龙屯飞龙关(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白禹 摄
空中看贵州播州海龙屯飞龙关(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空中看贵州播州海龙屯飞龙关(2012年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空中看贵州播州海龙屯飞龙关(2012年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空中看贵州播州海龙屯飞龙关(6月30日摄)。罗星汉 摄
空中看贵州播州海龙屯飞龙关(6月30日摄)。罗星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