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镇修筑了河堤,沿江风光带吸引当地居民散步。韩烈生摄
修筑河堤前,龙潭镇过去的河床是这样的。
新华社长沙4月15日电
新华社记者 段羡菊、柳王敏
“路是烂的,河是臭的,街道是脏的,夜是黑的,人心是散的……”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龙潭镇的老百姓,这样向蹲点调研的记者描述过去的龙潭镇。
近两年来,尽管龙潭镇经济发展的底子还比较薄,镇政府还在使用基层少见的木楼梯破旧办公房,但“穷”镇经历了一场“富”变,干成了多起多年想干却一直没干成的事,深得民心。
名镇之变
龙潭镇的名气不小。可考正式建制的历史达千年,城镇人口也有3万人,为周边五县市的中心城镇。这里是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湘西会战(又称芷江会战)的主战场,有着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民俗资源。
然而,多年来,龙潭镇经济发展缓慢,镇上以路为市,占道经营,每逢赶集日、节假日交通不畅,街道秩序混乱,加之城区道路四处坑坑洼洼,下水道排污不畅,经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2016年初,龙潭镇开始变样。这里实现道路硬化,铺设了下水排污管道,晚上有着龙潭特色的路灯灯火璀璨。第一次修建了坚固的河堤,还铺设了沿河风光带。多年构想的集商业和住宅为一体的农贸市场,也完成征地拆迁,破土动工,中心城区综合提质改造迎来飞跃。
“真的变了,这两年的变化要赛过近二十年!”龙潭当地一宾馆老板钟静芳向记者感慨。他看好龙潭的旅游发展和城镇兴旺,6年前合伙投资建了一座宾馆,不想因为龙潭的发展太慢,生意不太理想。如今龙潭的变化,让他的经营“看到了希望”。
龙潭镇崇实书院,是历史上当地吴姓村民的学堂,建筑古朴精美。韩烈生摄
不等不靠之变
两年前,扎根乡镇20多年、曾在龙潭镇工作过的姜立刚,被调回龙潭任镇党委书记。“镇里资金缺乏,县里的财政也不宽裕,老百姓想要改变的愿望特别强烈,我们瞄准了目标,不等不靠,干!”
镇“穷”志不穷。瞄准老百姓多年呼吁最迫切之处着力,优先上马解决街道、河道、绿化、亮化等民生工程。从修筑河堤,到铺设排污管道,再到路灯架设,姜立刚和同事们统一组织、规划,引导相关村、社区分段组织实施。
穿过镇上的河流,祖祖辈辈以来没有坚固的大堤守护,洪水来时会冲到镇上,成为龙潭镇的心腹之患。
“刚开始修河堤时,经费紧张,整个晚上都睡不着觉。现在修好了,这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龙潭镇莲河村干部张理平介绍,河堤是由五个村(社区)分段修好,五个村(社区)发动向社会募集了不少资金,镇政府争取整合上级项目资金提供补助。苦干修成河堤的成果,得到普遍赞许,县里表态将给予支持。
作为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湘西会战(又称芷江会战)的主战场,龙潭境内保存有抗日阵亡将士公墓。 新华社记者 柳王敏摄
低成本之变
以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做成事,这也是龙潭“穷”镇“富”变的经验之道。
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让每一位村民知晓具体工程项目,让村民代表参与到工程进度和质量验收。财务公开透明,尽可能节省财务费用。发动村民投工投劳,节省劳力成本。村民们看在眼里,认可在心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豪感一下子就上来了,只用四个月时间就完成了2公里的河堤改造和风光带建设。
为节约成本,龙潭人想尽办法,挖空心思,打起了“老乡牌”“感情牌”。城镇下水道设计,直接找在外有资质的龙潭籍设计专家帮忙,节省了十分之九的设计费用;河堤用的石材市场价一般每立方米400多元,镇村发挥地处雪峰山石材丰富优势,动员石材企业支持,每立方米只花了200多元……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开发,也在龙潭镇取得突破。已经破土动工的农贸市场,打造集商业、住宅、停车场等于一体的综合体建筑,由怀化一家实业公司开发承建。有着2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阳雀坡村,由怀化当地知名企业家投资打造成旅游景点,如今已开门迎客。一流的乡镇汽车站,也已经由怀运集团投资建好,投入使用。
苦干之变
老旧的老办公楼里,夜深之时,一些镇干部办公室仍然灯火通明。统计整理扶贫进展,探讨城镇建设,这是记者入夜暗访时看到的场景。他们告诉记者,龙潭镇的变化还只是开始,推进城镇建设、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龙潭镇办公楼陈旧拥挤,一栋老楼还在使用木楼梯。新华社记者 段羡菊摄
龙潭的镇干部队伍,近两年也经历了一次大调整。“庸者下,能者上,想干事的、能担当的提拔重用”。分责到村、自我施压的工程实施办法,某种程度上激发了龙潭人“不服输”的气质,在龙潭掀起了一股干实事、争干抢干的创业氛围。
“富”变的龙潭仍然是“穷”政府。镇政府办公楼的老房子,异常陈旧,上下的人把木楼梯踩得咯吱响。“我不关心我们干部办公条件怎样,我只关心龙潭的发展。”姜立刚斩钉截铁地对记者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