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外面是什么?”
“山的外面是海。”
陈利君,定南县第二小学党员教师,2023年2月,他踏上了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陶县实验小学的支教之路。阿克陶县四面环山,有位学生时常问他“山的外面是什么?”他总是指着远处的雪山笑着说:“山的外面是海。”
以深情和汗水带领孩子们筑梦“疆”来,一年半的援疆工作即将结束,但依然能感受到陈利君支教过程中“留下满园春色”的豪情壮志。
日记里的援疆情
2023年2月10日,是陈利君从家里出发前往援疆支教的日子,也是他日记本里记录的第一天。翻开当天日记,里面流露出不少对家人依依不舍的情感。
远离家人,奔赴边疆,跳出舒适圈,从温暖的南方,来到了万里之遥的帕米尔高原,陈利君还来不及在日记里分享美丽的新疆西域风情,反而先遇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
“这里常年干旱少雨、空气干燥、沙尘肆虐,还时常伴有雾霾、极寒等天气,刚来没多久,就出现流鼻血、掉头发、失眠等身体不适反应。”但在陈利君看来,满怀一腔热血来到新疆支教,内心早已做好了克服各种困难的准备。
一年半时间,在新疆支教的500多个日日夜夜,翻开陈利君的日记,虽然不是每天都有记录,但不能陪伴家人度过的那些重要日子,都令他充满牵挂。
“今天是儿子生日,晚上7时许,家人拨来视频通话,家里准备了一桌好吃的为孩子过生日,而因时差关系,我却还没结束一天的工作。办公室外传来学生喊‘陈老师’的声音,视频里也响起儿子叫‘爸爸’的声音,此刻,我既是别人老师、又是孩子父母,很幸福……”在陈利君的日记里,像这样的分享还有不少,有他的小家,更有远赴新疆支教的“大家”。
课堂里的育人经
“教书育人”是陈利君执教21年来始终坚持的第一信条,来到新疆支教,他更是不忘育人初心,用心用情用力上好每节课。
陈利君担任阿克陶县实验小学五年级(18)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工作,在他看来,课堂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课堂上,陈利君积极备课,采取灵活教学方式,精心上好《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课文,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情感。利用班队课,他给学生们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王昭君出塞等历史上民族团结故事。在社会实践课中,他带着孩子们走进社区、市场和公园,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同时,在重要节日,他适时向孩子们讲述国旗、国徽、国歌、红领巾的由来和象征意义等知识。
一年半时间,陈利君只恨光阴短暂,能给予孩子们的东西太少,然而,通过与学生的朝夕相处,看着班级学风和班风的向好改变,他却感到收获满满。
“这是个全民班(学生都是少数民族),刚来时,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课堂纪律和卫生习惯不是很好,其中一半学生不愿意交作业。”陈利君因生施策,采取多种育人方式,与学生交心获得信任,班里的各种不良风气得到有效扭转。
从课堂到课外,在陈利君用心管理下,如今,每天教室内外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学生能自觉穿戴好校服、红领巾,作业也能全部交齐,班里也不再有无故迟到、吃零食的现象。
家访里的暖心事
上课爱捣蛋、作业老不交……比拉力是陈利君所任教班级的孩子中的“调皮大哥”。一番家访后,陈利君得知比拉力父母离异,爸爸常年在外务工,从小跟着爷爷一起生活,作为典型的留守儿童,缺少父母陪伴和爱护,加之年迈的爷爷对他的管教力不从心,导致了他顽劣的性格。然而,家访中也了解到比拉力爱好运动,尤其是喜欢踢足球。
有了对比拉力的了解,陈利君便利用体育课和课余等时间经常陪他“玩”,渐渐地成为了朋友,比拉力经常和他聊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梦想。其中,问得最多的便是“老师,山的外面是什么?”,言语间流露出想看看山外面世界的念头。
“陈老师,你是我见过最好的老师。不但陪我们玩,买东西给我们吃,也不告状追我交作业”。在比拉力内心深处,也许感到自己早就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很少老师会喜欢他,但陈利君的言行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关爱。就这样,通过慢慢的引导,比拉力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转变。
一次偶然机会,陈利君得知乌鲁木齐足球学校正在招生,对家庭困难、足球技术好的孩子可以免费入学,于是他马上想到了热爱踢球的比拉力,几周后比拉力踏上足球学校求学之路。临走前,陈利君为他组织了一场欢送会,师生的祝福让比拉力收获到暖暖的爱。
一本日记记录着跨越5000公里的点滴情感,一堂课架起了解惑与育人的桥梁,一次家访解开一位学生成长的问题心结……学海无涯,教海无垠。天山脚下,于学生而言,山的外面是广阔的“学海”,而对陈利君而言,山的外面是始终兢兢业业的“教海”。
通讯员:詹继成、李贵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