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的敦煌在记者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神秘和神奇的好地方。当年一部由甘肃省歌舞团以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为题材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更是让记者充满了对敦煌的神往。而最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火车站(摄影:冯赣勇)
说起中国四大石窟,不能不为拥有两座石窟的甘肃省感到荣耀,在中国的四大石窟中,山西的大同云冈与河南的洛阳龙门各占其一,而其余的麦积山、敦煌莫高窟两座,则均在甘肃省内。而记者曾经于2011年进行的西北之旅首站,也就选在了敦煌。那是2011年7月25日傍晚,记者乘火车从兰州启程,经过一夜的行程于翌日上午顺利抵达敦煌火车站。
鸣沙山景区门首(摄影:冯赣勇)
走出建筑形象兼具汉代“质朴强健”与唐朝“雍容开朗”风格韵味的敦煌火车站,乘旅游大巴首先前往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这里位于敦煌市城南5公里。古往今来,鸣沙山、月牙泉就像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至此,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来泉边漫步,都会心驰神往,遐思万千,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鸣沙山纪念石(摄影:冯赣勇)
这里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特别是鸣沙山、月牙泉与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二绝”,由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
沙漠之海(摄影:冯赣勇)
1994年这里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陪同我们一行的甘肃丝绸之路旅行社导游彭宇是个十分热情开朗的小姑娘,从火车站到景区一路上对敦煌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介绍,吊足了大家的胃口。经过大约半小时的车程顺利抵达景区门首。
记者月牙泉留影(摄影:卓越)
进入景区后一片浩瀚的沙漠之海映入人们的眼帘。一块上书三个红色大字“鸣沙山”巨石,就矗立在沙海的前面。小彭说,游览这个景区有两条路供大家参考,一个是骑着骆驼上沙山观光后下到月牙泉;另一个则乘景区游览观光车直接抵达月牙泉。于是大家纷纷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进入景区的路线。
鸣沙山骆驼群(摄影:卓越)
敦煌的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
远眺沙海驼队(摄影:冯赣勇)
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鱼眼镜头中的驼队(摄影:冯赣勇)
鸣沙山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山由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其山沙垄相衔,峰如刀刃,远看连绵起伏,似大海中的波涛涌来荡去,甚为壮观。沙粉红、黄、绿、白、黑五色,晶莹闪光不沾一尘。站在沙山脚下,望着长长的驼队慢慢行进在沙海中的景象,是这里的一道美丽壮观的风景线。
月牙泉沙海(摄影:冯赣勇)
记者乘景区观光车来到月牙泉附近。下车后到泉边还要在沙海中步行一段路,先是爬上一个沙丘上,这时往前眺望,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的月牙泉风光美景尽收眼底。从沙山上下来途径月牙泉时,一块矗立在沙中,上书三个红色大字的“第一泉”巨石赫然而立,异常醒目。
第一泉纪念石(摄影:冯赣勇)
在高处俯瞰,月牙泉其形酷似一弯新月的造型十分明显,她也由此而得名。面积0.88公顷,平均水深3米左右,水质甘冽,清澈如镜的月牙泉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为“月牙泉”。千百年来,沙山环抱泉潭而不被掩埋,地处干旱沙漠而泉水不浊不涸,实属罕见。走近泉畔,只见泉内星草含芒、铁鱼鼓浪,山色水光相映成趣,风光十分秀美。
沙漠绿洲(摄影:冯赣勇)
月牙泉长约300余米,宽约50米,被鸣沙山四周环抱,泉边白杨亭亭玉立,泉内游鱼悠闲戏水,泉水呈浅蓝色,清澈柔美,味美甘甜。月牙泉,梦一般的迷。千百年来不为四周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堪称天下沙漠第一泉,令人称奇叫绝。
近观月牙泉(摄影:冯赣勇)
据记载,在月牙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
月泉阁(摄影:冯赣勇)
如今泉畔的这组建筑群可能没有以前的恢弘,但是建筑群前面的一片片绿草如茵的沙漠绿洲景观却令游客赏心悦目。穿过绿地之间的甬道进入上书“朝晖”匾额的大门来到庭院中,平地而起的一座高耸塔式建筑月泉阁分外醒目,围绕着月泉阁为中心的一组由墨池云、澄涵、听雷轩、月到风来等建筑的亭台楼阁也蔚为壮观。
月泉阁庭院(摄影:冯赣勇)
在通向月泉阁楼梯的墙壁上还有“沙山云海”、“沙泉奇观”等一组组书法作品的碑帖。可惜进入月泉阁后,发现向上攀登的楼梯口被人为地设障不能登阁观景,记者想,如果游人能登上月泉阁,居高临下地俯瞰月牙泉的景色,那种感觉将会是多么的美妙。
大漠古柳(摄影:冯赣勇)
据说,到月牙泉的历代骚客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史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由此,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无尽的传奇色彩。
记者莫高窟留影(摄影:王鸿)
离开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驱车前往早已期盼已久的敦煌莫高窟石窟。都说好戏压大轴,而在记者看来,观赏瞻仰敦煌莫高窟人文景观,就犹如西北敦煌之旅行程中的大轴重头戏。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莫高窟游人如织(摄影:冯赣勇)
虽然进入景区后不能拍照和摄影,但是这依然没有减少记者观赏窟中雕像、壁画的浓厚兴趣。毕竟来莫高窟是多年来的夙愿,以前是通过影视、图书、报刊等载体而一睹其神奇,今天终于得以一见,那种异常兴奋的感觉真是溢于言表。
敦煌莫高窟(摄影:冯赣勇)
记者顶着酷暑先后观赏了94、148、130、96、71、329、332、16-17号洞穴。石窟中无论释迦牟尼的长14.7米的卧佛涅槃像,还是高35.5米的弥勒大佛像都给记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站在96号窟中仰望高大的坐佛,不由自主地就使记者想起了四川的乐山大佛。虽然此尊佛没有乐山的佛大,但因身在洞穴中,则显得更加巍峨壮观。
莫高窟洞穴石窟(摄影:冯赣勇)
观赏莫高窟后记者感叹,这里的确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其丰富多彩的壁画可谓著称于世。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
莫高窟留影(摄影:王鸿)
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栩栩如生,色泽生动,观后无不令人流连忘返,敦煌之旅真是不虚此行。(图文:冯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