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交通方式一体化融合
建设集约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强土地、水域、空域等空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用地、用海及港口岸线资源利用效率。统筹规划综合交通线位廊道,鼓励建设公铁复合型通道,支持改扩建工程充分利用既有线位。研究推进狮子洋、莲花山、深珠等复合型通道规划建设,推进机荷高速公路等项目改扩建向“立体化”发展。统筹安排城市新区和环境敏感区域的过境和市内通道。
建设一体融合的枢纽节点体系。统筹规划综合交通枢纽设施,推动不同交通方式站场集中布局、空间共享、立体换乘。推进新建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设计建设,高效衔接多种运输方式。加快既有综合客运枢纽设施功能改善和整合提升。统筹考虑各层次轨道交通资源共享、高效联通。建设一批依托主要港口、机场、口岸、铁路物流基地的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发挥小城市、中心城镇的节点作用,加强城乡客货运输站场建设,完善城乡物流节点,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推动城市内外交通有效衔接。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融合建设,做好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协调,实现设施互联、换乘便捷、票制互通、安检互认、信息共享、支付兼容。推动城镇密集地区国省干线与城市道路融合发展。加强铁路、公路、水运客运枢纽及机场与城市公交网络系统有机整合,引导城市沿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合理、有序发展。
推动运输组织一体融合发展。依托综合客运枢纽,打造联程联运客运服务体系。推进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快递等运输服务信息共享、标准互认、结算平台互通,强化运输组织协同,打造旅客联程联运“一票制”和货物多式联运“一单制”。以铁水联运、江海联运为重点,优化港口货物运输组织。加快发展空陆联运,拓展货运航线航班,支持发展“卡车航班”业务。加快推进空铁联运体系建设,打造“航空+高铁”快速货运系统。
(二)综合交通区域一体化融合
构建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完善东西两翼联通珠三角地区高速铁路通道,构建粤北地区铁路运输通道,优化粤东粤西粤北通道布局,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互联互通水平。完善东西两翼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水运、铁路、民航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交通辐射带动能力,加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联动。以通道、枢纽引导产业布局、空间开发,推动重点城镇连片发展。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完善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以连通港澳和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发展方向,逐步统一城际铁路票务系统。提升大湾区港口群协同能力。优化大湾区机场群布局,推进空域协同。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三)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推进在民航、铁路等交通枢纽同步建设邮政快递处理设施,新建交通枢纽统筹考虑布局邮政快递分拨中心等设施,畅通快件进出通道。优化邮件快件“上机上铁”流程,推动运输器具标准化。鼓励交邮合作,加快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
推动交通运输与制造商贸业深度融合。推进交通运输向现代物流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以运输链带动产业链发展,打造交通枢纽经济、廊道经济。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功能,打造服务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电子商务、邮政快递等资源共享共建,建设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展销等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基地,打造智能物流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
推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由单一交通功能向兼顾生态、旅游等复合功能发展,打造旅游公路、绿色航道、特色服务区等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强化“快进慢游”功能,加强交通干线与主要旅游景区的衔接。支持红色旅游、特色旅游、乡村旅游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客运枢纽、高速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建设邮轮游艇码头、自驾车房车营地等新型旅游基础设施。
推进交通运输助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农村地区外通内联水平,有序实施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设、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和建制村通双车道改造,强化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城市道路以及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强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建设。提高农村交通安全保障能力,改善农村交通环境,实施农村公路危旧桥改造和安全提升工程。巩固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成果,提升客运服务均等化水平,优化农村地区客运服务供给。推动县、镇、村三级农村物流节点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进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消费品下乡的物流服务体系。
(四)交通网与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
推进交通网与信息网融合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协同建设,推动车联网部署和应用,强化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建设新一代交通运输综合信息通信专网。推动重点路段、航段,以及隧道、桥梁、互通枢纽、船闸等重要节点的感知网络全覆盖。
推进交通网与能源网融合。适应石化、电力等行业发展,完善液化天然气(LNG)、煤炭、原油等能源物资储运体系建设。推动港口码头、铁路专用线等交通设施与能源管网衔接,强化交通设施与能源设施共享共建,提升能源物资运输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