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纪录片《敦煌》讲述了
这段令国人心痛的历史,
这也是敦煌和中国文化的伤心史,
是我们不忍展开、也不能遗忘的历史。
在这些珍贵藏品中,
约有1.37万件落在大英博物馆,
大约是全世界所有敦煌经卷数量的三分之一。
大英博物馆成了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
我们至今尚未能将这些文献收还。
回望一百年,
西方有一批热爱中国文化的汉学家,
英国人李约瑟,美国人费正清,
荷兰人高罗佩,英国人戴乃迭,
德裔美籍人傅汉思,英国人史景迁,
美国人魏斐德,瑞典人马悦然 ……
他们为绚烂、悠远的中国文化而折服、惊叹,
有的倾心数十年,研究、传播中国文化,
这或许算得上另一种形式的些许弥补。
虽然,自家典藏尚未收还,
但确实有人在为此尽责、
且认识到他们应该做的。
今天,从这组群像中,
抽出一位老太太的剪影。
她在大英博物馆守护敦煌典藏40年,
著书立说,传播中国文化,
心系中国情缘,
以她的方式热爱着中国文化。
英国知名汉学家、历史学家
吴芳思(Frances Wood),
曾在大英图书馆中文部工作近40年,
负责管理中国典藏,
其中最珍贵的是那近1.4万件敦煌经卷,
在这些珍贵文献震惊世界的光芒之下,
这位年近70的老太太被人称为大英博物馆
“掌管中国历史的人”。
吴芳思的家门前有片竹林,
门头挂着红纸做的游龙,
这在伦敦市中心的富人区显得特立独行。
门前的竹子是林语堂女儿住在伦敦时带来的,
龙是吴芳思儿子的属相,
吴芳思延续着她和中国40多年的缘分。
在英国学术界,吴芳思显得有些“另类”,
她怀疑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实性,
质疑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
不喜欢孔子这位在礼仪方面太挑剔,
反对“有组织的宗教”。
她曾是图书馆任职最久、
位阶最高的职员,
却在退休后第一天,
就通过媒体炮轰图书馆
过于商业化、官僚化 ……
吴芳思著作《马克·波罗到过中国吗?Did Marco Polo go to China?》封面,这本书被译成中文后,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
吴芳思是个不折不扣的“挑战者”。
“这个词形容我似乎有点重了。
但我确实希望人们不要害怕
重新思考历史和现实问题、
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
吴思芳自小就显示了怀疑、反抗的精神。
幼儿园时,“安安静静地反抗老师”,
稍大一些,别的小姑娘学吹笛子,
她学少有人选的双簧。
“当你的选择和别人不同时,
你就得付出比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