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演进行过程中,观众通过笑声表达自己的态度。在成语接龙的段子里,演员向现场观众询问首字,观众们也绞尽脑汁,甚至用“biang biang面”的
字故意刁难调侃演员,现场一片欢腾。这种表演形式,与清代维吾尔族诗集《艾里比之书》中巴扎的场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相声巴扎坚持相声传统与新疆当代话题相结合,让观众倍感亲切。内容有大漠孤烟的塞外风光,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那拉提大草原,有霓虹闪烁的维吾尔迪斯科,也有内地“丫头子”与新疆“巴郎子”的美丽邂逅。
相声巴扎将新疆广泛流传的谚语、俗语等语料用于文本创作,通过语料改编、故意错用、跨时空嫁接,达到一种出其不意的“混搭”效果。比如,逗哏演员调侃着捧哏演员是“异父异母的少数民族亲兄弟”,这是怎么回事呢?在疑问与笑料的交织中,答案最终揭晓——那位“亲兄弟”是“结对子”活动送到人们身边的“亲戚”。
相声巴扎的表演语言不局限于传统相声的北方方言,而是以普通话为主,穿插使用新疆方言。故事里的主人公不再是传统作品里的“铁柱”和“二丫”,而是活跃在天山南北的驻村干部和“迪丽热巴”。对驻村干部表达感谢的方式可以用一段新疆特色的报菜名展开,“我请您吃抓饭、拌面、拉条子、揪片子、米肠子、面肺子……”,本地观众不由捧腹大笑,游客们则眼前一亮,开始规划散场后的美食之旅。
这种别具特色的表演模式、相声作品已经日趋成熟,相声巴扎里的每位演员都有各自抖得响的“新疆包袱”、叫好又叫座的“新疆段子”。
新疆相声巴扎的“出圈”
相声巴扎先后创作相声《欢迎您到新疆来》《选演员》《真情》和快板《拜师学艺》等多个作品,其中《欢迎您到新疆来》获得中国曲艺家协会西部曲艺展演三等奖,原创戏剧小品《寻亲》登上央视舞台。相声巴扎也由最初的曲艺小剧场,逐渐发展为乌鲁木齐各族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成为讲述新疆故事的特色舞台。
演员是相声巴扎的核心资产。莫兴伟表示:“我们一方面争取把优秀演员吸引到新疆来,为繁荣新疆文化服务;另一方面招收新疆学员,培养一批新疆曲艺人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