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之牺牲,换人民无忧山河无恙
——追寻“进藏英雄先遣连”
71年前,为完成解放西藏阿里地区的任务,由汉、藏、维吾尔、蒙古等7个民族的130多名战士,组成进藏先遣连,从新疆于田出发,以惊人的革命毅力跋涉千里,横跨昆仑山、冈底斯山,胜利进军藏西北高原,为保卫祖国神圣国土、和平解放西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支队伍,“经历了长征以来最大之苦难,表现出最高的英雄主义气概”。从挺进到驻扎“世界屋脊的屋脊”,短短一年间,63名士兵献出了宝贵生命。
71年后的今天,踏着先遣连烈士的足迹,我们找到这样一句话——以我之牺牲,换祖国和人民无憾。
牺牲:在最艰苦的岁月和地方
1951年1月,西藏阿里扎麻芒堡,海拔4500多米,先遣连最勇猛的蒙古族战士巴利祥奄奄一息。
“副班长,我不能死,阿里还没有解放,党给我的任务还没完成。”这是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下葬前,先遣连党代表、总指挥李狄三用四张牦牛皮把巴利祥的遗体裹了起来。
1950年,先遣连作为当时西北“最过硬、最能吃苦、最善恶战的部队”,从新疆于田县普鲁村出发,担负起“从新疆进军西藏”的任务。
这是何等的豪迈!全骑兵师最好的装备和翻译、医疗等专业干部集中到先遣连,在“向西藏大进军”的旗帜下,战士们身跨战马、威风凛凛。
李狄三还写了一首《挺进歌》,唱得大家热血沸腾:
“挺进!挺进!挺进!
人民的队伍到藏北,
赶走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国家统一!”
进藏路上,困难重重。狂风让战士们难以站立,暴雪让他们寸步难行,高原反应让他们呕吐不止,雪盲症让他们视线模糊。
“人民战士就要有革命的硬骨头精神,勇敢顽强,坚韧不拔……”高险的地势,恶劣的气候,未卜的前程,都没能阻挡英雄的脚步。当年10月,先遣连来到阿里的扎麻芒堡地区,并就地做好越冬准备。
冬天的藏西北高原,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物资补给断绝,4500多米的海拔和零下30℃的气温,让连队陷入极端危险的境地。
此后,一场可怕的高原病在战士中蔓延。得病的人全身浮肿、口吐鲜血。由于缺医少药,死亡人数一天天增多,最多时先遣连一天举办了11场葬礼。
在解放战争中屡建战功的共产党员、班长于洪,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一直顽强与疾病作斗争。牺牲前,于洪对副班长说:“我死后你要把这个班带好,胜利完成解放西藏的任务……”
“这是我的党费,请交给党……”他拿出仅有的四块银元,留下了这句遗言。
在最艰难的时刻,病情已经恶化的李狄三说:“先遣连只要剩下一个人,就要像钢针一样扎在阿里大地上。”他在党员大会上提议,就是断了这口气,也要笑着离开人世。
1951年5月28日,李狄三牺牲。在给上级党委的信中,他写道:“连队到达扎麻芒堡不久,我就病倒了,工作没有做好……”
等到先遣连最终完成挺进任务时,已经有63条生命永远留在了高原。
“金珠玛米(藏语,意为解放军)来到了藏北!”
精神:用忠诚和英勇铸就
狮泉河畔,阿里烈士陵园。
带着母亲冯桂香的遗愿,先遣连烈士陈忠义之子陈永泰,从甘肃跋涉千里前来祭奠。
隔着坟墓,陈永泰感到自己和父亲的距离如此之近,回忆也在一瞬间冲破了时间的阀门。
进藏前,不识字的陈忠义托人代笔,给家里写了一封信。
从此以后,再无音讯,留下孤儿寡母艰难生活。
尽管娘儿俩也吃不饱肚子,但每到交公粮的时候,母亲都特别积极。陈永泰不解:我们的粮食都不多,为什么还要交公粮?
母亲说:你爸爸去当兵了,交公粮是为了让他吃。
冯桂香坚信丈夫还活着,坚信丈夫会回来。
长大后的陈永泰,决心要找到父亲,便给有关部门写了一封信。
两年后,陈永泰收到回信,战战兢兢读完得知,父亲牺牲了!
他把信念给母亲听,想着她一定会伤心流泪。但母亲异常平静,只是轻声问: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陈永泰答:他是好人,是烈士。
母亲说:是好人就好。
此后,冯桂香忙碌起来,为丈夫准备葬礼。这位同样不识字的农妇,请人写了一篇很长很长的悼词,详尽描述了生活的艰辛和对丈夫的思念。
葬礼上,宣读悼词时,冯桂香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号啕大哭,仿佛要把这么多年的牵挂与思念都宣泄出来,仿佛要把这辈子的泪水流干流尽!
深切明白母亲苦苦守候的艰辛,陈永泰决心寻找先遣连的后人:“几十年来,像大海捞针一样,我走遍了10多个省、20多个县,最终找到了近40名烈士的亲属。”
如今,年逾七旬的陈永泰仍未停下寻找先遣连烈士后代的脚步,仍未停止讲述先遣连事迹、传承先遣连精神的努力。
对于先遣连副连长彭青云之子彭巍来说,先遣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