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哲
在天空中,有一颗小行星的名字叫“中华”(China),这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天文学者发现的。那是1928年11月22日夜,美国叶凯士天文台,那个中国小伙子激动到落泪;因为两年以来,他一直在星空中苦苦地追索着的一颗人类从未发现过的行星,在那一天终于被他定格在镜头中。
他的发现,很快就得到了“国际行星中心”的承认,被编号为第1125号小行星。依照国际惯例,他有权为它命名,于是、他把这个新行星命名为“中华”。当时的那个小伙子叫做张钰哲。
张钰哲,1902年2月16日,出生在福建闽侯县城,是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中国天文学史上的许多第一都是他创造的。如:1941年9月21日,他组织了中国境内第一次日全食的科学观测。当时,正处战争时期,但张钰哲不惧危险,组织了日食观测队,观察地点选在了甘肃临洮。
这可能是世界天文史上最为悲壮的一次日食观测。因为他们从昆明出发,要途经3000公里。他们沿途遭遇了多次的日军空袭,日食发生的当天,国民党军队还特别派遣了一个高射炮兵团进行护卫,20余架战斗机也在空中待命,准备随时拦截可能出现的日机。
1941年9月21日,日全食和日食过程。张钰哲摄
张钰哲工作照
在这次观测中,张钰哲拍摄了中国境内第一张日全食照片和第一部日全食彩色影片。当时的《中央日报》,将其与“明朝嘉靖二十年之日全食后,名将戚继光曾建立剿灭倭寇之殊功”做了对比,称其为“抗战接近胜利之预演”。
1953年2月23日,毛泽东主席到紫金山天文台视察,看到了张钰哲拍摄的我国第一张日全食照片时,回忆起来了那次日食,并点头称赞说“很好,很好。”
解放后,张钰哲积极参与紫金山天文台的重建,并于1950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在之后的1953年春节日偏食现象发生时,张钰哲带头进行了全国性的广播演讲。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次全国性科普活动。
当时,国人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匮乏,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象,都被赋予各种神秘的含义。
张钰哲还曾利用天象,确定了武王伐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准确时间。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商衰周兴的转折点,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但史书上没有准确的年代记录。记录这场大战的最早文献《尚书·牧誓》说“时甲子昧爽”,仅有纪日,而无明确的年代。
在围绕这场战争的记录中,《淮南子·兵略训》记载有“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的内容。
1977年,张钰哲开始研究哈雷彗星的运行轨迹,将我国历史上各次可能是哈雷彗星的记录加以分析考证后指出:如果武王伐纣时出现的彗星是哈雷彗星的话,“那么,武王伐纣之年便是公元前1057~1056年”。
介绍见下行文字
1958年中国科学院老学部委员张钰哲(右4)参加苏联科学院的行星天文学会议
张钰哲
张钰哲根据1910年4月19日哈雷彗星的出现逆推40次回归过近日点,发现在前1057年3月7日,哈雷彗星距地球甚近,在这年的头3个月里都能看到它,其天象正与《淮南子》记载相同。
同时,在那次哈雷彗星出现时,木星恰运行在张宿中(张宿,古代二十八宿之一),正当鹑火(鹑火,中国古代十二星次之一),这也与《国语·周语下》所说的“武王伐殷,岁在鹑火”相合。张钰哲的这个研究成果对于“武王伐纣”发生年代的悬案提供了重要线索。
张钰哲长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工作,拍摄和领导拍摄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确位置,获得8000多次小行星的成功观测,先后发现1000多颗在星历表上没有记载的新小行星。其中,有100多颗小行星和3颗紫金山彗星获得了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
1978年,国际小行星中心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宣布将1976年10月23日由美国哈佛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Chang”(张)。
张钰哲一直担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在他领导下,紫金山天文台成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并蜚声国际。1986年7月21日,张钰哲在南京病逝。此去数十年,如去愿张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