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这是让人倍感自豪、催人奋进的一年。75年披荆斩棘,75年风雨兼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昭通和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乌蒙大地处处旧貌换新颜。75年来,昭通一步步破茧成蝶,从农业底子薄、工业零起步、人民温饱难保障的艰苦岁月,大踏步走进山区农业现代化后劲足、工业发展质量高、群众幸福生活的新时代春天。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昭通市融媒体中心以“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为主题开展全媒体采访活动,走进历史深处、人民中间、奋斗一线,全力以赴讲好昭通故事。
滔滔金沙江、巍巍乌蒙山,昭通这片土地如此壮美。
7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却深刻地改变了昭通这座城。
75年来,伟大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5年来,昭通这座城市,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落后凋敝、百业待兴,发展到如今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城市建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变化,一条条已建的、在建的“交通大动脉”或“毛细血管”纵横交错,一处处四季花开、景致错落的道路景观让人心旷神怡,一座座新学校、新医院、拔地而起……
这一切,无不昭示着磅礴乌蒙这片土地的勃勃生机。
这一切,是昭通发展的脉搏,是昭通历史的见证,更是昭通前进的力量!
城市更新 向美而行
“时间”在那一刻重启。
1950年3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十五军四十三师进驻昭通城,标志着昭通和平解放,昭通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心脏”,它是繁华的城市中心,也是城市功能高度集聚的地方。昭通中心城市的“心脏”原来一直是以辕门口为中心的2.97平方公里(1985年前的城区面积)古城区。昭通古城属清雍正年间的历史遗迹,始建于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设东南西北4座城门,东为抚镇门,南为敉宁门,西为济川门,北为趣马门,配套设施基本齐备。
岁月无声,但又在忠实地记录着一切。
一张张新老照片,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从住房、园林、交通领域变迁等多个方面,生动形象地记录了昭通城市建设的发展轨迹。
1987年,昭通城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约10万人,集中在环城路和顺城街之间。那时,城市面貌还很陈旧,环城路和顺城街周围还是一片农田。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岁月洗礼的昭通创造了不凡的业绩,当时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与1952年相比增长了1905倍,农民人均收入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8.4倍,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乌蒙大地上充满了发展的希望和生机。
城市建设,亦在追赶。在昭通人的记忆中,城市建设的发展与腾飞始于新世纪。
2001年,刚刚经历了跨世纪的昭通人,迎来了一件大事和喜事。国务院批准昭通撤地设市,地级昭通市宣告成立!昭通由此迈入了高速发展的新纪元。
撤地设市之后的昭通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也相应增加。农业产业、道路交通、招商引资、旅游发展、群众增收等渠道得到了进一步拓宽。尤为突出的是,撤地设市后,昭通的城市建设水平和管理服务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是因为随着城市级别的提升,昭通在争取政策支持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方面的机会大大增加,不但可以享受国家对地级市在工业发展、城市基础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还可以增强与周边城市的沟通能力,推动以工业、物流和交通运输等为主体的城市经济迅速发展。
“十三五”以来,昭通城镇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十二五”末的113平方公里增至131.6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6.86%增至45.34%,增加8.48个百分点。
仅以昭通中心城市为例,原来只是一片沼泽、一个水塘的省耕塘水库摇身变为水体清澈、风景秀美、文化厚重、市民争相打卡的省耕国学文化公园;城区道路绿化带现已成为鸟语花香、曲径通幽的景观带,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9.7%;省耕山水、苹果小镇、融创大山包旅游小镇等大型商业项目已建成投用或正在火热开发中;祥和家园、彩云小区等一个个公租房或廉租房小区“破壳而生”。
随着城市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也在不断提升。65岁的王云和老伴正在元宝山城市体育公园内散步,谈及这些年城市的发展变化,老人十分兴奋地说:“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幸福的,退休后到处转转,赏赏花,听听音乐,要是没有政府想着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哪里会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我很珍惜现在的生活,我还经常教育我的孩子们,要努力工作,为社会多作贡献。”
如今,王云和妻子住进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小区。每天傍晚,他都会和家人出门走一走、逛一逛。“现在城市越来越漂亮了,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好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了。”王云的老伴笑着说道。
近年来,昭通坚持“空间规划一张图”,构建新时代“昭通印象”。绘好城市规划“一张图”,加快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构建“一城三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总体格局,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县域发展。推进昭鲁大一体化发展,构建昭鲁大“一个中心”、镇雄“滇东北副中心”、水富“港园城”、巧家“湖滨新城”、威信“红色县城”等“多点发力”的城市发展格局,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
点绿城市 诗意家园
走进省耕国学文化公园,湖岸长柳拂堤,水面波光粼粼,环湖步行道蜿蜒其中,让人心旷神怡。这一片区域,在老昭通人的记忆中叫省耕塘,过去沟壑遍布,田地镶嵌,小村小屋横亘,甚至有些荒芜偏僻。在唐勇的人生际遇中,省耕塘始终是他心灵的避风港,无论是情绪低落还是春风得意,每每想起,心中便会泛起涟漪。在那些清贫稚嫩的光阴里,他将童年的乐趣寄托在省耕塘。如今的省耕塘已华丽转身,不仅兴旺繁华,而且更好地保护了地域历史文化。他惊叹昭通的发展变化。
2019年,昭通市集历史人文、自然山水风光于一体的规模最大、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城市公园乌蒙水乡公园闯入人们的视野,项目总占地429亩,总投资约3.8亿元。昭通中心城市形成北有省耕国学文化公园,南有乌蒙水乡公园、望海楼公园、元宝山城市体育公园、清官亭公园“城市客厅”新布局。每一座公园都用绿色装扮着这座城市,城市绿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市民打造了休闲娱乐、运动健身、赏景游玩的好去处。
10年间,作为城市主要公共开放空间的公园马不停蹄地建设、完善、提升,建成各类绿地497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由2012年的11.92%增至37.24%。这些公园充满了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每年还在各个公园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社区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位。
今年暑假,昭通的各大公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美的环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避暑消夏。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十八般武艺”轮番上演,唱歌、跳舞、走秀、弹奏……
旷野之中,清风徐来。一拨又一拨房车爱好者慕名来到省耕国学文化公园,不同地区的车牌格外显眼。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的李先生非常惬意地享受着昭通的这份凉爽。他的足迹已遍布昆明、丽江、西双版纳等地。今年夏天,他特地选择到昭通避暑。
这个林木环绕、环境优美的地方,为他提供了“临时家园”。李先生说:“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很开心,这里的风景、人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期待下一次旅行能再次来到这个美丽的地方。”
昭通从2014年起连续荣登“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榜50佳”。昭通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6年保持在99%以上。每年夏季,昭通凉爽的天气吸引了众多高温地区的人们前来避暑。近年来,昭通坚持“城乡融合一条链”,打造共建共享一座城。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加快“苹果之城、文化古城、高原水城、避暑秋城”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发挥南方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优势,做好产城融合文章,打造“半城苹果满城香”的“苹果之城”;聚焦人水和谐,启动中心城市美丽河道治理,实施“润昭引水工程”,连通城市“三大水系”,展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高原水城”新形象;坚持“微改造、精提升、富内涵”,传承红色基因,聚焦文化传承,启动昭通古城保护,加快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再现古城繁华、彰显古城生机;紧盯“休闲度假”,打造“天赐‘凉’机、‘昭’您避暑”品牌,擦亮“避暑秋城”新名片。
幸福乌蒙 安居优居
“昭通刚解放那会儿,也就是以辕门口为中心的地方有几栋像样的商业建筑。人们住的是又破又矮的小平房。”回想当年的情景,住在昭通中心城市大局街一位80岁的老人告诉记者,当时好多人连饭都吃不饱,住的就更别提了,城区内还有不少人住在土坯房里。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砖木平房为主,到70年代、80年代以砖混多层住宅为主,再到90年代以后的高层住宅、花园洋房、独栋别墅,居住在城市的每一个人都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变化。尤其是近10年来,昭通坚持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力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完成棚户区改造7.2万套,建成保障性住房7.55万套,发放租赁补贴10.7万户,全市近38万名住房困难人员实现了安居梦;投资29.44亿元完成519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48914户居民;加快“烂尾楼”整治,实行“一楼一策”、分类推进;引进碧桂园、融创集团、万达集团等房地产龙头企业,开发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品质楼盘,满足居民高品质住房需求;加快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等升级改造工作,推进靖安新区、卯家湾安置区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确保群众住房有保障。
回望75年,辕门口、陡街曾是昭通中心城市的坐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辕门口如今只是老昭通人的印记。从辕门口到西街,从西街到青年路,从青年路到金融中心,再到吾悦广场、合景广场等商圈,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商圈不断扩大,记录着发展成果。
与此同时,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一系列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实现了阶段性的服务大升级。云南省滇东北区域中心医院肿瘤科、心血管科建成投运,呼吸科、神经科、创伤科即将投运,填补了昭通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进一步满足了群众在“家门口”好看病、看好病的期盼。2023年以来,全市实施教育项目192个,新增学位7.2万个,引进14家(累计)优质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全市3287所学校全部实现校校有“编外校长”,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这是一座蒸蒸日上的城市。
一条条道路勾勒出城市的血脉;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楼房,见证着群众幸福的生活;一代又一代昭通人接续奋斗,串联起新中国繁荣昌盛的历史足迹。
彩云长在有新天。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喜悦中,在这片丰收在望、充满生机的热土上,我们看到了梦想和希望的光。
昭通,未来可期!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娟/文 图片来源于昭通市融媒体中心图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