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的地理环境,不仅影响它的历史文化,也关乎他的民族命运,甚至于民族的性格和日后的种族繁衍。中华民族之所以历史悠久、文化精深、族群壮大、性情温和,无一不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所以讨论我们的民族性格时,就不能不提到我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一、我国的地理环境——偏居一方,相对独立
中国文明区域的地理环境先对封闭和独立,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北有浩瀚的沙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有帕米尔高原向东北和东南延伸的山脉构成和一个巨大的“入”字形骨架,这样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近代考古学发现,中华民族发源于中原周边地区,逐渐向中原聚拢,其中心区域在黄河长江流域,这符合各民族早期发展的规律,都是依水而居。黄河长江流域局其他文明国内中心路程偏远,在海上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种偏远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不利于和其他文明的交流。
周围国家文明程度低于中国,中国只有文化输出,而没有很好的文化输入,比如日本、朝鲜、越南。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然而对中国的文化输入有限。
日本招提寺
韩国 景福宫
越南 文庙
中国的文化输入在哪里呢?在西方。
中国的强盛时期比如汉唐,都是开放的,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汉代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中西交往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被运往西域,而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传入中原。
唐代打败突厥后,重新打通丝绸之路,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同时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广州、泉州、刘家港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港口,中国可以船舶赴林邑(今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河陵(今爪哇岛)、骠国(今缅甸),经天竺(今印度)直至大食,与欧洲各国发生关系。
纵贯中国历史,凡是开放的朝代,充分吸收了外来的文化补充,则更加的强盛,凡是闭关锁国的朝代则愈加的封闭落后,有时我在想:为什么内陆湖多是咸水湖?中国地理环境封闭,其文化就像一个地处内陆的湖泊。日久天长没有新鲜力量的汇入,变成了一个咸水湖。汉唐之时国力强盛,胸襟宽大,外来文明一脉如潺潺小溪汇入,所以尚能称得上是有点大气象,汉唐以降,日趋封闭,没有外来江河汇入,湖水都快干了,其结果就是思想落后,民众和统治者愚昧无知。
二、早熟的农业社会
中国优厚的地理条件足以维持生存:黄土高原的土质非常肥沃,现在每年还有沙尘暴,从北方带来的黄土层层的累积,是黄土具有自我加肥性,即便表层的肥力流失了,下层的土著就会暴露出来,依旧可以耕作。长江流域其湿润的气候,充沛的雨水是水稻成长的优良条件,中国的先民在很早的时候便已稻为主要作物。河姆渡遗址中就找到大量的碳化稻。这些稻米刚发现时是金黄色的,接触空气的瞬间就碳化了,变成黑黑的模样。
中国文明的早熟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国文明的进化缓慢,也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封闭的肥沃的黄土地带使中国早期文明遇到的挑战很小,从而使它丧失了探索农业文明以外其他文明形式的可能,也丧失了自我剧烈变革的压力和动力。
中国就像一个早熟的孩子,在起跑线上是领先的,但此后数千年一直在原地徘徊,当其他孩子迅速发育的时候,他却懵懂不知,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后,外国人发现了一个和印象中截然不同的中国,封闭、落后、愚昧,迷信、麻木不仁,到处可见贞节牌坊、妇女的缠足。
徽州 贞节牌坊
老照片中的缠足妇女
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
明恩溥说,“东方人并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竞争意识,他们总是显得严肃、执重,从不着急,时间观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词代表着西方社会中支配人们思想的基调那样,中国人常说的‘马马虎虎’一词也表明了他们对生活所持的态度。”胡适先生也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来讽刺中国的这个毛病。
生活圈子的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也培养成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养成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
在这种环境下的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个小县城一个小镇甚至一个单位充斥着各种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今天的北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