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每个省、自治区省会(首府)的确立,都有一定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因素。一般而言,一个省、自治区的省会应在该省的地理位置中心,或主要河流的要冲,或文化、政治中心。而现今广西首府南宁,既不位于广西的地理中心,也不在西江的干流上,先前更不是广西的文化政治中心,而古代桂林也不是一开始就是首府。
公元前214年,秦朝吞并百越后,设置了南海、象郡、桂林三郡(郡:古代行政区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其中广西大部分归属于桂林郡,少部分则属于象郡。而历史上比较获认可的桂林郡治所在地是桂平县。
秦朝两汉时期,南越地区共设置了九个郡。其中广西有苍梧、郁林、合浦三郡。苍梧郡在今梧州;郁林郡由桂林郡易名而来(在今贵港或桂平);合浦郡在今北部湾。但此时期的南越地区均归交州管辖,而初期交州的州治所在地在苍梧,后长时期为番禺(今广州),再后来又迁至交趾(今河内)。
桂林象鼻山
交州设置一直延续至唐朝。唐朝设置岭南道,管辖两广,治所在广州。公元862年,岭南道被拆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从此广东和广西的前身开始出现。岭南西道的治所在地为邕州(即现今的南宁),这是历史上南宁第一次成为广西地区的首府。
到宋朝,基本沿袭了唐朝对广西的管辖。公元997年,改岭南西道为广南西路,首府迁至桂州(即现今的桂林)。再到元明清三朝,也继承了宋朝对广西的管辖,但实行了行省制度。元明清三朝广西的省会均在桂林。因此,在古代桂林作为广西省会的时间长达915年,而南宁仅有135年。
民国时代省会之争。清朝后期,广西面临着中南半岛法国的威胁,边城南宁的地位开始愈发重要。
南宁大桥
1906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广西巡抚林绍年等以“广西桂林省城僻在东北”为由,要求迁徙省会至南宁。但这个提议立即遭到清政府的否决,清政府认为迁徙省会实属劳民伤财。
1911年,辛亥革命后,广西宣布独立。此时广西出现以南宁为中心的革命派和以桂林为中心的立宪派,两派相互斗争。
1915年,南宁武鸣县出生的桂系军阀陆荣廷提出调停方案:以南宁作为省会,以桂林作为军政府六司驻地。不久,陆廷荣默许了“六司迁邕”,南宁再次成为广西的省会。
南宁夜景
国民革命后,陆荣廷势力被消灭,而以李宗仁和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军阀开始崛起。两人均为桂林人,对广西定省会在南宁十分不满。但当时南宁的经济实力超过了桂林,新桂系军阀也只能认定既定事实。到了抗战时期,李宗仁和白崇禧以南宁地势平坦,难以防御为由,要求将省会迁回桂林。1936年,两人召开军政会议,省会正式迁回桂林。整个民国时期,桂林当了16年的省会,而南宁当了21年的省会。
省会之争,尘埃落定。新中国建立初期,广西省会之争再起波澜,此时期柳州加入了战局。柳州是民国后期兴起的一座工业城市,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柳州俨然已成为广西经济实力最强的地方。加之交通位置也十分重要,有水运航道和黔桂铁路经过。另外,柳州也差不多是广西的地理中心,这些都成为柳州争取省会的优势。
桂林日月双塔
反观桂林和南宁,都远离广西的地理中心。桂林位于广西的东北角,加上经济的衰落,桂林俨然已无实力争夺省会;南宁位于西南角,靠近越南,难以带动东部地区的发展。但桂林在较长的历史时期是广西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的中心,拥有较好的发展史,且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美丽风景资源,对国家乃至世界各地均有较大的影响。至今全国各地仍有很多人或外国人误以为桂林是广西的首府城市。
不过南宁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一、南宁是广西主要河流上的城市,地形较为平坦,靠近北部湾地区,适合发展海洋经济。二、南宁靠近边界,选择南宁有利于巩固国防;三、民族关系,桂林和柳州均处于汉族地区,而南宁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选择南宁有利于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南宁取得了省会之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