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认真贯彻县委“15355”发展思路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六个榆中”的宏伟工程,为社会各家了解榆中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党史资源和充满希望发展前景提供方便,由县委党史办重新修订编辑的新编《榆中史话》目前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榆中紧依省会兰州,东接定西,西临黄河,为兰省之咽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山川秀美,不仅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且是今兰州东扩的一个平台,更是今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一个节点,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榆中历史悠久。早在一万五千年前,境内陡泉湾一带就有先民居住。距今五千年左右,马家屲、祁家崖湾、湖滩一带已形成氏族部落。夏、商、周三代为戎、羌游牧地带。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60)属陇西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县,以“树榆为塞”得名榆中。汉武帝时,恢复榆中县,后在其北部山区设置勇士县,与榆中县并存。三国时废勇士县,其地并入榆中。东晋十六国时,榆中地先后被前凉、前秦攻占。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西秦在苑川建立国都,置苑川郡,县置依旧。北魏时,废榆中县,置榆中镇,尔后置子城县,领今榆中地。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子城县改为金城县。唐高宗武德年间并入五泉县,代宗宝应元年(762)陷于吐蕃。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置定远、龛谷二县。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置金州,辖定、龛二县,翌年为蒙古人所取。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降州为县,称金县。民国8年(1919)恢复榆中县。
榆中文化灿烂。榆中建县距今2231年,文化积淀丰厚。县内共有各类文物点307处,其中古遗址147处,古墓葬26处,古建筑89处,石碑石刻石窟寺4处,近现代文物4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明肃王墓和青城古民居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马家屲遗址、兴隆山握桥等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垲坪滩旧石器时代遗址、祁家崖湾遗址等128处。青城镇和金崖镇先后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七月官神、太符灯舞、马啣山原生态秧歌和青城水烟栽种制作工艺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党政组织、战斗遗址、党史人物旧址等革命遗址遗迹53处,以及兴隆山烈士陵园、张一悟纪念馆两处纪念场馆。
榆中人杰地灵。榆中山水孕育出了无数仁人志士。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鲜卑族乞伏国仁建立西秦,传3世,历46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榆中人麴嘉被推举为高昌王,传10世,历139年。金元明三朝,蒲察俊及其后代为统军都指挥、大将军、都元帅、开成路同知、会都元帅等,家世显赫。清乾嘉年间,刘一明在兴隆山阐释道教,名声远扬。张继祖中举人,任京官,回乡倡办金县小学堂和甘肃省图书馆,重教兴文,事迹可嘉。民国初年,梁登瀛反对段祺瑞解散国会,弹劾陈炯明,反对曹琨贿选,赴上海追寻孙中山,被称为“忠实党员”。杜堃在忻口战役中率部与日军作战23天,歼敌1万余,受到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通令嘉奖。1919年5月4日,张一悟、丁益三、张亚衡等参加五四运动,发出了陇原人民向往民主自由的呼声。1925年冬,张一悟创建了甘肃特支,在千里陇原点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此后,窦时寻、金自山、陈成义、高健君、杨静仁、靳虎、郑重远、窦志安等大批榆中志士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榆中山川秀美。榆中是兰州的后花园,境内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良好,旅游景点密布。兴隆山和青城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兴隆山林木葱郁、景色宜人,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甘肃之名山、兰郡之胜景”。马啣山以高山寒带冻土地貌为主要特征,植被垂直性分布明显。千年黄河古镇——青城被誉为“风雅青城”“塞上江南”,以古建筑、百亩荷塘为特色。其它如官滩沟、云雾山、二龙山、牡丹园等等,亦各具特色。
榆中发展前景美好。千百年来,榆中人民热爱家园、不辞劳作,勤奋耕耘,繁衍不息,创造了榆中的辉煌历史。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历了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经济体制的探索与完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当前,榆中正处在“一带一路”、兰州东扩、全域旅游发展机遇中,县委提出了“15355”发展思路,为今后的发展规划了美好的蓝图。
新编《榆中史话》分千年回眸、人文变迁、经济纵览、文苑教事、风光名胜、文化名镇、人物春秋、名人留迹、民间传说九个部分,以史话的形式讲述了榆中县悠久的历史发展、丰厚的文化积淀、巨大的沧桑变化、独特的世风民情,是了解榆中历史的地情资料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