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庙,位于长沙县榔梨街道,濒临浏阳河,枕靠临湘山,四周古木参天,风景十分优美,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六朝遗庙,千年名山”之称。
(陶公庙全景图)
既然叫陶公庙,那自然是与姓陶的有关。据《长沙县志》记载,陶公庙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距今1500余年,是江南一带最早的道观、湖南最早的道教活动场所。陶公庙供奉的是东晋名将陶侃的嫡孙和曾孙——陶淡和陶烜叔侄。相传陶淡叔侄两人弃家修道,结庐于临湘山中,昔人仰其清名盛德,建庙于临湘山峰巅以祀之。
光说陶淡和陶烜这两个名字,大部分人估计都是一脸懵逼,这是谁啊?完全没听说过啊。没关系,没听说过他们,总听过他们(曾)祖父陶侃的大名吧。陶侃出身贫寒,却从最初的县吏一路平步青云直至官拜八州巡抚,封长沙郡公,典型的草根逆袭人生赢家啊。这陶公庙之称说不好也有后人敬仰陶侃为官清廉的缘故呢。
若是连对陶侃这个名字都没有印象,那就只能再提一提陶渊明了。这可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连初中生都拜读过他的《桃花源记》,他还顶着“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名头,名气可比陶淡、陶烜大多了。而据说,陶渊明乃是陶侃的曾孙,也就是说,陶渊明与陶烜是堂兄弟。
(图片来自网络)
既然有个这么出名的族亲,不说出来炫耀一番怎么说的过去?陶公庙山门的中门联写的就是:山中宰相;陆地神仙。说的是古代陶氏家族的两位名人。南朝陶弘景最初在齐为官,后来隐居茅山,屡经礼聘不出。梁武帝时,国家每有大事发生,武帝就去向他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而陶渊明被晋人称为“陆地神仙”,则是因他忘怀得失而得名。
虽然这对联写的是南朝陶弘景和晋代陶渊明的典故,与这两位隐居临湘山的陶公并不相干,但既然同为陶姓且陶渊明又是陶淡的子侄,族中后辈有出息,陶公脸上也添光啊,也难怪后人会将这对联写在山门上了。
(陶公庙山门)
过了山门就是戏楼,陶公庙内的古戏楼有数重楼阁,雕梁画栋,被称为“长沙第一古戏楼”。戏楼是陶公庙建筑群之精华,最早是清道光二十六年重修过,当时的戏楼略矮,但比现在多一对檐爪,民国二十年(1931)再度重修,形制就与现今的戏楼一致了。大众熟知的《恰同学少年》、《谭嗣同》、《悠悠寸草心》等热门影视作品都曾在这里取景拍摄。如此看来,无论古今,即使如今已成为了省级保护文物,戏楼还是一直在发挥自己的专长啊。
(陶公庙内古戏楼)
在榔梨,每逢陶公生辰:农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成千上万的香客前来朝拜,榔梨都会举行大型庙会,古戏楼上好戏连台,庙坪里,玩龙、舞狮、罗汉舞、竹马灯等竞相上场,百艺汇集。
“榔梨街上不作田,两个生期过一年”描述的就是陶公庙会的盛景。旧时湖南城乡的庙会中,就数陶公庙会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广。2012年6月,陶公庙会成为长沙县首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陶公庙会盛况)
临湘山,从当年陶公远遁世外逍遥隐居之地, 摇身一变成为延续1500余年的陶公庙会人群聚集之地,让人不禁感叹世事变迁。
而现今,陶公庙会更是从传统中走了出来,融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