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曾用名:恒州,镇州,真定,常山。
拍摄/作者by.@老猪的碎碎念
鲁迅书桌上的老照片
1923年7月3日,鲁迅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与二弟至东安市场,又至东交民巷,又至山本照相馆,买云冈石窟写真十四枚,又正定木佛像写真三枚,共泉六元八角。”其中“山本照相馆”是由当年的著名摄影师山本赞七郎在王府井附近霞公府街上开办的,鲁迅先生提到的那套正定的老照片也正是由山本本人所拍摄。
鲁迅先生极爱这张“木佛像写真”,便将其镶进相框,安放在书桌上,并誉之为“东方美神”
山本的出处正时正定隆兴寺。.
隆兴寺卫星图,位于国际庄北正定县城东部。河北正定,在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曾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其中始建于隋开皇六年的隆兴寺,气势宏伟,保存完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在正定县国家级文保单位的名录上,最显眼的当属始建于宋代的『中国十大名刹』之一隆兴寺。然而在当地,人们更习惯称其为『大佛寺』,隆兴寺之所以又被称为大佛寺,因寺里这尊21.3米高的铜铸大佛,咱后面会有照片展现。
刚刚进门,就被一个谜团困住了,一般敕建的寺院,都有山门建筑,而隆兴寺却直接是天王殿了。
山门呢?请给我一个完美的解释
本地传说有云:寺大山门远,山门在河南。
在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将尉迟恭监修大佛寺。当主体工程行将完工,只剩下山门未建时,尉迟恭接到唐王要斩秦琼的消息。尉迟恭与秦琼是生死之交的好朋友,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心急如火,哪还顾得上监修工程,立刻驰奔京城要解救秦琼。由于尉迟恭行前未将山门的建造方案做出说明,施工的工匠们不敢擅自建造山门,便急忙去追赶尉迟恭请示。当追到河南境内时,才追上尉迟恭。尉迟恭见有人追来耽误了他的行程,心中不快,就将马鞭向地下一指,随口答道:“就修在这里吧!”说完,一扬马鞭,急驰而去。工匠们只好遵命,在当地建造山门。据说在今河南省的山门乡,只有山门而沒有寺院;而山门乡一带人们的口音与正定的口音亦非常相似,民间传说这些人就是当年在此修建山门的正定工匠们的后代。
明代古物布袋和尚。
左面为当年梁思成拍摄的布袋和尚,右边是老猪拍摄的
走进大佛寺,穿过大觉六师殿遗址,便是摩尼殿。
摩尼殿在中国建筑史上有什么地位?世界级建筑大师梁思成在不同年代曾多次造访。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隆兴寺测绘留影。
梁思成,梁启超之子,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建筑史学家、建筑大师,先后创办了东北、清华两座大学的建筑系,上世纪三十年代组织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大规模抢救中国古建筑的普查工作。
这样一位大师,在不同年代对正定县的古建筑多次探访和考察。1933年4月,时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的梁思成,慕名来到正定。他对摩尼殿十字形平面建筑格局、四面各出一歇山式抱厦惊叹不已,称“只在宋画里见过”。“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许多精美的构造。
1933年11月,梁思成携夫人林徽因一同详细地校正了旧时图物,并做了细致测绘,称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里也是别开生面”。在之后的著述和教学中,梁思成先生将摩尼殿作为实物中罕见实例,列入《历代木构殿堂外观演变图》,使这一生动典范永载建筑史。
1952年,出任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主任的梁思成教授,专门利用暑假来到正定,历时一个多月,绘制摩尼殿整个建筑结构。他不顾酷暑,早出晚归,图形绘了几大本。摩尼殿的建造年代,文献中没有记载。1933年梁思成在考察时,根据摩尼殿四面出抱厦的做法,判断“摩尼殿至少也是北宋原构”。梁先生当时的判断与其后大修时发现的多处墨书题记正相吻合——1978年摩尼殿大修时,于内槽阑额及斗拱构件上,多处发现墨书题记,记载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即公元1052年。
整个大殿的平面呈十字形,有十六个凸转角和八个凹转角,形制特别。
四面有抱厦,但是建筑又不是完全按照十字轴线对称,它四面的抱厦大小也并不一致。
梁思成赞誉:“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有在宋画里见过,那种画意的潇洒,古今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
摩尼殿俗名五花大殿,位于隆兴寺中轴线的前半部,是寺院内现存古建筑中最重要的一座。殿宇建于砖砌台基之上,前有月台,殿深面阔七间,进深七间,檐歇山顶,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宋称龟头屋),南抱厦面阔三间,其余东、西、北抱厦面阔皆为一间,人们通过抱厦进出大殿。
一个平面十字形、四面出抱厦的建筑本来就很美,加上一个1.2米高的大台基将之托起,台基前又建一月台,可以说是个罕见的建筑珍品。梁思成用十个字捕捉了它的风格:“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
力士石雕
殿前宋代遗物石雕
佛经言:“摩尼珠,投入浊水,水即清。”摩尼殿取此名,当为寓意去浊取清、脱离尘垢、证得清静。
迷人的摩尼殿有127朵斗栱,斗栱种类丰富。站在大殿中间抬头仰望,有如满天繁星。摩尼殿的斗栱又很奇怪:一般建筑的柱头铺作(柱头上的斗栱)比补间铺作(两柱间额枋上斗栱)大而复杂,而摩尼殿的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正好相反。
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金装彩塑佛像。
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坐像,庄严凝重,睿智脱俗。
左侧站立弟子迦叶,双手抱拳,老诚持重。
右侧站立弟子阿难,双手合十,聪慧虔诚,
显示了宋代匠师的高超技艺。
梁思成先生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这样写道:“藏殿上部的结构,有精巧的构架,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许多精美奇特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各梁柱间交接处所用的角替、襻间、驼峰等等,条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唯有听大乐队之奏名曲,能得到同样的悦感。”并称赞它“是木构建筑之杰作”,“是建筑中罕有的珍品”,“在梁架用法中是最上乘”。
“大殿雄伟壮观,又不失矫健优美
殿脊、飞檐曲线如波,自然流畅
四角微翘,如鸟振翅欲飞。”
当代古建筑专家张驭寰先生如是评价摩尼殿。
细细品味摩尼殿,挺有意思。不知道是因为中国古代匠人之心思精妙、技艺工巧,还是缘于中国文化之博大、包容,佛教东来的过程中,就像高僧翻译经文一般,佛教建筑也结合了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特色,被“翻译”成中国独有的建筑。
明成化年间在大殿内槽东面墙外壁绘制的“西方胜景”
画面长9.36米,高7米,以西方三圣——弥陀、观音、大势至菩萨为中心,绘有佛陀、菩萨、罗汉、乐伎、圣众400余身。明代匠人据佛教经典,以丰富的想象和绝妙的技法,把虚无缥缈的西方极乐世界刻画得活灵活现;整面壁画以青绿色为主,间有沥粉贴金,人物众多且造型准确,笔法精细,神态生动,画面看去富丽堂皇、气势恢宏。
“敦煌研究院专家来这里看过后,说这里的壁画看上去比敦煌壁画更为精美。”
看过并了解过真正的佛造像艺术后,看看身边那些为了经济利益建造的新庙中的佛像,
精美程度和艺术水平是那么可笑。
最重量级的东方美神。同时也是隆兴寺六最之一。位于摩尼殿后面五彩泥塑悬山中间。『倒坐』是指观世音面背正殿,表明观世音菩萨不渡尽众生,永不回头的大慈大悲。
观音左脚踏在莲蓬上,右腿曲膝搭在左腿上,双手环膝轻握。观音形象娟秀婉约,动作自然优雅,眉眼间又轻透着一股庄严,英气淡淡,令人尊崇。那智慧深邃又含笑的眼神微微向下俯视,无论你从哪个方向望去她都和你对视,都能感受到她普度众生的慈爱与洞察人间善恶的光芒。虽经过后世的修改,梁思成根据其浓郁的宋风,断定它是宋代原塑。
这是放在鲁迅书桌的照片原片。
鲁迅先生说,别的佛像是“把人神化”,而这尊倒坐观音像是“把神人化”了
梁思成先生也为之倾倒,说“她多么富有人情味”
这一壁宋代的泥塑五彩悬山俨然是一个极乐世界:在一大片彩色悬雕上,模拟了大海以及海中的普陀仙山,修行的凡人与仙人、鸟兽罗列其间,山中静修的罗汉和威武的天神各具风姿;山石突兀起伏,祥云缭绕其间,碧波鳞鳞。而我们高3.4米“东方美神”就倚坐在这片普陀仙境正中。
倘若鲁迅先生当真去正定大佛寺看了照片的实景,不知比“东方美神”更惊艳的赞叹会是什么?
已经被毁的浮雕。照片为百年前日本摄影师山本拍摄。
“寺中现存古构中,以摩尼殿为最大、最完整、最重要,它在寺中所占的位置极为重要。”梁思成对摩尼殿的评价极高。这便是隆兴寺六最之一摩尼殿
接着向北走,到达一个牌坊处
牌坊上书,妙庄严城
穿过牌坊,便是位于摩尼殿北面的戒坛 。它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顶,四面均出檐三层,坛内置有双面铜佛一尊,均为明弘治六年(1493年)铸造。这戒坛的绝妙之处便是这尊造型精美的双面佛
双面佛,南为阿弥陀佛,北为药师佛。无论你站在前面或后面,怎么也看不出这是一尊双面佛。
左一小沙弥眼神很邪恶嘛
这戒坛主要是僧侣传法受戒的场所,也是我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凉寺。
难道这群和尚是来受戒的?
大佛寺中浸染着中国式智慧的杰作不止一处,
这是位于大悲阁右侧,坐西朝东的转轮藏阁。
这是一座单据歇山顶二层楼阁,始建于北宋年间。
关于它的价值与精妙之处,梁思成先生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这样写道:“藏殿上部的结构,有精巧的构架,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许多精美奇特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
梁思成绘制图例
梁先生绘制的轮藏阁结构图。
他对轮藏阁评价极高:
“各梁柱间交接处所用的角替、襻间、驼峰等等,条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
唯有听大乐队之奏名曲,能得到同样的悦感。”
并称赞它“是木构建筑之杰作”,“是建筑中罕有的珍品”,“在梁架用法中是最上乘”
既然是转经藏阁,那阁中的转经藏又如何呢?
它的历史与藏殿同样久远,为宋代所建,我国现存时代最早的木制转轮藏。
转轮藏其实就是一座收藏经文的旋转书架。佛教中有推其旋转与诵读经文同功之说;亦取佛教“法轮常转,自动不息”之意,喻佛法犹如轮子辗转相传,永不停息。这种独特的经藏形式,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产物。据说,为南朝著名佛教居士傅翕所创。
大佛寺的这一座转轮藏,直径7米,外观形似八角形亭子,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亭身设有经屉,可以存放佛经。这个转轮藏的檐、柱、斗拱俨然一个缩小了的中式建筑模型,而梁、柱、斗拱的许多做法,均与宋通直郎李诫奉敕撰的《营造法式》之制符合。
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梁架结构十分特殊,据说只需两指轻轻一推,这个庞然大物便可徐徐转动。这部转轮藏的转轮之中,安装了近千年前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轴承。转轮藏一是为了贮藏经书,二是为了那些不识字的百姓而设计,他们转动经藏,所积的功德就跟念经一样。这便是隆兴寺六最之一:中国最古老、最大的转轮藏。
大佛寺的慈氏阁。慈氏阁坐落于大悲阁东南侧,坐东面西与转轮藏阁相对,属北宋二层楼阁式建筑。慈氏阁的建筑也很有特点,无论是从整体还是单体结构,以及局部的装饰,都把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慈氏阁测绘图
一根木头的佛缘
这尊宋代独木雕制的弥勒菩萨,位于大佛寺的慈氏阁中。『慈氏』是对印度语『弥勒』的意译。弥勒菩萨雕像身躯伟岸,双足开立於两朵青莲上,高7.3米。传说,修建这尊弥勒菩萨时,工匠遍寻不得合适的木材。恰逢一根巨大的独木顺滹沱河水而下,成就了这段佛缘。
抬头一敝,飞檐上的惟妙惟肖造像独具一格,左三你看像什么?
大悲阁东边石碑-大宋重修大悲阁碑记。
说到大宋赵匡胤修大佛寺,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咱后面讲。
这个很牛了-龙藏寺碑。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国内现存3块,这是其中之一。这块现存于大佛寺内大悲阁东侧的石碑,为开皇六年(586年)隋恒州刺史鄂国公王孝仙,奉命为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造龙藏寺而立。由此,龙藏寺也被视为是大佛寺的前身。
《龙藏碑》被誉为“楷书碑刻之祖”。是隆兴寺六最之一。
大文豪欧阳修曾驻在真定(正定),
他在政治军事公务之余遍访名胜古迹,
撰文为“龙藏寺碑”做了详细的描述。
原来这通石碑记录了恒州刺史,
奉命劝奖士庶万余人修建龙藏寺的情况。
用笔沉滞宽博,朴拙而不失清秀,
庄重而不呆滞,可以说是标准楷书。
在中国隶书向楷书的发展史上,
《龙藏寺碑》正处于承先启后的地位。
脱胎于魏碑,开唐楷之先河,
在我国书法史上,
是从隶书过渡到楷书的唯一物证。
大悲阁,这里的故事最精彩。
话说到了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赵匡胤率二十万大军北伐北汉,遇北汉名将杨继业的顽强抵抗,出师未捷不得已退兵驻跸镇州(今正定)。听说此地大悲寺内的铜铸千手观音久负盛名,便前往瞻礼。谁知此铜佛历经契丹战火和后周世宗毁佛,已成泥像。这时一位僧人对太祖皇帝说,当时周世宗毁佛铸钱时,看到佛像下面写有一行字:遇周则灭,遇宋则兴。这句谶言很对太祖的心思,于是太祖下令于城内另选大寺院重塑金身。龙兴寺遂成为这尊铜铸观音的重塑新址。史载,开宝四年(971年)七月二十日,太祖派军器库使、卫州刺史等官员做监修,三千兵役聚于真定城龙兴寺,开始铸造这座大佛像,修筑大悲阁。历时四年,直至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工程才告竣。
宋太祖敕令重塑的大悲菩萨,龙兴寺因此得宋代帝王青睐,促它成为北方重要的皇家寺院,保留下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宋代佛教建筑群。
修铸如此高大的铜佛在宋朝自然不是易事。据说大佛是分成七段铸成的,第一节铸下部莲花座,第二节铸至膝盖,第三节铸至脐下,第四节铸至胸部,第五节铸至腋下,第六节铸至肩膊,第七节铸至头部。最后添铸四十二臂。
菩萨的手均为木雕而成,其上裹布,一重漆,一重布,然后再用金箔贴成,工艺相当繁复。而最难之处是佛像头部的铸造。那时可没有厉害的大吊车,在地上熔炼的铜水被运送到躯干上部,便已冷却,如何再用来浇铸?关于其中的奥妙,民间有个传说,说正当工匠们百思不得其法而停工不前时,工地上来了位白发老人。工匠们见此老者气质不凡便上前请教,谁知老人笑道:我这黄土埋到嗓子眼的老朽,能有什么好办法?话落竟不知所踪。监工官员们听罢顿时醒悟:这人莫不是鲁班爷!随即令人在铜像一侧屯土堆成高大的土坡,沿土坡将冶炉运至佛像肩部,然后在高台上熔炼铜水,终于完成了佛像头部的修铸。当然这只是传说,至于这座工艺精湛无比、分段铸造却天衣无缝的庞大宋代铸件究竟是如何完成的,仍是未解之谜。
1933年梁思成到正定考察所拍大佛照片。当时拍摄的照片中大慈阁已经坍塌,佛像露天也已经没有了手臂,是谁把大佛的手臂给毁坏了呢?原来,乾隆皇帝来正定礼佛之时,下令把大佛这40只木头手臂给摘下来了,乾隆皇帝认为佛像应该是一对手臂才对。直到1944年,重修大悲阁时,又为大佛重新按上了40只木制的手臂。事实上,大佛的42只手臂,除了胸前合十的两只是铜铸的,其余都是木制的。是为了防止铜太重导致大佛重心前移。
佛像高约22米,有42臂,其中40只手,
分别执日、月、星、辰、裳带、香花、宝剑、宝镜、金刚杵等法器。
铜像身躯高大,比例适度,其形体之巨、雕工之细,
实为罕见是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
最高大、最古老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
大悲阁东西配殿。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到正定游览,观瞻之后感叹道:“一部千年文化史、千年佛教史在正定。”到了河北不游正定,是一种遗憾,而到正定不看大佛,更是一种遗憾。大悲阁位于寺院中部,又名观音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历代均有修葺。那尊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就立于阁内正中高高的佛台上。大悲阁五檐三层,高33米,原与东西两侧的御书楼、集庆阁相连,民国初年坍塌,1944年重修时拆掉了两侧楼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又重修恢复原貌。
再往北走,便是中轴线的最末端-毗卢殿。殿内的毗卢佛堪称国宝,是隆兴寺六最之一。系明万历皇帝朱翊钧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寿所御制的。真是处处是历史,处处是国宝。
这尊毗卢佛全部为青铜铸造,高6.72米,由三层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圆鼓形莲座层叠而成。最为精妙的是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上均铸有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于变化,加上大尊主佛,和主佛头冠上的小佛,整尊造像上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其中1000代表大千世界由佛来统治,72就是万历皇帝母亲的寿辰。佛像表面都是鎏金,像一座宝塔人称千佛墩,代表了我国古代铜铸技术的最高水平。
出门可见宋代经幢,依然完好矗立。
曾考察过世界三大宗教文明的学者余秋雨在正定发出如下慨叹:
“正定最大的亮点是中华文化最兴盛时期的佛教重镇,在这个地方曾经出现过最高的东方智慧。”
“一部千年文明史、千年佛教史在正定大地激荡。”
隆兴寺自肇建之初至清末一直倍受历代帝王的青睐,尤其是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慈禧曾多次巡幸驻驾,拈香礼佛。在寺中至今保留了御制碑。然而落后总要挨打。清末时期,这座千年古寺,险些毁于一旦。其实,这期间正定也险遭劫难。故事的主人公是光绪皇帝在隆兴寺的替僧,意定和尚。那是咸丰八年(1858年),天主教正定教区的一位法国主教看上了隆兴寺旁已然空寂冷落的皇帝行宫,就写了一纸公文,向清朝皇帝租借行宫作教堂,居然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就这样,光绪十二年(1886年),从北京来隆兴寺作住持的意定和尚就跟天主教堂成了邻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义和拳的发起人赵三多带领亲信们来到正定,在隆兴寺秘密聚议,会上,赵三多把义和拳改称“神助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在义和团运动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意定和尚可没想到什么革命意义,在他眼中,不但隔壁的天主堂恐怕面临焚毁,大火还可能殃及千年名刹隆兴寺。于是他对义和团的英雄们晓之以理,动之以钱。赵三多们本是要扶清灭洋,不想与朝廷为敌,故而放过了前皇帝行辕,撤了。
事情还有续篇。1900年,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6月,八国联军以保护各国使馆为名,由大沽口登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10月18日,法军提督巴尧率军从保定侵入正定。隆兴寺内立着的《意定和尚功德碑》记载,当时洋人的马队扛着火枪、拉着大炮,旁若无人地进了正定城。而意定和尚又一次保护了古城。
碑文中说,意定和尚“得其将帅之心,通其语言之用,使寺之内外之人、物,下至零星琐屑,无一物而或损伤者”。可能是意定和尚利用他与天主教堂神职人员的交情,兼擅用自己的个人魅力——要知道,皇帝的“替僧”可不是一般僧人做得了的,通过与法军将领的交流,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并与巴尧结拜为兄弟,“巴尧与之相见,握手倾心,誓同生死,虽异族而可化为昆弟。”自然,正定城因此安然无恙。
1901年,法德联军从正定撤军,巴尧来到隆兴寺的方丈院,与意定和尚拍照留念,还与意定约好改日一起去拜谒五台山。西人带着枪炮撤走了。12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西安返京,驻跸正定,皇族与文武要员们就歇在隆兴寺。面对救正定于危难的意定和尚,慈禧自然是褒奖有加。然而此时比不了康乾盛世,老太太拿不出钱修缮年久残败的正定佛寺,只为隆兴寺大悲阁写了一方“大慈大悲”的匾额。
隆兴寺很幸运。
有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前后三次测绘考察,
尽其所能了解与保护隆兴寺。
那段灰色的时代,
梁先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受尽折磨和精神上的压迫。
但无论一个曾经社会多么混乱荒唐,
他们坚强支撑起了民族的危亡,
艰难的挖掘出民族的历史文化,
带领我们实现民族自尊和自信,
他们足以代表整个民族的素质,
应该受到我们特别尊重与礼敬。
2015年2月11日,
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在隆兴寺开馆。
可能这是对建筑师梁先生最大的肯定。
多谢梁先生。
借用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生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