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陶乡(38个行政村)
(一)管陶 相传唐代建村。俗称管头,古时,武安县的西部疆域,管辖至此为尽头,故取村名管头。后人将“头“写作“陶”,改称今名。
(二)车谷 相传明代建村。以居车谷沟口,故取村名车谷。《武安村典》载天顺二年(1458年),张姓由土岭村迁此定居,村周围树木茂盛,此前,历代不乏到此伐树烧制木炭者,常用牛拉铁角车进山谷拉木炭,村名称车谷峧。时村北1公里处有个黑水村,郭、刘两姓居住。嘉靖初建黑龙庙时,黑水村人迁至车谷峧,村名遂改称车谷。
(三)下站 据《武安县志》载,明代建村。此处古临大道,道旁建有驿站,以站命村名。因村北建有上站村,故此村称下站。
(四)上站 相传明代建村。村名来历同下站。因村南百米处有下站,故本村名上站。
(五)磨盘峧 相传元代建村。以村居磨盘峧山谷之中而得名。
(六)水磨头 相传明初建村。早年村东北渠道上有一盘水磨,以此取村名水磨头。
(七)小冶陶 相传明初建村。居民由冶陶村迁来,为不忘祖籍,取村名小治陶。
(八)小店 相传明永乐年间建村。时临通山西驮道,路旁开有小饭店,故取村名小店。
(九)马渠水 相传宋代建村。村民由柏林村迁来。此处有水渠,相传宋太祖西巡时,曾用渠水饮马,故取村名马渠水。
(十)长亭 相传明初建村。村居青塔川中一高地上,是长方形,夏秋之交四周河水漫流,好似湖中一座长亭,故取村名长亭。
(十一)万谷城 相传明代建村。初,居民由柏林村迁来,此地古时筑有城廓,田肥水足,年产谷物万石,故取村名万谷城。含二郎帽、西大洼、宋江岩、饭金圪瘩、西黄涧、南垴、水峧站等7个自然村。
(十二)大水峧 相传明代建村。村落三面环山,川水旁流,风景秀美。原名大树洼。约四百年前,有一县官到此处理火烧人命案时,改称大水峧。意在以水克火,永得平安。
(十三)马洺 相传明初建村。据传古时此处原为柏林村牧马场,经常有马嘶鸣,故取村名马鸣,后人将“鸣”写作“洺”,改称马洺村。
(十四)禅房 相传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建村,一说建于明初。因村旁有清泉长流,故名清泉村。后村中建一禅房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以寺改村名禅房。
(十五)陆渠 据查,元代建村。村东寨、西寨均有旧寨墙遗址。初,于姓建村,明初牛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袁姓由龙务村迁来。因远望村庄附近似有六条渠沟盘绕,故取村名六渠,后同音假借为陆渠。
(十六)东峧 相传清末建村。村民先后居东庄当、后二亩、房坷廊,后迁现址。因居陆渠村东山沟中,故取村名东峧。
(十七)野峪 相传明代建村。原名杏花村,约200多年前,有一李姓居民在后沟刨出一个香炉,上刻“冶玉”二字,故取村名冶玉,后同音假借,写作野峪。
(十八)梨树垴 相传清末建村。因村落建在山垴上,附近梨树较多,故取村名梨树垴。
(十九)寺峪沟 相传清代建村。垦荒之民于此建村,因近处有古寺而取村名寺峪沟。
(二十)寺峪垴 相传清末建村。因村落建于山垴之上,垴下有水宁寺,故取村名寺峪垴。
(二十一)赵水沟 相传明代建村。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袁大斌弟兄五人从柏林村迁此,后赵姓迁入,因所处旁临水沟,故取村名赵水沟。一说建村于清道光年间(《武安县地名志》)。
(二十二)岩角 相传清初建村。村东北山根有一山岩,形似墙角,故取村名岩角。
(二十三)柏草坪 相传明代建村。初,薛姓由山西寿阳县迁此,郭姓由阳邑迁来,因建村于山岭层叠间一片长满白草的小平地上,故取村名白草坪。因“白”与“柏”同音,后演变为柏草坪。
(二十四)龙井村 相传元代建村。至正年间,邯郸东乡人来此开荒种地,盖房居住。明正德年间,又先后有十几家迁来,分居周边窝铺,形成村落。村东南有一小山庄叫偷瞧洼,附近有一天井,故取村名天井峧。原为柏草坪村第6生产队,1988年独立为行政村,改称龙井村。
(二十五)盘根相 传 清代建村。初,山西洪洞县张姓迁此定居,原村中有一对美女,号称榕花女村,又名榕花村。清乾隆年间,因村庄地处十八盘脚下,更名盘底村。1950年又更名为盘根村。
(二十六)西涧沟 相传明代建村,一说建村于清代(《武安县地名志》)。初,薛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后郭、曹、王等姓迁来,分散居住。因居十八盘山西面的沟涧,故取村名西涧沟。
(二十七)苍洞沟 相传清代建村。村后有一山洞名苍龙洞,以洞命村名苍洞沟。
(二十八)聚泉岭 相传清代建村片村名,原名西岭村,由石板岭红土坡、大西沟、北梁等4个山庄组成。后改称聚泉岭。
(二十九)朝阳沟 原名列江,相传宋代建村。传说宋太祖赵匡胤西巡,纵马至此,勒缰而停,故取名“勒缰”,后衍化为“列江”。2006年以该村系豫剧《朝阳沟》作者杨兰春出生地而更名朝阳沟村。
(三十)东沟 相传清代建村。因居管陶川东岸的深山沟里,故取村名东沟。
(三十一)里伏 相传宋代建村。传说宋太祖西巡,途经此地,村人建佛爷庙敬之,按礼拜佛,因以礼佛称村名。后将“礼佛”写为“里伏”,村人今改为里富。
(三十二)杜家村 相传清代建村。四周环山,村南有一沟口,形如羊圈,故原取名大羊圈。因嫌其名不雅,1982年地名普查中,以村中杜姓居多,县政府(1982)31号文件更名为杜家村。
(三十三)木作 相传明初建村。古时此处林木茂盛,居民王姓经营木业,故村名木凿。后将“凿”写为“作”,改称木作村。《武安村典》载明初,白姓弟兄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庄活当(今村口)。后张、杨、温、吴、李、杜等姓陆续迁来,在村东一眼泉水周围建房立村。村东头泉水上游有5个山头,均伸向泉水方向,像是乌龟探水。白姓人称乌龟(老鳖)没人来捉,预示白姓村民会兴旺发达,由此起村名“没捉”,后嫌“没捉”两字不雅,改称木作村。
(三十四)渠沟 相传清代建村。因居列江村东的东山上,原取村名东山。为与阳邑镇东山相区别,县政府(1982)31号文件更名为渠沟。《武安村典》载村中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石碑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石碾一盘。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夜宿此地,故村名原称“宿沟”。据说像剧《朝阳沟》中“从东山到西山”唱词中的“东山”即为此地。1980年改村名“东山”,1986年称渠沟村。
(三十五)坟峧 相传清代建村。因建村于深山峡谷之中,古坟之旁,故取村名坟峧。
(三十六)梁沟 相传元代建村。初,梁姓由山西洪洞县逃荒到此定居,村原名梁家峧,后更名梁沟村。
(三十七)脑(垴)沟 相传清代建村。因村建于山垴上,又旁临深沟,故取村名垴沟,讹作脑沟。
(三十八)荒庄 相传清代建村。村民由梁沟村迁来,建村于荒坡之上,故取村名荒庄。《武安村典》载原址为一荒芜河滩,时杨姓(永川)迁此建村,因荒字带草,取谐音杨(羊)有草吃,故起村名荒庄。
摘自:《武安地名文化》
作者:张文庆
原标题:《武安地名文化(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