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圩镇红陶制品示范基地。
“炼泥这道关键工序能让制陶泥料变得更加均匀、致密、柔软,更易于塑造陶器形制,避免在成型和烧制的过程中产生气泡和开裂。”村民苏志宏从10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红陶制作技艺,深谙这门手艺的传习不易。他说:“现在政府越来越重视红陶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技艺传承的未来、产业发展的希望。”
邹圩镇制陶历史悠久,鼎盛时期,邹圩镇有近400人从事红陶生产,年总产量69万件,主要销往广西区内及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下窑村是邹圩红陶产业核心区,红陶制作技艺在这里传承数百年,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但从未中断过。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下窑村红陶产业带头人颜长希说:“红泥为骨够硬,黄泥为身够黏,这是邹圩红陶的底气和特色。红陶制作技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宝贝,断在哪一代谁都担责不起。”
花甲匠人,守艺一生。年过花甲的颜长希牵头成立了下窑村陶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加各种展销活动,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邹圩红陶,吸引了一批企业上门合作,达成长期稳定订单。其中,与梧州六堡茶企业签订了10年协议,每年提供4万个红陶茶叶罐,销售额超200万元。
订单的持续稳定增长,让下窑村群众看到了希望,老手艺人们纷纷重启泥池窑炉,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返乡加入制陶队伍。如今的下窑村重新掀起了“制陶热”,以前趋于荒废的龙窑也开启了“连轴转”模式。
当地红陶手艺人对邹圩红陶制作工艺的执着与坚守,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夹杂着对未来变革的探求,燃烧了近300年的龙窑之火,正为乡村振兴添油助力。
“在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围绕市场和用户需求,产品多样化、个性化、年轻化和艺术化是邹圩红陶必须走的路。”邹圩镇镇长郑少徽表示。
自2013年起,邹圩镇多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到当地指导,为红陶技艺注入新鲜血液。从传统的坛坛罐罐到茶具、编织陶艺、花瓶……红陶产品的样式不断更新。
2016年,邹圩陶器制作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邹圩红陶发展踏出关键性的前进步伐。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邹圩镇抓住机遇,规划建设红陶小镇,规划范围北起新窑村,南至下窑村,总面积2.7平方公里。
2021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邹圩镇整合各项资金,在邹圩社区下窑村打造红陶制品示范基地。截至目前,该基地已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主要用于红陶展示馆建设、龙窑修复、厂房修复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等。基地全部建成使用后将辐射带动当地20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可为当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近50万元。
今后,邹圩镇将充分挖掘红陶文化,把红陶产业、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特色农业融为一体,持续推动制陶产业纵深发展,同时加强对红陶产业先进设备的引进,进一步打造红陶示范基地,为当地群众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