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交汇
湖泊拥有无法估算的价值,大型河流也是,当大河流与湖泊相遇,当地的价值就凸显了。武汉坐拥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江、星罗棋布的湖泊,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武汉享受到了极好地利和舟楫水利之便,元灭南宋之后,武汉地区(武昌)取代了荆州地区,成了新生的行省的治所(行政中心,即省会),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武汉地区的行政地位再也没有动摇过。
武汉因江湖而兴,两江的交汇奠定了古代的武汉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而可以动态调整河川径流的湖泊曾经让武汉减少或避免了多次水患,武汉的湖泊从哪里来,数量为何会减少,面积为何会萎缩,这些湖泊将到哪里去?
武汉的湖泊从哪里来
江汉平原是地利条件极佳的地方,这里湖泊众多(江汉湖群),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如今湖北的湖泊大部分分布于鄂东南地区,这里的湖泊面积较大、数量较多,位于鄂东南的武汉,已经处于江汉平原的较边缘地带,但从广义上说,武汉的湖泊也是江汉湖群的一部分。
第四纪之前,泛江汉平原一带已经下沉为陆凹地,逐渐形成湖盆,巨型大湖(云梦泽)出现了。湖北的江汉湖群一般被认为来源于长江、汉江及其他河流的改道和摆动运动使云梦泽消退,伴随着江湖的相互作用,云梦泽被分割成众多更小的湖泊,原云梦泽一带成了湖泊和沼泽共存的地区,越往后大湖泊化小,小湖泊再化小,沼泽消失,露出水面的稳定陆地越多,云梦泽就这样消失了,剩下的是低平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湖泊。
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显示,武汉地区的地质主要由湖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和残坡积物构成,在三万多年以前,武汉地区大部分区域仍然泡在水中,距今三万年之后有逐渐有大片陆地露出水面。
地质研究回答了武汉的湖泊从哪里来的问题,在漫长的时间里,汉江汇入长江处(也称汉江三角洲)一直在往东边推移,直到明成化年间基本定型,河流的改道和摆动,一方面河流中夹带的泥沙和生物残骸淤塞了湖泊,使较大的湖泊被分割或萎缩,另一方面河流故道可以会潴水成湖,武汉的天然湖泊就是这么来的。
武汉的湖泊为何萎缩
一般来讲,湖泊的萎缩表现为面积缩小、容积变小,数量减少,在历史早期,武汉地区的湖泊数量比现在还多,面积和容积也比现在大,但即使没有人类活动,吞吐型湖泊的最终命运都是消亡,因为河流与湖泊的相互作用就会使这些湖泊消失,河流会夹带泥沙和生物残骸注入湖中,让湖盆淤浅,轻则湖泊会被分割,重则湖泊会消亡变成沼泽地,进而变成地基较为稳定的陆地,只不过这个过程需要千百年、上万年的时间。
在人类生出征服自然欲望的时代,湖泊的消亡根本不需要千百年,十年、数十年就足够了,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我国最大淡水湖的易位,爷爷一辈的我国最大淡水湖是洞庭湖,到了爸爸一辈已经变成了鄱阳湖,如此大湖都如此,小得多的湖泊就更不用说了。
在上世纪及本世纪初,随着武汉的人口增加,城市就要扩大,其中最先需要的就是地,因此部分湖泊被填平了,有些湖泊部分水域被填平了,武汉的湖泊面积、数量、容积就这样减少了,由此引发了对城市不利的后果,湖泊调节河流径流的作用下降,每到雨季可以看到原来是湖泊而被填的区域,往往是内涝最严重区域,很多地方年年可以“看海”。
东湖截污前
在城市的迅速发展中,消失的不止是湖泊的面积和数量,还有湖泊水质也在恶化,2016年武汉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在武汉166个湖泊中,进行水质监测的是165个,Ⅱ类水质的湖泊数量是2个,Ⅲ类水质7个,Ⅳ类水质60个,Ⅴ类水质44个,劣Ⅴ类水质达52个,这些湖泊中,有59个湖泊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14个湖泊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
武汉的湖泊到哪里去
雨季时节的内涝和严重积水,让人们真正意识到了城市湖泊的作用,像武汉这样地势低平的内陆江湖城市,每年的雨季最主要的市政工作就是防汛、放内涝,在多年的经验教训中,保护湖泊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在武汉中心城区,湖泊被保护的同时,湖泊所发挥的作用惠及了全体市民。
近五六年来,武汉已经大手笔进行了湖泊的保护工作,官方层面要求“以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使命感、责任感,重拳治湖,守住湖泊底线,一个湖泊不能少,一寸水域不减少”,承诺“锁定岸线、全面截污、还湖于民、一湖一景、江湖连通”,每年都会发布武汉湖泊“体检”报告,对湖泊水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以采取有效措施对湖泊进行保护和污染防治。
2014年,武汉出版了《武汉湖泊志》,对武汉湖泊的人文历史、地理现状、资源特色、治理保护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发掘,这本志书强调以史为鉴、保护优先,呼唤人们传承武汉湖泊文化,守护“百湖之市”的美誉。
2018年,以《武汉湖泊志》为基础的系列影像作品《水韵武汉》开始进行筹划制作,采取“江河湖库、湖泊先行,分期分批、一湖一篇”的思路,运用航拍和高清摄影技术,以视频、解说、采访方式记录武汉重点湖泊的自然、人文和生态景象。
武汉月湖一景
2018年底,《武汉市湖泊保护总体规划》获得批复,在规划中,每个湖泊都会拥有一张详细的“身份证”,不管对湖泊进行何种变化都必须按规定来进行;每个湖泊的“身份证”是独一无二的,每个湖泊的保护方式同样也是有所不一样的,就这样武汉的湖泊被划分为三种类型:自然保育型、防治结合型、污染治理型。
东湖绿道
自然保育型湖泊采取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保护策略,防治结合型湖泊采取“减负”加“生态修复”的两阶段生态安全保护策略,污染治理型湖泊采取“纳污总量”控制、“减负修复”恢复、“绿色流域”建设的三阶段保护策略。不仅如此,武汉还将依托长江、强化汉江、提升府河,恢复受损水生态空间,提高湖泊水体流动性,借助卫星遥感定期获取湖泊影像资料,对非法倾倒渣土垃圾、违法建设等涉湖事件进行严惩。
武汉有江,武汉有湖,武汉有江湖,他因江湖而兴,他曾经风云际会,努力地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新鲜风潮,不断改变着自己适应时代的节奏;他真正历经过风云变幻,表面上可以感受到他粗犷的江湖气,而在深处,则是他坚忍不拔、处变不惊的城市性格,在百年的潮起潮落中,认真面对生活。
回望过去,迎接未来,武汉的湖泊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惊喜!
参考资料:
《全新世江汉湖群的环境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古云梦泽问题的再认识》,作者:蔡述明、赵艳、杜耘、何报寅《近百年湖北省湖泊演变特征研究》,作者:张毅、孔祥德、邓宏兵、孔春芳、李文杰《湖北省湖泊演变及治理对策》,作者:魏显虎、杜耘、蔡述明、吴胜军、薛怀平《基于TM的武汉市湖泊演化及其影响分析》,作者:连玮琦《武汉市城市湖泊演化及开发利用初探》,作者:张毅、邓宏兵《基于遥感的1973-2015年武汉市湖泊水域面积动态监测与分析研究》,作者:马建威、黄诗峰、许宗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