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老通城创办人曾厚诚之嫡孙。
坐落于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的老通城餐馆,和它极负盛名 的三鲜豆皮,在武汉几乎人人皆知。然而,老通城的传奇般的历史和“豆皮”的由来,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一、我的祖父和老通城
1929年,我的祖父曾厚诚在大智路口办了“通城饮食店”,这就是老通城酒楼的前身。我祖父又名曾广清,湖北汉阳县人,出身于汉阳永安堡九真山 义田湾的一个贫农家庭。祖父有兄、姊各一人。为了谋生,他离开了农村来到汉口。当过佣人、蜜饯作坊的工人、小旅店的茶房。现在汉口北京路口银行的旧址,当时是热闹的“大舞台戏园”, 我的祖父在那里当过茶房。由于他工作勤奋,被提拔为茶房头,这样,他就增加了份内、外的收入。当时还有个“万国体育会”,也就是外商们的跑马场,祖父还在那里当过低级职员。我的祖母浦守道是江苏省苏州人,她是最善良、最诚实、最刻 苦、最温顺的中国妇女中的一员。为了谋生,她来到武汉给有钱人当佣人。她与我的祖父相爱后,将一个女佣人可怜的全部积蓄给了我的祖父。这点钱在我祖父当年的本钱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那时,帝国主义列强们在武汉拥有大量的租界。就在现在的汉 口胜利街、鄱阳街及青岛路、南京路沿江以内的区域,开设了一些 棉花厂、茶厂、蛋厂 ……,上班的工人们及一般市民们,在外吃早 点、吃中饭乃至宵夜的人很多。我的祖父看到这种环境,决定投身本钱小、收益快的饮食业。祖父祖母起早贪黑,摆小汤元摊卖早点,给茶坊、戏院包茶……,慢慢积累了资金。到了1929年,当年的湖北省银行在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转 弯角处新建了一批街面房屋。雄心勃勃的祖父便租赁了大智路三号楼下的门面,开设了通城饮食店。通城饮食店的左隔壁是一号,为祁万顺餐馆,右隔壁五号是米 店,七号是杂货铺,九号是个布店。祁万顺左边转角是公新里通道, 通道上面架了一个过街楼,住着我的家,也是通城饮食店的库房。 再往左第一个门面便是大智旅社了,这个旅社占据了上面说的五 六个门面的二楼和三楼部分。从1933年起直到武汉沦陷前,我祖父是这个旅店的经理。通城饮食店占用了大智路三号门面的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 一为通城香烟店。饮食店约50多平方米,设有六七个方桌出售以 甜食为主的食品,此外是面点。主要品种有伏汁酒、冰莲、发糕、烧 卖、大包、油香、锅贴、油糍……,每逢元宵、端午则增加时令品种如元宵、粽子等,是典型的汤元馆,雇有工人、学徒约十四五人。关于“通城”一词,现社会上流传的说法及有关的文章的解释 形形色色。按照我父亲生前对我说的则是:他曾几次向我祖父询问 “通城”二字的考究,祖父说他当年立业时曾到过上海,看到一家叫“通城”的店,给他印象极深,因此他就用上了。其实我祖父对这个名字也许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