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政平
如果说永州是一本厚重的文化大书,那么,零陵古城则是其精粹所在。两千载岁月沧桑,两千载文化积淀。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零陵古城有着多重历史文化涵义。为此,特作如下考述。
其一,千年古郡。零陵古城,亦称永州古城,是历经两千年营建而成的古城。其建城史从公元前124年(西汉元朔五年)县级泉陵侯国在此筑城算起,至今已有2142年。期间作为历代郡、州、路、府所在地长达1900年,也就是说,自东汉零陵郡治从今广西全州迁移该城后,直至清末,历代王朝在这里建郡置府从未间断过。我国的历史古城,主要分古都、古郡、古县三种类型。由于受朝代更替以及经济、军事因素影响,州郡一级行政区域调整及治所的变更,往往较为频繁。据考,在今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省区近70万平方公里幅员内,共有汉代古郡8个,分别是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南海(广州)、苍梧、郁林、合浦,除长沙、广州两个省会城外,地级市当中,历代建郡置府历史未间断、治所未变更的,唯有零陵一个城市。零陵这座千年郡城,历史上不乏著名建筑,如有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题咏的潇湘楼、气势不凡的钟鼓楼、号称明代“天下三楼”之一的镇永楼,有为纪念周敦颐而建的濂溪书院,还有历史名人“蒋琬故居”“张浚故居”等等。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雄冠一州”的永州府衙,它建于东山之下,“创自汉唐”,历代虽“屡有兴废”,但其基址跨越千年不变,实为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可见,零陵的古郡文化值得深入研究。
其二,楚南都会。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楚粤之交,零陵一大都会也。”历代地方志书对零陵城的演变发展,留下了较为确切的文字记载。它自西汉创设以来,历经多次筑城扩增。其中南宋景定年间,实施了一次历时五年之久的筑城工程,城墙达到9里多,计1635丈,城内旅馆、店铺共76处,集中贸易场所有“南市、北市、腰市”三处。宋人吴之道的《永州内谯外城记》称,远观“女墙云矗,雉堞天峻”,里城严严翼翼,官舍民闾鳞次栉比,所谓“宋有天下三百年而后方有斯城”。此后元明清三代,城池又有数次修缮,但形制规模没有大的突破。据建筑学家考证,古代的零陵城属中等规模的州郡级城市。查阅光绪《湖南通志·建置志》可发现,从汉代到元代的1500余年里,零陵均为湖南仅次于长沙(潭州)的第二大城市,直到明洪武六年(1373),湘北的常德府城周长增至1733丈,其规模略大于零陵。明末清初永州流传的民谚云:“两纵七横十八巷,城长九里锁江烟,五码三台并九井,三槐七门水云间。”大体反映了零陵古城的格局气象。古零陵由于处于楚粤之交的地理交通位置,兼有湘江、潇水舟楫之利,“南接交广,北达荆湘”,这里是楚南粤北一带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南北客商汇集,他们或来此采购内地的手工业产品,或把两广的海产品运到零陵市场出售,或将贩运的货运进行中转。明代户部尚书周希圣所作的《平政桥记》,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使节邮传和商贾往来的盛况。
其三,军事重镇。古代永州,“北扼荆湘,南控百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九七二年长沙马王堆汉墓所出土的《驻军图》清晰标明,在长沙国南境的“深平防御区”,即今永州南部的潇水流域,驻军九支,并建有指挥城堡,表明早在西汉初年,这里便是朝廷“遥控百粤”的军事防御重地。此后,晋、唐直至明清,这里一直处于中原王朝重兵把守的状态。由于永州处于历史交通孔道上,每当新旧王朝更替之际,总要在这里上演拉锯式争夺战。明末清初,明将何腾蛟部就曾在境内与清军进行“大小三十六战”。建于山水要塞之处的零陵古城,凭借潇水、东山天然屏障,构筑起坚固的防御体系,她城墙高矗,城门庄严,一座巍峨方城,易守难攻。正所谓“不墉而高,不池而深,不关而固”(宋吴之道《永州内谯外城记》)。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其兵锋正盛之时,曾先后两度兵临零陵城下,但均未能攻入城内,足见城池之坚固、防守之严密。
其四,山水名城。“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零陵(永州)地当潇、湘合流处,是世所公认的“佳山水郡”。昔人评说:“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州)最善。”(见柳宗元《游黄溪记》)前些年,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孙诗萌曾对零陵古城进行过深入考察,结论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山水城市”。孙博士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蒂姆.希思合作撰写了《永州历史山水城市复兴的空间策略》,该文对零陵山水城市的主要特色有如下一段阐述:第一,城市选址与各个时期的整体布局均完全依托潇水回湾与其东岸丘陵所提供的天然地利与空间限定。第二,街巷格局顺应基地东高西低、潇水西抱之势,形成二纵八横、向潇水放射的形态。第三,城市功能分区依托山水条件而形成占据三山(即东山、万石山、千秋岭)及山麓地带的行政文教区和占据滨水狭长地带的商业居住区。第四,城内外标志性建筑在选址上皆追求山水形胜之地,设计上依托基地的自然特色而构思,塑造出人工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佳作。第五,城内外风景名胜多沿潇水及其支流分布,使潇水成为名副其实的“风景线”。上述观点,获得专家学者的广泛赞同。
此外,需特别提及的是,由于地极南楚、远离京师,唐宋时期永州曾是朝廷安置贬官之地。大批贬永人士中,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居永十年之久;两宋之际的宰辅人物张浚,三次贬居永州,前后达十余年;南宋著名诗人汪藻,谪居此地十二年。就多数贬官而言,既是名宦,又是名师,他们居永期间,或著书立说,或援徒讲学,其开启潇湘文化的历史功绩是不能湮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