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寒亭暖谷石刻。杨中瑜 摄
一
行走到江华,当地的朋友力荐我去距城区1.5公里的老县村看看。在我点头之后,他将我带到了老县村蒋家山,见到了闻名遐迩的寒亭暖谷摩崖石刻。
跟着朋友的步伐,我饱览了蒋家山的秀色,对它的险峻山势、千姿岩石、郁苍树木、潺潺溪流一见钟情。对那些局部磨泐、诗文精美的石刻,更是心迷神醉。
攀沿而上,迈步到寒亭遗址,不禁浑身一爽。眼前地势险峻,水石相映,古木盘绕,气候清凉,秋色宜人,好一幅“寒亭秋色”之景。驻足而望,眼前仿佛出现公元766年某个夏日几个人来到这里的身影:唐朝著名诗人、时任道州刺史元结在江华县令瞿令问等人的陪同下,攀登至此。元结进入亭子,感到一身凉爽,不禁感叹“大暑登之疑天时将寒,炎蒸之地而清凉可安”,诗人兴趣一来,不仅为亭命名“寒亭”,还作《寒亭记》摹刻于石上。元结的诗文,仿佛给寒亭涂上了一层金粉,使之远近驰名。
三百零一年后的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一个初春时节,江华知县蒋祺与人慕名同游寒亭,在亭旁发现一洞。怪异的是,此洞虽与寒亭相距不远,但气候却截然相反。立于洞前,顿觉一股暖气驱走春寒,不由称奇。于是命人将洞拓宽,命名为“暖谷”,遂成江华名胜景区“暖谷春容”。从此,一个地方同时有了两个景观:“寒亭秋色”和“暖谷春容”,一亭一谷,一寒一暖,相映成趣,人们戏称春秋之地。
在寒亭暖谷信步而行,我不仅欣赏它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更赞美它内蕴丰富的人文景观。那些石头,成了江华绝美的历史文化载体,在寒亭暖谷周围约占地90亩的蒋家山上,现保存有摩崖石刻71方,是江华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仔细查看现场原碑,对着文献研究内容,可以发现诗词铭赋文齐全,行楷隶篆草俱备,时间跨度自唐至清一千余年。最大的长2.6米、宽1.2米,最小的长0.2米、宽0.1米。字体多样,体裁齐全,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文学艺术创作的盛况及风采。
朋友把我领到一方巨大的石刻前,这是一方高2.3米、宽1.8米的楷书“寿”字石刻,为江华迄今已发现的最大独字石刻。朋友让我摆个姿势拍照,我把自己站成“大”字,与“寿”字石刻亲密接触。在手机快门声中,我感觉到从石头深处,传来一阵遥远而清晰的刻石声……
二
从寒亭暖谷出来,朋友又带我去了附近的狮子岩。
狮子岩,又名奇兽岩,位于江华东田镇喜鹊塘村,虽然与寒亭暖谷不在同一个镇,但直线距离很近。相对于江华的其它石刻,狮子岩石刻如同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女子,锁在交通闭塞的山村。如果不是本地人,几乎难以寻到这座山。即便到了山前的田野上,也难以判断岩洞口在哪里。
棘刺丛生,杂草湮没,路,要靠朋友凭感觉踩出来的。我们拿着棍子,一边行走,一边劈开灌木,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抵达了岩洞口。真不敢相信,这座山看起来高不过五六十米,居然藏有13方石刻,而且至今基本完好。
这是一个呈东南方向贯穿的岩洞,南洞叫奇兽岩,又名狮子岩;东洞叫虚明洞,两洞合一,虚中有实。奇兽岩“以岩口有伏石,状如狻猊,故名”。而称为狮子岩,有两个原因:一是狻猊又名狮子,前者是古称,后者是俗称,老百姓喜欢通俗易懂,二是整座山看起来也有些像狮子。
我们从狮子岩进,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仰卧的巨石,如同虔诚的弟子在仰望气势恢宏的洞顶,它的腹部有一块油光发亮的石刻,这便是南宋年间何麒的《狮子岩诗》。在这块巨石的另一侧,还有一方石刻,那是北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蒋之奇的《奇兽岩铭并序》,云:“奇兽岩,俗曰‘狮子’,在江华邑南二里,蒋之奇颖叔过而登之,为之作铭曰:‘奇兽之岩,瑰怪诡异。元公次山,昔而未至。我陪公仪,游息于此。斯岩之著,自我而始。勒铭石壁,将告徕世。’”虽然有些磨泐,但铭刻尚存。
由于这两方石刻在同一块石头上,故后人称之为“南北宋”,是狮子岩价值最高的两块石刻。特别是何麒的诗刻,如同一块墨镜,仿佛能照见古往今来之人。站在石刻前,我感觉如同站在镜子前,许多历史人物的背影在我眼里时隐时现。
跟朋友开着手机电筒往洞内前行,发现地面凹凸不平,但洞里的石钟乳挺漂亮的。朋友说这洞里以鼓为界,东边叫虚明洞。两个洞口相贯穿,呈“L”型状,合为一景,称“奇兽虚明”,为古“江华八景”之一。行走之间,由于岩洞石头的遮挡和光线的变异,真有一种虚虚实实明灭变化的感觉,仿佛就有奇兽潜伏在旁边。出洞之后,果然看见旁边的石壁上有“虚明洞”三字板书。
朋友说,明代的徐霞客曾来此探寻,他在日记中称赞道:“永南诸岩殿最:道州月岩第一,九疑紫霞洞第二,江华莲花洞第三,江华狮岩第四。”
三
东安县的芦洪市镇是一个千年古镇,别说外地人,就连不少永州本地人,也不知道芦洪市曾是东安的前身应阳县的县治所在地。在镇东一公里的山下,有一个岩洞,名曰九龙岩。道光《永州府志》卷二《名胜志·东安》:“九龙岩,岩中物象毕具,出泉寒洌。岩前有池,洞门高敞,循磴而下,有隙仅可容身蛇行,可深入。相传昔有樵者遇黄衣九士,谓曰:‘吾九龙居此久矣。’语讫不见。唐宋名贤游此者众。治平四年濂溪周子自永倅权邵尝携家属同游刻石以志。并评金石略,王宗尹有记。”
其实,九龙岩还曾有寺庙。据文献记载,宋景佑初(公元1034年),僧人元喜入九龙岩建寺,但无寺名。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九龙岩寺被赐名寿圣院。
由此看来,九龙岩具有较浓的神秘色彩。
当我慕名抵达虔诚拜谒时,才发现九龙岩可以说是大小不等的两个岩洞,只是岩洞很浅,而且贯通成为一体,看起来像鼻子。迈步入内,惊起一群蝙蝠,便看见一些摩崖石刻,因为凿石较深,看起来有些像神龛。根据文献记载,九龙岩有宋刻30方、元刻1方、明刻2方、清刻3方、不明者7方。现保存完好的17方、基本完好的11方、模糊的1方、风化的14方。我极目寻找岩洞最早的一方石刻,就是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时任东安县令张太年的题刻,无奈缘分短浅,有的石刻已经磨泐,肉眼难辨,我就没有找到那方距今1100多年、记载镇压农民起义(“平将寇”)和“芦洪置司”的重大史实的石刻,只好找时间向文物专家请教了。
应该说,令九龙岩身价陡增的当属北宋著名文学家、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题刻。周敦颐曾两次到访,均留下石刻。第一次是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五月七日,周敦颐游九龙岩,题摩岩,内容为“治平四年五月七日,自永倅往权邵守同家属游舂陵周惇颐记。”;第二次是宋熙宁六年(1068)五月五日,蒋忱作《九龙岩记》,周敦颐书凡上石。此后,众多官宦、文人、儒僧慕名寻访,为诗为文,题刻留名,盛极一时。
九龙岩最有趣的石刻当属宋代诗刻《古歌赠岩主喜公》,内容如下:
古歌赠岩主喜公 浔阳陶羽上
喜公心眼如有灵,善择此岩来构扃。崖根踏碎暮烟碧,洞门凿破苍苔青。
交加乱石虎狼队,踪横怪木龙蛇形。其间可以松萝招隐,云霞放情。
傲复傲兮何富贵,恣复恣兮闲利名。况乎神虬勇背俟风雨,灵龟垂首思雷霆。
我今方为年少英,青山未有归去心。他时致尧功业成,与师高卧白云深。
作者落款是浔阳陶羽,而专家检索宋代各种资料,并无关于“陶羽”其人的记载,也未见有其他署名陶羽的诗歌。因此,这个悬念增添了九龙岩的魅力。
九龙岩面积不大,也不深,但石刻的文化含量很高。遗憾的是,1944年,侵华日军烧毁了九龙岩寺院。这把火的余烬,像九龙岩的一块伤疤,带给人们痛苦的回忆。
四
当我在朋友的引导下,寻到湘江边的拙岩时,不禁发出一阵感叹。
道光《永州府志》卷二上《名胜志·零陵》载:“县西十余里,滩临江有巨窟,明正德壬申岁(1512)徵士沈良臣尧夫始辟之,号拙岩,以拟柳氏之愚岛,有诗记,刻石多剥落,不能尽辨,皆前志所未列于名胜者也。”沈良臣自称:“吾永山水之奇绝者,至唐有柳元生,守水石,八愚、朝阳岩之类,皆拙简之,而群胜以显焉。吾欲得一丘一壑,如柳公之俊采者。”
是啊,这原本是湘江边的一个小小的石岩,如果不是那个出生于斯、成长于斯、后来又归隐于斯的沈良臣,因追慕柳宗元的“八愚”精神和喜爱周敦颐所写的《拙赋》于明正德壬申岁(公元1512年)将它命名为拙岩,使之由一处自然景观变成人文景观,后来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追随者接踵而至。五百零八年后,我也追随诸多先人的脚步来到了这里。
拙岩不大,而且局部已被泥土淤塞,我不能像以前的人们那样从岩中穿过。所幸的是,在游览后我发现,三十二方石刻保存良好,基本上还可以辨认,能让人从中可以辨认拙岩的前生今世。拙岩大洞口右侧原有下河边去的人工石阶,因为毁坏,只好于林木中寻觅而下。行数十米,至江边,但见石壁上有“忘机处”三字榜书,长130厘米、高41厘米。前有“同治庚午”四字,落款为:仙农题。末有清同治年间翰林编修周崇傅所作的跋:“温飞卿《利州南渡》诗,有‘五湖烟水独忘机’句,仙农意不在钓,暇以钓为寄,自题其处曰‘忘机’,近乎道矣。”让我惊讶的是,这方石刻居然用了三种字体:“忘机处”三字,篆书;署款二行,行草。周崇傅跋,楷书。依照我的眼光,这块石刻应该是所有石刻中价值最高者。
站在江边,先看石刻,再看看跟前北去的江水,想想自号仙农这个人,心里不禁萌生出许多感慨。仙农,本名唐九龄。清同治七年,唐九龄与稽有庆、周崇傅同游拙岩,并重修之,刻《重修拙岩记》于洞内。可能就在那次,他同时写下了这“忘机处”三字榜书,并请同来的周崇傅作跋。
古人作诗题字很讲究渊源,许多看似简单的诗词语句,背后常有来龙去脉和深刻含义。关于“忘机”一词,早在战国时期的《列子·黄帝篇》中,就有“鸥鹭忘机”的典故。而唐代的骆宾王、岑参、刘禹锡等人,均有诗文提到“忘机”。温庭筠诗《利州南渡》曰:“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在我看来,周崇傅以此诗作跋,既有为唐九龄的隐逸点赞之意,也有对古人归隐乡野、寄情山水的艳羡之情。只是作跋时期的周崇傅刚入翰林不久,假如他能预测自己后来追随左宗棠收复新疆、被授喀什噶尔兵备道,最后又因被诬陷而蒙羞自尽,很可能就跟他的好友唐九龄一样,退出江湖,归隐乡野了。
同治庚午是公元一八七○年,距今一百五十年。从沈良臣命名拙岩,到唐九龄题刻“忘机处”,这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在同一地点的悟道。只是当我追寻而来时,发现这里的石头依旧、江水依旧,他们留下的字在,诗文在,情怀在,精神在,唯人不在矣。
东安九龙岩胡寅题刻拓片。
江华狮子岩石刻。杨中瑜 摄
零陵拙岩诗刻。杨万里 摄
东安九龙岩。杨中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