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澎湃新闻获悉,由周庄、同里、甪直、乌镇与上海浦东新场古镇等11个最具代表性的江南古镇,目前正在联合申报“江南水乡古镇”世界文化遗产。江南水乡古镇申遗采取的是“系列申报”的模式,即“打捆申遗”。
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研究馆员赵云看来,如果把系列遗产比作是一捆树枝,它其中的每根树枝自身也应当是舒展的、自在的,具有自己的姿态;同时,它们之间还需要能够互相地勾连在一起、拥抱在一起,形成一个更美好的状态。通过这种方式达成“1+1>2”的效果,这就是系列申报的意义所在。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团队开始江南水乡古镇申遗的工作是在2015年,是受江南水乡古镇申遗联合办公室和各个相关遗产地的委托而开展的,至今已经有六年了。说到这里,我首先还是要向阮仪三先生致敬,他是我们江南水乡古镇保护的先行者,也是我们的领路人。我希望现在我们所做的这些申遗的工作能够为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做出一些贡献,能够真正地实现世界遗产公约的精神,不仅是为《世界遗产名录》之中增加一颗明珠,而且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
江南水乡古镇的申遗采取的是“系列申报”的模式。这种申报的方式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叫做“打捆申遗”。所谓的“打捆”其实并不是简单地把一些相似的古镇绑在一起来进行申遗,而是要让他们“绑”得很好看。如何解释这个“好看”呢?如果把系列遗产比作是一捆树枝,它其中的每根树枝自身也应当是舒展的、自在的,具有自己的姿态;同时,它们之间还需要能够互相地勾连在一起、拥抱在一起,形成一个更美好的状态。通过这种方式达成“1+1>2”的效果,这就是系列申报的意义所在。那么我们现在选出来的参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江南水乡古镇一共是十一处,它们共同成为了系列申报的初选对象。
11处申遗古镇一览
必须要强调的是,我们选出来的这十一处古镇并非是全部的江南水乡古镇,而是可以整体展现遗产价值的十一座代表性的古镇。申报古镇的遴选会影响到遗产价值的表述,所以自申遗工作启动至今的这些年来,每次遴选古镇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影响到遗产价值,甚至会需要我们重新论述一些古镇符合的突出普遍价值标准。所以,事实上我们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探索更加完美的申报方案,古镇的申遗名单也仍然是动态的。
乌镇的水阁房
江南水乡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按照历史城镇的类型,历史城镇下一共有三种可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子类型,江南水乡古镇属于第二种,叫做“有人居住的历史城镇”。这就意味着它的价值是来自于过去的,但如今却仍然能够在活生生的物质和人文环境中呈现出来。所以,江南水乡古镇的申遗工作中非常有必要的一点,就是追溯出它的文化基因。
一、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基因的历史溯源
我们认为,江南水乡古镇之所以能够形成,最早应当追溯到它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而这一条件概括来说就是“以太湖为中心的碟形洼地”。更加具体来讲,这一区域包括了西部太湖的水源地、中部的低洼平原、东部沿历史海岸线形成的岗身高地。这种地貌使得海拔最低的中部平原地带产生了湖沼遍布、水网密集的特征。此后,对江南水乡古镇的起源具有显著贡献的因素还包括从秦汉时期就开始形成的,以早期的围田为基础的“精耕细作”的江南地区区域农业特点,以及在隋唐时期塘浦格局的初步形成与大运河的南北贯通。
直到宋元时期,江南水乡古镇的形成过程才真正开始。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主要发展特征主要有三:一是建设塘浦系统、开发水利的活动达到了高峰;二是经济作物的种植盛行;三是与经济作物相关的商贸活动开始出现并达到繁盛。到了明清时期,经过前序各个阶段的积累,江南水乡古镇终于达到了它鼎盛的阶段。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江南水乡地区最突出的特征是塘浦系统的精细化发展,在原有的“塘浦”的基础上,细化形成了“泾浜”的体系。此外,由于塘浦体系的进一步细化,原本圩田格局中的大圩逐渐转化为小圩,这就导致一些村落变得与水路更加靠近,它们当中的一部分就凭借出色的水运交通区位而形成了最初的市镇。
江南水乡地区在明清时期形成了三大支柱性的产业,在延续至当时的米粮生产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丝织和棉织两大产业。这些产业的兴盛引发了集聚的效应,所以在整个江南水乡区域内形成了三大片区。根据我们研究的结果,这三个片区是从东向西分布的:最东边是棉织业,中部是米粮业,而在西南位置、太湖的南岸主要是丝织业的分布区域。除了这些主要的产业之外,各个古镇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产业,比如说周庄的编织业、新场的盐业等等。
江南地区整体的水路交通网络也是在明清时期达到了最为发达的格局。下图是东南大学李新建老师团队制作的一张图,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明清时期的市镇已经在整个江南水乡的区域里形成了均质分布的整体格局,所有市镇之间都有水路相连,同时两个临近的市镇之间的距离基本上都在50里以内。
江南水乡地区的主要水上运输线路及市镇分布
通过以上历史脉络的梳理,我们认为江南水乡古镇这一整体的形成,是太湖周围水网湿地环境中两千年以来人与水互动的结果。通过极其精细的、且从未间断的认识水、治理水和利用水等活动,江南人与土地融合发展为精致的社会;水的流动性和水系的可塑性也塑造了江南社会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影响力。从农业到手工业和商业的蜕变,促成了江南水乡古镇由文人、商人、市民共同构建的价值观念、审美理念与精神追求。总体上来说,在这个区域内,人和水的关系不仅塑造了人地关系,也塑造了人和人的关系,还塑造了整个社会的特征。
在江南水乡古镇内的三个具有主导地位的文化群体是文人、商人和市民,他们各自的追求和价值是不一样的。比如文人阶层具有重教兴文的传统,享受隐逸山林的自然审美;商人阶层有着精明务实的特点;而市民阶层则主导了雅俗共赏的艺术风尚、以及多元的精神信仰与崇拜。这种不同群体之间看似矛盾的价值观念,却在江南水乡古镇得到了融合,反而成就了江南水乡古镇的独特性,形成了古镇当中高度开放与包容的社会文化特征。
二、江南水乡古镇的突出普遍价值与本地价值
在上述历史脉络研究与“江南文化”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论述了江南水乡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满足的突出普遍价值。它一共满足世界文化遗产六条标准中的(iii)(iv)(v)(vi)四条标准。标准(iii)指遗产具有见证某个文明或某种文化传统的作用,江南水乡古镇见证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多元性的市镇文化传统;标准(iv)指遗产作为一种规划和建筑类型或体系的代表和范例,江南水乡古镇是水网地区聚落空间布局和景观的典范;标准(v)着重指遗产能够反映出的人地互动关系,江南水乡古镇体现了人类在长达近两千年的历史上对太湖周边低洼湿地环境的改造与适应;还有标准(vi)指遗产具有象征性的价值,而江南水乡古镇是中国从古至今文人阶层的精神家园和理想归宿。
申遗工作的持续开展也让我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