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建南唐、文昌北宋。泰州地处长江之尾、淮河之畔、黄海之滨,是一座拥有21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漫长的岁月里,泰州长时间坐落于江海交汇之处,从曾用名“海陵”“海阳”,再到今天的“泰州”,人们能读出“水”对这座城市产生的重要影响。一位泰州文史专家说,“泰”字由“三”“人”“水”构成,描述的正是泰州人生活在长江、淮河、黄海之间。数千年来,泰州人临水而居,汲水而生,治水而兴,在近百公里长的长江干流岸线,造就了绵延不绝的长江文脉,培育了璀璨绚丽的长江文化。
泰州这处发现,证明“良渚文化过长江”
“没有长江,就不会有泰州这座城市。”泰州学院人文学院钱成教授这样描述泰州在江海交汇处的“出生”与“成长”:“距今1万年左右,泰州地区还是汪洋大海。长江每年携带四亿五千万吨以上的泥沙入海。江流与海浪激荡,泥沙逐渐沉积,在入海口南北两侧各形成一条沙嘴。北岸沙嘴从今天的扬州向东经泰州延伸到海安一带,东西长约200里,南北宽约50里,由于地势较高,被称为‘扬泰岗地’。距今7500年前,位于扬泰岗地前沿的泰州从海中升起,其东北、东面与南面全为海水所包围,像一座伸向黄海的半岛,出现于黄海西岸。”
星移斗转,黄海不断东退,江水带来的泥沙增多,加之里下河泻河的不断沉积,沧海桑田的变迁中,泰州南边成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北边则发育成里下河沉积平原。
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的文明曙光已在泰州的长江北岸闪亮。2006年,得益于一位普通教师黄书胜的无意发现,位于兴化林湖的影山头遗址进入考古专家的视野。经过学者反复勘查,包括石器、骨角器、陶器在内的一大批遗物重现天日。大量水稻植硅体的发现,证明了距今6000至7000年,泰州先民已学会栽种水稻,这与浙江余姚河姆渡水稻种植历史已颇为接近。在原始刻画符号、水稻种植、渔猎经济等方面,影山头创造了长江北岸、江淮东部地区的史前文明。
入选201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蒋庄遗址是泰州另一处和长江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址。2011年,考古专家在泰州兴化、盐城东台交界处进行发掘。在兴化市张郭镇蒋庄村,以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堆积为主、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蒋庄遗址被揭示。遗址东北部的公共墓地是迄今发现墓葬数量最多、骨骸最为完整的良渚文化墓地之一,清理出各种等级墓葬20多座,出土各类质地随葬品700余件,随葬玉器中包含有琮、璧类等高等级礼玉,时代涵盖良渚的早、中、晚期。
钱成介绍,蒋庄遗址的发现,对于良渚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良渚文化聚落,打破了学术界以往“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认为,蒋庄遗址的发现,充分说明扩张到长江以北的良渚人正在向淮河流域靠近,也提供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交往的新证据。
和蒋庄遗址相类似,在泰州,众多考古发现足以证明长江并不是阻挡文明交流的“天堑”,江南江北的联系在数千年前就已非常紧密。发现于姜堰北郊、新通扬运河南侧的天目山遗址是我省首次在长江以北发掘的商周城址,也是目前江淮地区发现的最早城址。它位于古长江水道与古海岸线进退变迁的区域内,是春秋早期乃至西周晚期吴国向北发展要道上的一处军事要塞,距今有3100—2700年的历史;1974年、1994年在泰州发现的一批六朝青瓷,则纠正了“长江北岸无六朝青瓷”的说法,为泰州的六朝文化增添精彩注脚。
长江基因,塑造“江城”多样文化
唐代王维在《送从弟惟祥宰海陵序》一文中写道:“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将“江城”美名赋予泰州。在这位著名诗人的笔下,一幅动人心魄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浩然之波远接天际,海潮澎湃于天地之间,海陵城巍然伫立于江海相接处。
“泰州先民临水而居,汲水而生,治水而兴。长江对泰州的滋养体现在各个方面,这片土地上的盐税文化、戏曲文化、移民文化、宗族文化、教育文化、吉祥文化、红色文化等,无不与长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参与“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牵头编撰《江苏地方文化史·泰州卷》的钱成教授说。
历史上的泰州临江滨海,盛产海盐,李白誉之为“吴盐如花皎白雪”。西汉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凿了一条东起如皋蟠溪,经海陵仓,西至扬州茱萸湾的运盐河,将海盐从古海陵的海滨盐场运出;唐代,泰州已是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海陵监“岁煮盐六十万石”;到宋代,泰州产盐销盐量居全国之首;明代的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直接设在泰州;清初,泰州依然是黄海沿线盐商贩运营销的主要集散地,白花花的海盐通过长江和运河,行销全国各地。
走进泰州市区凤城河畔的梅园,观众会欣赏一段梅派青衣婉转动听的《贵妃醉酒》。众所周知,京剧大师梅兰芳是泰州人,但泰州的戏曲文化却不始于梅大师。钱成介绍,早在明代,泰州就因其地处长江北岸,沟通江南和江北的地理优势,成为昆曲“越江北上”的第一站。明中期以后,泰州城区及沿江的城镇、码头,为东进的徽调,南下的拉魂腔,以及木偶戏、道情、弹词等地方戏曲和曲艺的融合、创新与传播提供了天然空间。以京剧为例,以泰州为中心的里下河南部地区,既是“四大徽班”进京出发地之一,也是“里下河徽班”的聚集地、“南路淮剧”和“南派京剧”的发源地。里下河徽班众多艺人越过长江,进入上海,成为其后“海派京剧”的代表性演员,推动了“南方京剧”的繁荣。
“百姓日用即道”,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唯一以地域命名的学派——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代表性主张。他提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是“道”,有田耕,有工做,有饭吃,有衣穿,就是“道”,就是官员追求的工作目标。 泰州学派诞生于长江之滨的安丰场,但影响力却遍及长江流域,经由徐樾、颜钧、王襞、王栋、何心隐,进而到李贽、汤显祖等的广泛宣传,从长江之城泰州辐射全国各地,进而走出国门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启蒙思潮。“泰州学派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儒学思想宣传,使儒学回归民众之中,回归孔子的立教之本。”南京大学教授周群这样描述泰州学派的重要价值。
东流的长江水,更为诗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在泰州的长江边, 文人墨客写下灿若繁星的诗章,为长江诗词文化增色。唐代刘商送别由长江水路前往泰州的友人,他深情写道:“烟波极目已沾襟,路出东塘水更深。看取海头秋草色,一如江上别离心。”唐代李嘉祐《仲夏江阴官舍寄裴明府》:“万室边江次,孤城对海安。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苔色侵衣桁,潮痕上井栏。题诗招茂宰,思尔欲辞官。”细腻描摹泰州“水城”特色;宋代文学家刘攽《海陵》:“楚江葭苇带青枫,小市鱼盐一水通。”反映的是泰州沿江繁荣富庶的生活;苏轼名作《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写的是靖江春日的风和景明;明代泰州才子储巏的“北望江乡水国中,帆悬十里满湖风。白苹无数依经蓼,唯有逍遥一钓翁。”则对故乡泰州的水乡风光充满深情。
人民海军,从长江之畔扬帆起航
大江东去,一时多少豪杰。和江苏的其他长江城市相比,泰州的长江岸线并非最长,但发生在这段江面上的一幕幕历史风云却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驱车从泰州市区一路向长江方向行驶,便来到了白马庙。1949年,在渡江战役隆隆炮声中,人民海军在此宣告成立,将这个地名永远地镌刻在了中国革命史册中。一个不靠海,却临近长江的小村庄,缘何成为人民海军诞生地?“白马庙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距离长江不远,交通便利,同时又是老解放区,群众基础很好。”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副馆长乔立兵说,白马庙是渡江战役发起前第三野战军司令部及渡江战役东线作战指挥部所在地。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正式打响;4月23日,中央军委急电三野:立即组建海军,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当天下午,华东军区海军首任司令员张爱萍将军,在白马庙读书楼的二楼会议室主持召开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会议,正式宣告了人民海军的诞生。
一艘参加过渡江战役的木船,如今是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船体周身密密麻麻的枪孔弹眼,让人想见战斗的激烈。从长江上的小木船,到今天纵横大洋的航空母舰、导弹驱逐舰,人民海军从长江边的白马庙扬帆起航,驶向远洋,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伟大转变。70多年来,泰州人民始终和人民海军保持深厚情谊。“2005年,海军方面为了感谢泰州人民为海军作出的卓越贡献,将一艘现代级驱逐舰(舷号138)命名为‘泰州舰’。”乔立兵自豪地说。
在靖江,“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同样见证着泰州在渡江战役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靖江本为长江中的沙洲,明代成化年间建县,到清代才完全与长江北岸相连。”靖江市博物馆馆长朱苏钢说,从靖江的名称就可推断,这座长江小城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拥有“居长江下游,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锁钥金陵”的重要战略价值。靖江的长江文化也因此被赋予了浓厚的军事色彩。早在1842年鸦片战争中,靖江军民就奋起抵抗,击败沿长江来犯的英军;1949年4月21日,三野十兵团从靖江胜利渡过长江,靖江成为渡江战役的东线起点。1999年,曾担任十兵团司令员的叶飞上将为一部反映靖江人民在渡江战役中踊跃支前的纪录片欣然题词“东线第一帆”,充分肯定这座长江之城在渡江战役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切为了渡江,一切为了支前,一切为了胜利。乔立兵说,伟大的渡江战役中,泰州人民先后调运粮食10475.2万斤、草5505万斤,动员民力近59万人,动用船只3000多艘,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在长江之上凝结了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本报记者 于锋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