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皖、浙两省交界,原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婺源有句古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过去的婺源十分贫穷,要想过上好日子,必须走出大山。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饶市委、市政府和婺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依托婺源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把乡村旅游作为婺源的核心产业、主导产业、第一产业,围绕“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坚持“以村兴旅、以花作媒、以绿当底、以文铸魂、以客为先”,打响了婺源最美乡村品牌。乡村旅游的发展,让婺源农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带动了全县三分之二群众就业创业,成为开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如今,因为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婺源成为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一、婺源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1.婺源,人杰地灵。婺源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蕴育了朱熹、詹天佑、金庸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婺源也是江泽民同志的祖籍地。婺源是中国茶叶之乡,婺源绿茶是香天下的江西茶“四绿一红”之一。婺源是中国古村落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全县拥有传统村落101个,拥有理坑、汪口、篁岭等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凤山、晓起、江湾等27个中国传统村落。婺源非遗文化绚丽多彩,有源于远古的傩舞、历史悠久的徽剧,体现“敬、和、俭、静”的茶道,还有别具情趣的抬阁、灯彩、鼓吹等,其中徽剧、傩舞、徽州三雕、歙砚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5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婺源,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82.6%,是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县共开发精品景区30多个,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4个,4A级以上景区数量居全国县级之最,也是全国唯一的以县命名的全域3A级景区;有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3家,4A级乡村旅游点3家,3A级乡村旅游点19个,省级工业旅游点3个;先后荣获了中国旅游强县、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30多张国家级旅游名片。
3.婺源,交通便利。地处我国黄金旅游圈的腹地,周边有黄山、三清山、庐山、武夷山、千岛湖、鄱阳湖、景德镇等名山、名水、名镇。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县内一小时通达所有景区和建制村,是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有景婺黄、景婺常两条高速公路,一小时车程内有黄山、景德镇和三清山三个机场;京福高铁纵贯南北,九景衢铁路横亘东西,四小时内可达南昌、上海、杭州、武汉、福州、合肥等城市,婺源正成为江西对接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前沿。
4.婺源,宜居宜业。近年来,婺源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31.5亿元,增长8.6%;财政总收入17.08亿元,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3%;工业投资增速3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7亿元,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30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4元,增长10.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家风民风持续优化,投资环境不断提升,连续六年获得全省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先进县。
二、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做法
1.以“村”兴旅,在差异发展中找准定位。婺源旅游从2001年起步,立足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婺源实际的乡村发展之路。一是确立“以村兴旅”的定位。经过科学分析,确立了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定位,通过差异化发展,与周边旅游区形成旅游产品的良性互补,联合而成“名山、名水、名镇、名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二是形成“三步走”的路径。第一步,放手民营、放开发展。为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大开绿灯,长期沉睡的乡村旅游资源逐渐苏醒,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民营企业撑起了婺源旅游产业的一片天空。第二步,组建集团、规范发展。按照“一个集团、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整合全县景区(点)资源,极大地增强了婺源乡村旅游的综合实力和总体竞争力。第三步是整体提升,全面发展。2019年9月,斥资4.11亿元完成了对江西婺源旅游股份公司股权回购,把最好的旅游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以此为标志,婺源旅游重新再起步,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实现第三次跨越,即推动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截止目前,婺源已成功打造了一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转型已初具雏形,上海翼天集团打造的山水实景演出《梦里老家》、水墨上河文化度假村、篁岭民俗文化村、星江河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等成为婺源乡村旅游新名片。三是打响“全域旅游”的品牌。2016年,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的目标,加快推进产品全面升级、环境全面美化、业态全面丰富,形成村村是景,让全域群众都能享受旅游带来的活力。
2.以“花”作媒,在全域融合中做旺四季。油菜花是婺源乡村旅游的成名曲。婺源始终坚持以花为媒,大力实施“油菜花+”战略,种植了12万亩史上最大的梯田花海。一是从一季花到四季景。春探人间花海、夏走研学之旅、秋观红叶晒秋、冬寻梦里老家,实现四季精彩不落幕。尤其是挖掘“晒秋”民俗,篁岭是一个濒临消失的古村,如今成为“中国最美符号”,2018年与中青旅合作后,景区品位进一步提升,去年接待游客近150万人,综合收入达2亿元,“晒秋”成为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又一张靓丽名片。二是从白天游到全天乐。围绕度假小镇、文化小镇、演艺小镇、健康小镇和体育小镇,加快打造婺女洲、梦里老家、丛溪等一批10亿元以上旅游综合体,全面启动千年古城改造工程和城市夜景夜游提升工程,补齐了夜游短板,将成为婺源乡村旅游新热点。三是从一业兴到百业旺。民宿旅游初具潜力,古宅庄园型、精品小筑型、乡间野趣型百花齐放,全县高端度假民宿达100余家,变古宅保护“包袱”为经济效益“财富”。体育旅游迸发活力,连续三年举办国际马拉松比赛,去年承办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40余项,吸引参赛选手20万人,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文化旅游彰显魅力,每年吸引50多万摄影爱好者、10万写生大军来婺源创作,20多部影视作品来婺源取景,成为全国知名写生基地、摄影基地、影视基地、文创基地。
3.以“绿”当底,在强化保护中厚植优势。始终坚持生态是婺源最大的底色,把绿水青山作为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爱绿护绿添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生态环境。一是建设环保体系。深入推进县、乡、村三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先后推进了120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做到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日产日清。二是完善环保机制。成立了“环保警察”,创新开展了“环保360”行动,县财政安排2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举报奖励,实现环保监管执法全覆盖。深入推进林长制、河长制、街长制、路长制,县、乡、村三级干部担任生态监管员,对全域生态资源进行网格化管理。三是落实环保禁令。坚持“招商引资、环保先行”,严禁一切有污染的企业落户婺源,多年来主动关闭了近200家企业。树立生态文明新标杆样板,示范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婺源荣获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4.以“文”铸魂,在挖掘传承中丰富内涵。树立“旅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的理念,在厚植人文上求突破,以文铸魂,以文兴业,推动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一是传承地域文化。大力弘扬朱子文化,建成了文公庙、朱子学数据库,打造了《朱子还乡》原创徽剧大戏,开发了“朱子研学”旅游产品,朱子文化成为婺源乡村旅游新名片。推进婺源徽剧、傩舞、三雕、歙砚和绿茶制作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并进入各大景区、乡村旅游点展示。积极开展纪念朱子诞辰888周年、红枫节、油菜花节等各种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二是彰显徽派古韵。徽派建筑不仅是徽文化的传承,也是游客眼里的风景。我县先后启动三轮徽改,累计投资3亿多元,改造非徽派建筑1万余幢,切实维护好“徽派建筑大观园”的传统风貌。出台古村古建保护办法,创新了古村保护四大模式:整村搬迁的“篁岭模式”、异地安置的“汪口模式”、建新如旧的“严田模式”、民宿开发的“九思堂模式”。2018年,新增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中国传统村落5个,总数分别位居全省第一、第二。三是打造秀美乡村。按照“每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景点”的要求,投入2.2亿元,打造487个秀美乡村点和25个高品质示范点,实现两年“扫一遍”,建成了瑶湾、漳村、马家、官桥等一批高品质示范点,其中马家、瑶湾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点。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村村过5万元,村均35.54万元,为村级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体现“党建+”特色。按照“党建+全域旅游”的理念,不断深化拓展景区党建新内涵,打造“景村”党建工作品牌,把党员作用发挥在服务游客微岗位上。
5.以“客”为先,在优化服务中提升形象。把旅游体验作为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聚焦交通、市场、服务三大重点,提升游客满意度。一是“睹花不堵路”。高峰期拥堵是十多年来困扰婺源的“幸福的烦恼”,为此,在婺源主要拥堵路段建设7个停车场、5000个停车位,在热门景区实行高峰期换乘,沿途安装雪亮工程,实行人防加技防,解决了拥堵重大难题。2019年3月,篁岭景区单日接待游客量突破3万,平稳有序度过了赏花最高峰。二是“开心又放心”。创新旅游管理机制,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旅游110”,整合了19个涉旅单位职能,联合18个乡(镇、街道、园区)150余个涉旅村庄,构建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重拳整治旅游市场乱象。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旅游诚信退赔中心,专门设立30万元退赔基金,推行旅游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努力做到“不让一位游客在婺源受委屈”。三是“景美人更美”。深入推进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启动了优质旅游服务提升年活动,开展了优质服务“十大重点”工作,组建了优质服务“五大员”,喊出了“优质旅游让婺源更美丽”的响亮口号,争做“最美乡村最美的人”,营造人人服务旅游,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氛围。大力践行厕所革命,把旅游公厕作为旅游产品来打造,完成旅游公厕100多座。
三、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成效
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成效体现在对旅游业自身发展的作用,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的强大推动力,对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作用等几个方面。
1.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婺源乡村旅游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质和量上均取得了较大的飞跃,全县接待游客从1993年的2.64万人次增至2019年的246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53.4万元增至244.3亿元,2019年的门票收入占比仅为2.25%,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旅游业发展想配套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比重升幅速度不断增快。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不仅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拉动了第一、二产业,形成了“一业兴而百业旺”的效益。
2.推动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婺源始终把旅游作为推动农民增收、助力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