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北枕滔滔长江,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美句。
庐山无数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其中以苏轼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为著名。如今庐山已是一处很成熟的旅游景区,山中的青山绿水、飞瀑、日出,还有近代别墅,引得不少游人来此一窥“庐山真面目”。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苏轼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云雾;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马尾瀑;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庐山,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而得名。古人云“匡庐奇秀甲天下”,自司马迁将庐山载入《史记》后,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等一批文化名人,在庐山进行了大量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使庐山成为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此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等1500多名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相继登临庐山生活、游览,写下1万余首赞颂庐山的诗词歌赋。苏轼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形象描绘了庐山的景色,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庐山的名胜古迹还有: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屯兵饮马的小天池、凭栏可极目远眺蜿蜒长江的望江亭、白居易循径赏花的花径、千年古树三宝树、观鄱阳湖日出的含鄱口,有3000多种植物的植物园、如五老并立的五老峰、抛珠溅玉的三叠泉瀑布,被陆羽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谷帘泉,天下第六泉的招隐泉,天下第十泉的天池峰顶龙池水,等等。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表睐,并成为隐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从而为庐山带来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并使庐山深藏文化的底蕴。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辟出的一片壮丽天地,亦是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庐山风景,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渗透着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庐山,通过诗人、书画家、文学家、哲学家们的心灵审视,创造出众多散发着特别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评论的那样:“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
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光灿。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庐山草堂”,所撰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宋代理学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学在这里千秋耕耘,并真切地记录了这一具有深刻特征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和历史。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
山水诗、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中两大华项,山水诗在庐山大放光采,山水画亦在庐山一展风流,闪烁出耀人的辉光。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以这一艺术形式对庐山赋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国画在理论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顾恺之的“传神说”,然而这是受到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
文人墨客对庐山抒情写意,浓墨重彩,使庐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科学家们对庐山进行科学探求,揭示其美的真谛。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以庐山第四纪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发表了《冰期之庐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从而开创了第四纪冰川学说,又由此而引发中外学者对庐山第四纪冰川的学术论争,从而演奏出一部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世纪交响曲。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
庐山风景名胜区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和珍稀动物。已发现兽类有33种,鸟类171种。庐山之麓的鄱阳湖还有世界著名的候鸟保护区,候鸟达100余万只,其中有世界最大的大白鹤群,占世界白鹤总数的百分之95。珍稀动物金钱豹分布于山麓山顶,景区昆虫有2000余种,其中多稀珍品种和新种。首次在庐山发现或以庐山(牯岭)命名的昆虫有33种。
庐山是江西山地森林鸟类的重要栖息地。珍贵、濒危鸟类有国家II级保护动物鸢、苍鹰、草原鹞、红隼、领角鴞、斑头鸺鹠等。其他常见或易见的鸟类还有山斑鸠、红翅凤头鹃、小杜鹃、大杜鹃、三宝鸟、大拟啄木鸟、绿鹦嘴鹎、黑鹎、虎纹伯劳、北红尾鸲、紫啸鸫、棕颈钩嘴鹛、红嘴相思鸟、松鸦、红嘴蓝鹊、大嘴乌鸦、三道眉草鹀等。
植物资源
庐山风景名胜区植物有210科、735属、1720种,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庐山风景名胜区的植被在海拔700米以下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带;海拔700-1000米之间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000米以上为落叶阔叶林带。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76.6。常绿阔叶林带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比较严重,仅存小片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主要为黄山松林。景区内属国家珍稀濒危的植物有香果树、连香树、木莲、鹅掌楸、金钱松、银杏、杜仲、银鹊树、紫茎、天目紫茎、天竺桂、庐山厚朴、庐山黄杨、鹿子百合等4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