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2:“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奋力实现“ 增速居前列、人均争上游” ,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 三优池州” 。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坚持新发展理念,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400亿元、 力争 1500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入全省中上游。
——经济结构实现新优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取得较大突破, 制造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破除,市场主体充满活力。 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生态优势实现新彰显。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绿色发展指数稳居全省前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民生福祉实现新跃升。就业、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中等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入全省上游行列。
——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法治池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平安池州建设不断深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看点3:打造现代化滨江新城
加快提升中心城市能级,统筹主城区、滨江新城、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平天湖风景区建设,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特色鲜明的滨江城市。
以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市经开区、池州高新区东部三区产城互融升级发展为关键,以秋浦河入江口到梅龙沿江一线的环境整治与开发为重点,以平天湖、九华湖两大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 全力打造现代化滨江新城。
实施全域滨江岸线整治、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 打造蓝绿交织、水城一体、产城共融的长江保护新样板。建设沿江快速交通畅通工程,串联滨江绿道。盘活滨江老建筑老厂房,串联祁红老厂房、老码头、清溪塔等历史文化节点。
支持青阳县高水平开发建设高铁新区,打造与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副中心城市。支持东至县深入推进尧东一体化,加快舜城新区、火车站站前区、滨湖新区连片发展。支持石台县打造精致特色县城。加快大渡口、东流、殷汇、陵阳、七都等区域中心镇建设。
看点4:主攻实体经济“科创+产业”
坚持把 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推进“ 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形成半导体、轻合金材料、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化工5个300亿级产业集群,打造50家10亿级以上企业。
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 创成国家级池州高新区,东至经开区、青阳经开区创成省级高新区,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0个。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个。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半导体、轻合金等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坚持把半导体产业作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产业, 打造国内一流的轻合金材料基地。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发展 大数据、人工智能、5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产业,推进江南数字产业园建设, 打造全国知名的智能教育装备产业基地。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非金属材料、金属冶炼及加工、化工、机电装备、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推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 休闲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乡村旅游,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大力发展以“养”为支撑的生态养生产业、以“健”为支撑的户外健体产业、以“食”为支撑的健康食品产业、以“医”为支撑的医药保健产业, 加快建设长三角重要休闲康养地。
看点5:打造长三角重要交通节点
打通对外通道,畅通内部循环,打造长三角联通中西部的重要交通节点。建成池州— 黄山高铁,开工建设合肥—池州高铁(池州长江公铁大桥),力争开工建设池州— 九江高铁,加快宿松—东至—石台—宣城高铁、池州—景德镇高铁、池州—宣城高铁前期工作。
实施高速公路贯通加密扩容工程,建成池祁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池州— 宣城、青阳—石台—东至高速公路,推进沪渝高速池州段“四改八”拓宽工程、东至—鄱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推进境内G318、G236、G530等国省道升级改造。
完成九华山机场改扩建,创建4D 级机场,打造省内重要的枢纽机场。开工建设江口港区四期、乌沙港区,打造现代化临港物流集散中心。 建成东至经开区铁水联运项目,推进青阳酉华 —童埠港、贵池棠溪—乌沙港、石台小河—洋湖—东流港等矿产品运输专用线建设。
看点6:各大开发区发展质量更高
大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全市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税收收入突破100亿元, 上市公司达到10家左右,力争1个开发区稳居全省开发区前30强、2个开发区在全省开发区考核中位居前50名。
坚持把加快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建设作为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重点承接布局数字经济、机械电子、新型材料、大健康产业,实现经营(销售)收入500亿元,税收收入突破20亿元,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开发区前列。
市经开区重点承接布局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提升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能级, 实现经营(销售)收入400亿元,税收收入突破17亿元。池州高新区重点承接布局智能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产业, 力争打造千亿园区。
东至经开区重点承接布局化学制药、生物医药和化工新材料产业,推进与香隅镇区产城联动。 大渡口经开区(石台经开区)重点承接布局绿色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 青阳经开区重点承接布局机电装备、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产业,建设成为与县城有机融合的新城区。
看点7: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围绕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进与沪苏浙城市、园区对口共建,参与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 鼓励支持设立“创新飞地”,建立研发在外、落地在池的合作模式。
支持长三角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沪苏浙金融资本、科创要素、人力资源市场深度融合, 探索建立干部交流机制。
对接长三角旅游联盟平台,拓展沪苏浙旅游市场,融入沪苏浙旅游圈。 促进与沪苏浙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养老服务合作共享。围绕长三角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地建设,搭建产供销对接平台。
全方位对接融入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积极承接自贸试验区溢出效应, 争取东部三区纳入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
看点8: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理顺市、区两级教育管理体制, 优化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确保教育资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安全发展,实现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
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
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发挥池州职业教育集团作用,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成省内领先的技能型“ 双高”职业院校。
支持池州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加强与池州学院、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等驻池高校的共建共享,大力培养各类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构建“ 互联网+教育+服务”的智慧教育体系。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看点9: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稳定粮食生产,改造提质高标准农田60 万亩,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立足茶叶、九华黄精、秋浦花鳜、皖南土鸡等资源优势,实施农业特色优质产业发展三年提升行动计划。
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全市农业由一产为主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转变, 打造现代农村田园综合体, 建设新时代幸福新农村。
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 三权分置”制度,强化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探索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 支持东至县开展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
健全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派驻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
看点10:建皖江经济带最美生态廊道
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打造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池州样板”。 推进沿江生态防护林建设、池州老港区生态修复,把长江池州段率先建成皖江经济带最美绿色生态廊道。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抓好各类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 持续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突出抓好江河源头区、重点河流湖泊的水生系统完整性保护。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开展节能减煤攻坚专项行动,推进冶炼、水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加快矿业经济转型,努力打造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若您想查看《建议》全文
可直接点击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