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为全面准确掌握全国历代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及其时代、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测绘局联合启动了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调查工作的第一个阶段是计划到2008年底完成全国明长城资源的田野调查与测量工作。目前,第一阶段工作已经顺利结束。我系承担了山西省东部及与河北省交界区域的明长城调查工作。从2007年5月至2008年6月,先后调查了本省长治市黎城县,晋中市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阳泉市平定县、盂县、郊区,忻州市五台县等8县区,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邢台市邢台县,石家庄市赞皇县、井陉县、平山县等5县市的明代长城资源。
一 山西省东部明长城的分布
我省东部及与河北省交界区域,明长城主要分布于我省东部及作为省界的太行山山脊之上。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也有少部分位于河北省境内。从南向北,在黎城县,左权县,左权县与武安市交界,和顺县、昔阳县与邢台县交界,邢台县,昔阳县,昔阳县与赞黄县交界,平定县,平定县、盂县与井陉县、平山县交界,盂县,平山县都有发现长城墙体。该区域由于太行山山势险峻,足资防御,因此明长城主要建筑于形势险要的峪口、关隘左右。黎城县的明代长城,位于现东阳关镇杨家地村,皇后岭村,长宁村附近,南起于杨家地村南侧,经杨家地村西侧,皇后岭村东南侧,长宁村东南侧延伸至长宁村东北侧的山体顶部,大致呈南北走向分布,总长度在10千米左右,现存7.8千米。该县明代长城全部位于重要的峪口两侧,这些峪口今天仍然是山西省通往河北省的交通要道所在,长(治)邯(郸)铁路、长(治)邯(郸)高速公路、309国道、黎(城)涉(县)公路等均经过这些峪口。左权县羊角乡盘垴村即明代黄泽关所在,黄泽关东南600余米处仍存有一段长城,但由于兴修公路,破坏严重,残长30余米。左权县与武安市交界的摩天岭山顶,有一段长140余米的长城,位于左权县芹泉镇水泉村东1.5千米。和顺县与邢台县交界及邢台县境内长城,大致呈南北走向,从和顺县松烟夫子岭村东向北经走马槽村东,杏树湾村东,小董坪村东南进入青城镇,经大雨门村东,大川口村东至井洼村东侧,现存长城墙体近8千米。长城所经区域,多分布有关门或关城建筑,如夫子岭关,杏树湾关,小董坪村东的支锅石关,大雨门村东的黄榆岭关等,这些古关至今仍留有石块铺成的古道通过。昔阳县与邢台县、赞黄县交界处长城,从南向北经昔阳县皋落镇圪塔店村东南,长沟村东南,孔氏乡里沙瑶村东南、东侧,刀把口村东,洪甘村东南、东北侧,黄安村南侧延伸至九龙关村东的317省道南北两侧的山体之上,现存墙体约5千米。著名的关隘有圪塔店村东南的马岭关,长沟村东南的鹤度岭关,九龙关村东的九龙关等,马岭关和鹤度岭关仍存古道,九龙关所在有317省道(榆次—赞皇公路)通过。在昔阳县冶头镇口上村还存有一段长400余米的长城。平定县境内长城分布于该县东回镇七亘村东,柏井镇庙庄村北,将军峪村南、西侧,至娘子关镇的新关村南侧、西侧后,继续向北延伸至旧关村西侧后,长城墙体消失,在娘子关附近仅见有几座烽火台,而未见长城墙体。从平定县与井陉县交界的平定县岔口乡白石头村东南侧见长城后,又向北经白石头村东侧延伸至杨树庄村东侧的砸脚山山顶。平定县及与井陉县交界处长城,残长约10千米。娘子关、固关、旧关等名关均位于长城沿线。盂县及与井陉县、平山县交界区域的长城,残长约3千米,从南向北经过盂县仙人乡南岭沟村东的炮台梁,双山村北侧,平山县下口乡盘里村南侧、西南侧后至六岭关村西侧,再向北至上瓦岔村西侧的海拨1550米名为“松借子站”的山顶,盂县上社镇马圈村东1.5千米处,残存有近100米长的一段长城。盘里村附近长城位于十八盘盘口处,今天是207国道通过之处,六岭关、瓦岔口、马圈口这些关隘今天虽已不见关城,但连通山西、河北两省的公路仍穿关而过。
二 山西省东部明长城的防御体系
明代长城是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以墙体为主线,结合关堡、敌台、马面、烽火台等共同构成了信息传递与战争防御的交相呼应的网络。本次调查共发现关堡6座,关门10座,敌台38座,马面5座,烽火台62座,以及数十座的兵营等等。即使墙体,也因地制宜,有不同的形式。本区域明代长城墙体的最主要的与最大量的形式是土石混筑而成的石墙,这与地处山区石料来源比较方便有关,在长城沿线我们发现了5座采石场即是证明。在平定县还发现了本区域并不多见的夯土墙体,长约2千余米。各地人工墙体长度已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