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阁晴川阁,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始建于明代嘉靖26年至28(公元1547—1549)年,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晴川阁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昌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有“楚天第一名楼”之称。鹦鹉洲原在武汉市武昌城外江中。相传由东汉末年祢衡在黄祖的长子黄射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锵锵戛金玉,句句欲飞鸣”的《鹦鹉赋》而得名。后祢衡被黄祖杀害,亦葬于洲上。历代不少名人,“藏船鹦鹉之洲”纵观大江景色,留下了很多诗篇,唐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李白“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孟浩然“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看江中鹦鹉洲”,更是传诵一时的佳句。此洲在明末逐渐沉没。清乾隆年间,新淤鹦鹉洲,已和汉阳连成一片。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该建筑也与湖南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它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长江江面上,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大桥建成伊始即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大桥串起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中国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武汉大学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简称“武大”,是一所位于湖北武汉市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其办学源头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已有一百多年历史,1913年改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6年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更名武汉大学沿用至今。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武大樱花约在每年三月下旬开始开放。江汉关江汉关大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江汉路和沿江大道交汇处,东南临长江,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汉口租界的核心建筑。1862年1月1曰经清廷总理事务衙门批准,江汉关正式建立。江汉关的建立在武汉走出中古迈入近代历史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既是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也是中国从闭关走向开放的载体。它既体现了西方对中国的入侵;也表现出武汉经济近代化的起步。它既是中外势力交汇的契合点;也是国内政治力量在武汉角逐的缓冲带。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武昌蛇山南麓的阅马场北端,占地28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国家AAAA旅游景区。主体建筑为二层红色楼房,因此又称“红楼”。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进驻这里,成立军政府,发布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这里珍藏大量文物和文学、照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