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40年前去世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依然受到国人的深情怀念——这在他的家乡韶山表现得尤其明显,使这块神奇迷人的红色革命摇篮正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享誉中外。
毛泽东的故居位于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坐南朝北,系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东边是毛泽东家,西边是邻居,中间堂屋两家共用。1929年,故居被国民党政府没收,遭到破坏。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按原貌重新修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毛氏宗祠、毛泽东纪念馆及新建的毛泽东铜像、毛泽东诗词碑林、韶山烈士陵园等也座落其周围。
韶山火车站位于韶山市市中心清溪镇,距毛泽东青年塑像正前方50米,建于1967年,隶属广州铁路(集团)公司长沙铁路总公司管辖。现为三等客货运营站。
“滴水洞”是“文化大革命”的起点?
“笔削三山插天空,人间仙境称韶峰。天下名山三百六,此是江南第一仑”。清代初期文人周定宁对韶峰的赞誉,给韶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聊起歌曲《火车向着韶山跑》诞生的话题,还要从韶山滴水洞说起。毛泽东出生在韶山,“滴水洞”是他家的祖山,位于韶山西面的群山环抱之中,距毛泽东故居约4公里,他自幼就喜欢这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
1959年6月25日下午4时许,在湘潭通往韶山的公路上,毛泽东坐在一辆吉姆车里,并不断拉开吉姆车的布帘向外眺望。车直接开到了韶山。毛泽东住的招待所对面就是毛家的祠堂——毛震公祠。1927年毛泽东就是在毛震公祠告别故乡,从此一别就是32年。
查阅历史档案获悉,1966年6月17日下午4时,毛泽东又回到湖南老家韶山的“滴水洞”,小住了11天。随后,这谜一般的11天时间,社会上众说纷纭,传得沸沸扬扬。
其实,时隔7年后,毛泽东再次回到故乡韶山,内外都是绝对保密的。“当时的中央领导刘少奇等人,只知道毛泽东去了湖南,却不知道他身居何处,甚至连江青也摸不着方向,只知道他在‘西方的一个山洞里’。知道真实情况的只有周恩来一人,他每天派来专机为毛泽东送文件,又从毛泽东处带回批阅过的文件。而当时只有中办副主任张耀祠随同毛泽东南下,与他形影不离。”
据开国少将、中央警卫团首任团长张耀祠(2010年10月30日去世)生前回忆,毛泽东来到滴水洞后,日日夜夜看文件、材料、报纸等,苦苦思考着苏联政体、东欧异变,思考着全国形势,思考着如何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运动。毛泽东特别看了林彪1966年5月18日在北京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后,深感形势严峻,心有不安。正如毛泽东说的:“我是被他们逼上梁山的。”
毛泽东于6月28日上午离开滴水洞,到了武汉。在武汉期间接见了几批外国客人。直到7月16日,毛泽东才正式公开露面。紧接着,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66年8月18日,北京百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毛泽东第一次接见串联来北京的红卫兵,之后连续4次接见红卫兵。同年9月,中共中央出台《关于组织外地革命师生来京参观革命运动的通知》,支持红卫兵串联,北京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当年,毛泽东的家乡湘潭韶山自然成为全国各地红卫兵串联的首选。湘潭、韶山两地均设立了接待站。因为当时受交通条件限制,到达湘潭的红卫兵大多是步行前往韶山的。
史料记载:1966年10月中旬起,韶山平均每天有3万人次,最多的时候有5.6万人次。这一年到韶山参观串联的学生、群众达到290万人次。
“红太阳”升起的韶山建成红色铁路
走进韶山,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山水画映入眼帘,或古朴典雅,或端庄稳重,或热情奔放,或生机无限,给人美的享受……真是家园于景中,居民在画中。
“车轮飞,汽笛叫,火车向着韶山跑,穿过峻岭越过河,迎着霞光千万道,嗨,迎着霞光千万道!”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唱《火车向着韶山跑》,那时还不太清楚,为什么火车要向着韶山跑,稍稍大了一点才明白,毛主席的出生地就在韶山。时隔多年后到了韶山参观才知道,韶山是真的通火车的,而且这条线路到了韶山就是尽头,前面不再有路。韶山算是比较偏僻的地方,之所以能通火车,当然是因为这里出了一个毛泽东。
1966年12月,为满足广大群众到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的愿望,国家计委批转铁道部《关于安排修建韶山铁路支线的意见》。由湖南省人民委员会、省交通厅、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广州铁路局、长沙铁道学院等单位派员组成“湖南省韶山铁路工程指挥部”,统一领导韶山铁路修建工作。韶山铁路自湘黔线向韶站(原马托铺站)接轨,沿西北方向经银田寺到达韶山站,全长21.4公里。
韶山铁路原计划自东南往西北通入韶山冲,那样的话将破坏毛泽东故居周围的环境风貌。周恩来总理适时指示:韶山铁路不伸入韶山冲,留5公里距离。韶山铁路为何远离伟人故居5公里?现在无从得知,毛泽东、周恩来对于韶山风水的真实态度究竟如何,民间版本甚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愿因为铁路建设导致韶山冲相对独立、封闭的地貌单元改变,不想看到宁静幽深的山水格局被打破,则是两个伟人的默契共识。
1967年2月5日,韶山铁路开工建设。
“当时整个工程概算为910万元,竣工决算为993万元,正线每公里造价为46.04万元。经过铁路工人、解放军以及群众共3万余人10多个月夜以继日地修建,韶山铁路于1967年年底顺利建成。这条“红色铁路”堪称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修成标准最高、费用最少、质量最好、施工时间最短的铁路。”2011年7月20日,在广州铁路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详细查阅了韶山铁路建设和运营情况。
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工程指挥部曾制作一枚长方形韶山铁路纪念章,正面中间镌刻有毛泽东侧面浮雕头像,四周光芒闪烁,背景为韶山毛泽东故居,下方白色框内有火车奔驰图案,寓意“火车向着韶山跑”,并刻有“韶山铁路纪念”文字,背面铭文“韶山铁路建设纪念”及建筑年代“1967年”。这是赠送给所有参加韶山铁路建设人员的纪念品。
有关韶山铁路竣工通车典礼,在一枚未能发行的纪念章背后,还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轶事。韶山铁路原定于1967年12月26日毛泽东74岁诞辰日举行通车典礼,当年湖南省革委会就庆祝毛主席塑像落成、韶山铁路通车等事宜向中央提交了请示报告。报告中说:“经过一年的努力奋斗,在韶山建造毛主席塑像和修建通往韶山的铁路这两项工程即将竣工,广大群众要求在毛主席74岁寿辰这一天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并请毛主席题词。”
请示报告送达中央后,毛泽东在报告上批示:“党中央很早就禁止祝寿,应通知全国重申此种禁令。”“湖南的集会应另择日期,我们不要题字。”于是,韶山铁路通车典礼仪式推迟到12月28日举行,近两万名来自祖国各地的群众在韶山站广场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
为了纪念韶山铁路通车,湖南省有关部门还预先制作了这两项工程竣工纪念像章,正面中间刻毛泽东青年时代正面头像,红底光芒闪烁,背景镌有韶山毛泽东故居和奔驰的列车图案,并刻有“韶山”二字,外圈绘有葵花边饰,象征“朵朵葵花向太阳”。背面铸有“伟大领袖毛主席塑像巍然屹立韶山,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新建成红色铁路”铭文,还刻有竣工时间:1967年12月26日。这枚纪念章已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但这枚纪念章因“中央批示”没能公开发行。
通车当日国家邮政局还发行了4枚纪念邮票。
韶山至长沙和韶山至株洲的旅客列车开行至今,40多年风雨兼程没有间断过。
“阳光灿烂照车箱,车箱里面真热闹,藏族大爷弹起琴,新疆姐姐把舞跳,蒙族叔叔唱起歌,一路歌声一路笑。”从《火车向着韶山跑》欢快的歌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年全国人民乘坐火车涌向韶山的盛况。通了铁路之后,在“文革”中期,韶山的年平均接待人数在200万人次左右。“文革”后期,年接待人数下降到120万人次左右。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干部群众自发来韶山参观瞻仰的增多,是年接待175万人次。
《火车向着韶山跑》记录一个激情时代
“这首歌曲写于1968年,灵感来源于韶山铁路的建成通车和毛泽东74岁生日。”儿童文学作家、词作者张秋生回忆当年传唱的情景时特别自豪。“全国到处都在唱,学校排演文艺节目,《火车向着韶山跑》是必须表演的歌曲和舞蹈。”
这首儿童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歌曲,它曾被改编为木管四重奏(长笛、双簧管、黑管、大管)、钢琴独奏、笛子独奏、木琴独奏等多种形式的器乐曲。乐曲开头模仿火车鸣笛和车轮转动的节奏,描写火车隆隆前进的情景,表现了少年儿童活泼开朗的形象和愉快的心情。中段转入抒情歌唱部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们在列车上欢歌笑语的情景。最后在列车的隆隆声中结束全曲。
乘坐驶往韶山的火车上,耳边响起了《火车向着韶山跑》的歌声。小时候放学路上,小伙伴们排着队,伸展双臂,把手搭在前面同伴的肩头,左右摇摆着,载歌载舞、天真浪漫,仿佛真的开动一列火车向着韶山飞奔,心里升腾着幸福的感觉。来韶山采风,不仅仅是因为这儿的景色,而是感受养育了毛泽东的生活环境,还儿时的一个心愿。毕竟毛泽东深深地影响了我们那个时代的人,那时候没有哪个人的命运不和他紧紧相关。
尽管这歌有上个世纪70年代特定的政治色彩,但它旋律优美、活泼,很符合儿童欣赏口味,所以只要听到它,至今都有亲切的感觉,如一泓春水轻轻拍打心岸。
2011年8月6日,红色唱片收藏家张建洛曾给笔者放了一段《火车向着韶山跑》,当黑胶唱片在旧式的留声机上伴着唱针悠悠地回转,再从大喇叭中释放出来,便顿时透出一股莫名的磁性。听着悠扬的歌声,思绪便像影片倒带,哗哗地往回转,时空似乎一下子就流转到那个火红的年代。歌声仿佛是最真实不过的历史,它具有奇特的功能,能够让人们穿越时空的隧道,真切地感受到曾经的岁月,体验那种往日情怀。
《火车向着韶山跑》和《浏阳河》一样,从经典歌曲的圣坛上走下来而成了旅游促销的由头。
2006年6月30日,上海、韶山旅游部门分别举行“火车向着韶山跑”和“火车开往诞生地”首发仪式。上海首趟赴韶山红色专列将载着384名游客启程。2007年7月,湖南、广东两省旅游局又以《火车向着韶山跑》为题组织港澳台青少年游韶山,7月17日凌晨6点10分,满载着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的1000余名青少年的旅游专列徐徐驶进韶山火车站一站台,这是自1967年韶山站建站以来迎来的首趟港澳台专列。此后,韶山的红色旅游多以此为题。
时隔一个世纪,韶山已不再是清朝末年时的小山村,已发展为一个繁华的市区,称之为韶山市。
韶山隶属于湘潭市,离湘潭市有40公里,离长沙100公里。这是一块山明水秀的地方,一直到近代它都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这里群山环抱,峰峦耸峙,气势磅礴,翠竹苍松,田园俊秀,山川相趣。韶峰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色彩神奇;水库融蓝天,映青山,碧波荡漾;慈悦庵的六朝松,神秘的“西方山洞”——滴水洞、虎歇坪、滴水洞八景屏等景观,点缀灵秀山川。据传说,这里的山岭间暗藏着“龙脉”(山脊确实有点象根龙骨),而毛泽东小时候经常在山间放牛。
1994年,韶山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享誉中外的景色秀丽的旅游胜地,受到海内外游人广泛关注。1997年7月,入选中宣部首批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今天韶山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到韶山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