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8日—10日,在云南昆明召开的国际生物多样性论坛暨城市韧性与气候适应主题研讨会上,首批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行动计划”(MCR 2030)国内入选城市正式对外发布,全国仅四川成都、广元,浙江丽水,上海长宁,天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5个国内城市入选韧性城市2030行动计划 ,丽水是省内唯一获得该资格的城市,入围后,项目主办方将为丽水提供培训、国际平台、多方伙伴合作关系等资源和支持。
何谓韧性城市
“创建韧性城市2020”倡议,由联合国防灾减灾署和宜可城等国际知名机构合作于2010年起在全球发起,全球已有4300多个城市参与了2020行动计划。升级版“创建韧性城市2030”于2021年正式启动,旨在深化落实《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新城市议程》《巴黎协定》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进一步支持中国城市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韧性城市。
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为韧性城市给出了以下定义: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换言之,城市类似一个人类肌体,能够减轻自然灾害(疾病)带来的损失(症状),并快速恢复过来。
何以丽水入选
山是江浙之巅,水是六江之源。丽水的水质量、空气质量连续多年入围全国前十,是名副其实的华东生态屏障。
然而,“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也有高山大川带来的烦恼:我市为气象灾害频发区,灾害种类多,易发生洪涝、山体滑坡、森林火灾等次生或衍生灾害。气候变化对丽水市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民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应对灾害,丽水也进行了诸多尝试和探索,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气候投融资试点。
全市金融业陆续设立绿色支行、零碳金融网点、人才科技支行等气候投融资特色金融机构47家,落地“两山信用贷”等气候投融资金融创新产品30余个。
依托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丽水气候投融资数智平台,我市金融业对接“花园云”等数字化平台,强化绿色产业政策、绿色项目、绿色企业等信息的互联互通,推进平台与企业“碳账户”数据平台、银行保险机构对接,帮助项目主体一站式轻松办理咨询、融资等业务。用好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应用数字场景,将重点规上企业纳入碳账户平台实施动态数字化监管,开展重点行业新改扩建项目碳排放评价。丽水接续推进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建设,积极盘活林业碳汇资源,打通从“固碳”到“卖碳”的林业碳汇价值转化路径。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开展18笔碳汇交易实践,共抵消2885.2吨碳排放量,通过平台累计发放贷款13492笔,授信金额618.98亿元。
我市金融业在全省率先出台碳效金融业务操作指引,以“企业碳效码”评定为导向实施差异化绿色信贷政策,倒逼激励高碳排放产业低碳化转型和重点产业生态化改造,全市发放“浙丽碳效贷”16.89亿元。
按照《试点地方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标准》,丽水结合实际,制定了《丽水市减缓和适应气候项目遴选原则》,筛选储备一批气候投融资重点项目;积极对接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上报第一批、第二批气候投融资项目总计17个。其中,丽水拥有纳入第一批气候投融资国家项目库的5个项目已获批37.5亿元信贷支持;主动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用于气候投融资贷款贴息,发放首批贴息资金17笔,257万元;落地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激发商业银行支持气候投融资项目的积极性,相关贷款已达15.6亿元。
又比如,“大搬快聚、安居富民”工程,既是让山区老百姓享受“市民化”待遇的务实之举,也是丽水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切实增强为生态让路的行动自觉。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松阳县古市镇新铺社区内的循迹溯源馆热闹非凡。这里从2005年开始分4期建设,累计承接着来自全县16个乡镇、1310户5037名易地搬迁群众。“靠山邻水、房子年久失修,遇上台风天,提心吊胆整夜睡不着,生怕山塌了、房毁了、人埋了。”这是多数地质灾害搬迁群众的心声;统一的江南民居建筑风格,房子质量好、交通便捷、离县城近,就医、入学、就业,比起原先方便得多,这是地质灾害搬迁群众如今的生活写照。
2006年7月2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筏铺小区考察民情并指出“下山移民工程,不仅要建移民小区,让高山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当地政府还应当研究政策,降低进城门槛,推动条件较好的群众进城”,这为下山移民工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搬迁群众为生态让路,当地为搬迁群众致富铺路。古市镇依托新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共富驿站,有针对性滚动举办茶叶加工技术、来料加工、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培训活动,有效提高下山移民就近“二次创业”的能力。
近年来,“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累计投资171.75亿元,建成(包含在建)安置小区57个,实现1231个行政村、14.5万农民搬迁安置,获得省建设用地奖励指标6641.1亩,复垦土地5478.96亩,同步形成了“解危除险”“小县大城”“众创空间”“幸福社区”四大模式。工作推进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细化工作流程,确保搬迁农民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融得入。2021年,该工程写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并作为全省唯一实践案例入选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何为“丽水行动”
城市,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涉及政策规划、能力建设、空间布局、生态保障、气候资源开发等多个维度,丽水在试点过程中的多个方面都结合了本地实际,做出了尝试,探索了建设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的多元化路径。
开展科学决策规划致力于风险管控。我市较早成立了适应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与大花园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等重点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政策规划对于基础设施、应对能力、空间布局的源头引领作用,综合应用数学模型、计算模拟、生态调查等技术手段,分析总结空间内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主要风险挑战和适应思路。
提升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治理。丽水围绕生态环境原真性与完整性保护,以最严格的制度、最顶格的标准、最严密的法治创建百山祖国家公园,开展国家公园设立标准试验区试点,推进林地地役权改革。同时,丽水市坚持以国家公园的理念和标准,全域推进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规划丽水75.67%的国土面积为生态优先保护区;制定了105项地方标准,建设了82个美丽城镇、208个花园乡村、866个景区村、200万亩美丽林地、41条美丽河湖。将丽水75.67%的国土面积规划为生态优先保护空间;发布地方标准105项,建成82个美丽城镇、208个花园乡村、866个景区村、200万亩美丽林相、41条美丽河湖。打造全省最长的“一江十城百镇千村”最美瓯江骑游绿道,建设城乡公共绿地、园林、慢行系统,有如“城市凉屋”,构建了兼具消暑驱寒、引水倒流、避险防灾等多重调节功能的人居空间单元;推动系统性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瓯江山水工程”)作为全国首批10个“十四五”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之一,同时也是唯一一个在经济发达地区打造的生态保护修复样板项目。
在传统农业实践中,丽水积极寻求智慧,发展出了青田稻鱼共生、缙云茭鸭共生、景宁茶羊共生、云和稻螺共生、庆元林菇共育这五大生态农业模式。
在2023年农博会上,青田县朱松军家庭农场选送的“山谷坦”稻鱼米,以24票、高出第二名13票的绝对优势,荣获全省唯一的“2023浙江好稻米”之最好吃稻米。这也是近年来青田持续开拓“稻鱼米”市场的又一成绩。2023年青田“稻鱼米”种植面积超5万亩,标准化稻田养鱼基地达3.5万亩,年综合产值将超5亿元,带动了1.3万户2.1万人就业,去年1—8月从业农民人均增收1.58万元,同比增长18%。
2022年,联合国倡导推动下的首届世界农业遗产大会在丽水青田举办,丽水共生农业吸引全球目光;打造生态水利工程。以打造华东水塔为目标,丽水市近年来实施城区防灾减灾生态调水工程,总投资3.66亿元。该工程是省、市重点项目,也是2021年全省扩大有效投资集中开工重大项目之一,将大大加强区域生态流量调节能力,降低城区内河防洪排涝压力,将城西片的防洪排涝能力由10年一遇提升至20年一遇,有效提升了丽水市城区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保障城区行洪安全。在确保江河安澜、人水和谐的同时,发挥其局部空间气候调节作用,缓解城市热岛和浊岛效应,与城区最大人工湖——南明湖形成南北呼应,综合发挥城市“水冷系统”作用。
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发展格局发展气候经济。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应用体系。一方面,率先在全国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价值核算评估机制。丽水市首次在全国各地实施了山区市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的技术方案,并发布了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指南》的地方性规范;此外,丽水市还进行了从市级到乡村级的GEP核算,出台全国首个山区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发布全国首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地方标准,为浙江省《陆地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标准制订提供重要支撑;开展市、县、乡(镇)、村四级GEP核算,并发布了核算结果;全面推进GEP核算成果应用,构建GEP“进规划、进决策、进项目、进交易、进监测、进考核”的应用体系。
另一方面,我市率先实施GDP与GEP双重核算、评估和考核制度。自2019年起,丽水市连续两年将GEP增长速度与GDP相比较、GEP快速向GDP转化等4个方面30项指标纳入市委对各县(市、区)年度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明确了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在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方面的职责。率先建立GDP和GEP双核算、双评估、双考核机制。
创新多条气候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一方面,发展气候旅游。以“天然氧吧城市”和“国家气象公园”试点建设为抓手,制定云海、避暑、养生等8大类气候资源基(营)地建设要求并制定相关评分标准。开展气象景观、物候指数等预报服务,打造气象主题景区、气候养生基地、避暑胜地、气象旅游体验示范点、气象研学基地等52个基(营)地;推进20个“康养600”小镇规划建设和精准招商,打开气候资源价值转化体验“通道”,推动气候资源变产品。浙江省松阳县大毛岘背星空和浙江省云和县梯田云海两地入选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公布的全国首批15个“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通道”名单;丽水市出台《山地云海景观分类》地方标准,在云和梯田云海布设3个云海视频观测设备、4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形成云海视频观测网和气象要素监测网,开展梯田云海概率指数预报服务。另一方面,创新发展气候适应型(逆境)农业。着力提升农业防灾抗逆能力,创立土楼式垂直农场+雾耕种植(水分、营养液气雾化)新型农业模式,气候依赖度低,土地占用少,可实现生态退化区域、山区海岛等气候逆境条件下一年四季无差别优质高产。推进土壤数字化项目建设,完成全国精度最高水准的1:5万数字化土壤图和土壤基础数据、农业基础数据系统,以科学、精细的土壤优势分析精准指导农业生产,打造华东种质资源基地。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断总结前期经验,细化下步行动方案,为世界“韧性城市”创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