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党的诞生地瞻仰!”随着“七一”临近,位于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前,热情的游客正与那栋标志性石库门小楼合影留念。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中点燃起来。
一个世纪后,与一大会址仅一街之隔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新建展馆拔地而起,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火热的红色新地标。全新亮相的中共一大纪念馆,由中共一大会址、博文女校旧址、宣誓大厅、新建展馆等部分组成。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他说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叮嘱一定要把会址保护好、利用好。
新时代新征程,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群众来到红色新地标,汲取精神动力,继续勇毅前行。
红色地标构筑城市风景线
人来人往的新天地,商业密度极高,每天,各种新潮的商品、店铺、业态在此轮番登场。但若要说过去几年这里最大的变化,非位于太平湖畔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莫属。这是一栋地上地下相结合的新建筑,却承载着深远的历史。
2019年8月31日,中共一大纪念馆新建工程正式开工。由于地处历史风貌保护区,且空间资源有限,项目设计之初便考虑将全部展厅设置于地下,既能还太平湖于民,又能大幅提高展陈空间面积。
尽管时间紧,任务重,其间还叠加了疫情影响,经过近两年时间高速度、高质量的施工,2021年6月3日,新馆于建党百年之际正式开馆,如约和观众见面。纪念馆内,《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也一同亮相。
建成后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总建筑面积约9600平方米,包括基本陈列展厅、报告厅、观众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基本陈列展厅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较此前老展厅近1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有了大幅提升。虽然展厅位于地下,但基础展示层高从原来的不到3米提升至4.7米,展厅高度最高处达到7米,展线也从240米增加到了1000米,开阔的空间丝毫不会让人产生压抑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借建设新馆的机遇,紧邻纪念馆东侧的太平桥公园也进行了整体绿化提升和景观塑造,同时设立约1500平方米的一大广场,兼具红色记忆与城市森林的设计,广场正中央,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构建起一道可阅读、可品味的城市风景线。
如今,每逢节假日或周末,纪念馆前的一大广场上,总是汇聚前来参观瞻仰和休憩赏景的市民游客,去年“五一”节假日高峰时,广场一天内接待游客达万余名。
变化的不只是新馆。仅一条马路之隔,中共一大会址所在的树德里房屋也在2020年迎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改造,修旧如旧的清水墙面更显明亮,2000多平方米的木构饰面经传统工艺修复,令老建筑焕发新的光彩。同样修葺一新的,还有距中共一大会址200余米的博文女校旧址。百年前,这栋老式石库门建筑曾是部分中共一大与会代表的临时宿舍。如今,经过百年风霜的雕花阳台上了新漆,临街静看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
根据设计,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使用年限被从普通公用建筑的50年提高至100年。这一地处市中心的城市红色地标,将在新的百年里绽放更耀眼的光辉。
文物展品成生动党史“教材”
新气象带来了参观的新热潮。这几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参观量呈爆发式增长。从2018年起,参观量连续两年突破140万人次,打破1952年建馆以来的记录。自去年新馆开馆以来,截至今年3月初,参观量已突破154万人次。
一个更明显的变化是,这些年,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外国政要、外企高管也越来越多,他们希望从这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秘诀,这里也逐渐成为国际友人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窗口。
2018年首届进博会期间,六七十位欧洲在沪企业高管组团来到这里参观。他们感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一个伟大的政党。”去年,中共一大纪念馆共接待重要外宾团组25批、685人次,来宾中不仅有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等政要,还有来自美国、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韩国、以色列、法国、日本等国的外宾。
纪念馆的意义更在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加入传播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的队伍。今年3月收到习主席回信的武警上海市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曾连续20多年在中共一大会址义务讲解党的历史、传播党的理论。中队战士徐子健说:“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次讲解任务,要继续在红色圣地当好党的理论传播者、党的信仰传递者、党的作风传承者。”
丰富的文物和藏品是讲好红色故事的基础。新馆展陈从馆藏12万件(套)文物和近年来从国际国内新征集的档案史料中精挑细选612件文物展品,比原来基本陈列的117件大大扩容,加上各类图片、艺术展项等展品,展品总量由原来的278件增至1168件。
原本静静摆在库房内的文物也“活”了起来,“走”出纪念馆展柜,“走”进城市各地标,成为生动的党史教材。去年,中共一大纪念馆从馆藏精品中挑选100件革命文物,将之与红色文化一起带进校园课堂,首批将完成共100场活动,这是建馆70年以来的首次。
红色文化的辐射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去年,中共一大纪念馆共输出高质量巡展41场,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走进了革命圣地、边远地区、大型国企和基层单位,全国首个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大型巡回展也已启动,今后将走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初心未改汲取不竭精神动力
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中共一大纪念馆不只是静默的建筑,更是人们实地感受初心、汲取不竭精神力量的场所。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中共一大会址内部仅18平方米的客堂间和位于旧址旁的宣誓大厅依旧保留着最初的模样,未曾改变。
初心亦未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党员自发来到党的诞生地重温入党誓词,感悟伟大建党精神。讲解员告诉记者,这两年,馆方每年提供3500场左右的讲解服务,人多的时候,每场讲解有七八十人聆听。
在纪念馆的“一大留言簿”上,至今已有超过10万条社会各界人士的珍贵留言被保存下来,特别是新馆开馆以来,最多时一天能收到2000多条留言。来自各行各业的观众,向党的诞生地“表白”,感悟初心使命。
上海同济大学辅导员格日乐,当年曾和同事一起在“一大留言簿”上写下“心系祖国千山万水,志在乾坤风清月明”的词句。建党百年之际故地重游,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她表示,要始终跟党走、担使命、创一流,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有了前人的付出,才有今天的国泰民安。”参观者何小姐是一名“90后”,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她耳闻目睹了无数共产党员坚守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作为一名即将上岗的公务员,我要以先辈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服务。”
在纪念馆的尾厅,红底白字的“伟大建党精神”展陈常常吸引很多观众驻足。展墙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32个字分外醒目。
“伟大建党精神中有‘不怕牺牲’ 4个字,我很认同。”1997年出生的李君梦是一名年轻的中共党员,此前他一直在基层社区从事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研究生毕业后,我准备继续下沉基层,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
“党紧紧依靠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相信今后我们还将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