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记者 郑承锋 摄
杭州日报记者 郑莉娜
“同志们,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这句话就镌刻在杭州云居山麓的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入口处,它出自25岁的宁波籍烈士裘古怀就义前的遗书。《碧血丹心——浙江烈士英名录》丛书,收录了从1905年8月至2013年12月间,浙江涌现的2万多名烈士资料,裘古怀就是其中之一。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新中国诞生70周年之际,人们追寻先辈足迹、体会精神传承、凝聚奋进力量,向历史致敬、朝未来出发。
“我如果牺牲的话,请代我唱《再见吧,妈妈》”
沈金良的名字,和其他两万多名烈士的名字一起,刻在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的纪念碑上。
“我与沈金良在部队同班同卧高低床,帮全连战友理发是他的特长。他在阵地前构筑工事时不幸牺牲。沈金良,35年了,今日偶然从学习强国平台中听到你写的家书,我脑海立刻浮现我们同吃同住同战斗场景,想你了,兄弟!”2019年4月16日,沈金良烈士的一位战友,在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网站的网上祭奠上写下这样的留言。
沈金良牺牲时21岁,在他20岁准备随军赴云南中越边境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前,给父母和哥哥写下了一封家书。他在信中对哥哥说,“我如果牺牲的话,请代我唱《再见吧,妈妈》。”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英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承载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翻开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有无数革命先烈,满怀理想信念,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前仆后继。”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副馆长万晓青说,英烈事迹可歌可泣,英烈精神历久弥新。无论时空如何变迁,革命先烈应该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爱戴和缅怀。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今年暑假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近百位学生来到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思政课。实景讲述、情景剧表演、烈士遗诗遗文诵读……同学们通过多种形式,了解革命烈士为信念舍生忘死、浴血奋斗的感人故事。
带队老师白云浩是一位“80后”,从事思政课教学科研工作5年。“徐锡麟曾说过,‘求仁得仁,革命要有流血才能成功。我们今天所做的事,可能要后世人,才能看得见。’革命先烈用实际行动告诉了现在的年轻人,革命是什么,二十岁应该做什么。”一开场,白云浩就用两个铿锵有力的“什么”吸引了学生们。
施亦骏是大二法学专业学生,他说,“通过这堂课,我对革命先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了救国,先烈们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珍惜现在,不仅需要努力学习,还要肩负起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大无畏精神的使命。我们要牢记:毋忘历史,立志报国。”
“纪念烈士、崇敬烈士、学习烈士,要在当代多元的文化背景下讲好烈士故事。不仅是为了铭记英雄与功臣,更是为了传承革命文化,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万晓青说,传承是最好的纪念。今天,英烈精神具体体现在心中有信念、心中有家国,体现在一种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为了家国天下,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用自己的生命担当伟大的使命。
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1985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建造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1990年浙江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1991年浙江革命烈士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截至目前,已接待社会各界观众8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