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老船长感慨永兴岛变化昔日荒芜孤岛 今朝美丽小镇
开栏的话:
绿树银滩风光如画,辽阔海疆珍宝无穷。2012年7月24日,三沙市正式挂牌成立。三年间,曾经的边陲群岛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军民团结鱼水情深。
三沙设市三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报今起推出“影像里的三沙之变”专栏,以图文并茂、新旧对比的方式带领读者近距离感受三沙市的变化。
■ 本报记者 陈蔚林 赵优
“还有几天,就能再见‘西沙办事处’了……哦,我还是改不了口,现在的永兴岛已经是三沙市政府所在地了!”7月19日下午,74岁的陈绵浓老人接受了海南日报记者专访,言语间带着的是“老西沙人”的自豪与豁达。
这位在1978年至1997年间无数次驾驶“琼沙号”和“琼沙2号”轮,为永兴岛运输生活生产物资的老船长,刚刚受邀决定参加三沙市设市3周年纪念活动。在退休后的第18年,他终于要回到那片阔别已久却始终牵肠挂肚的深蓝。
陈绵浓曾在永兴岛的许多角落留下足迹,也拍摄留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他时常坐在电视机前,拿着这些泛黄的老照片比对新闻上的三沙新貌,感慨万千——笔直宽阔的水泥路,婀娜多姿的椰子林,医院、邮局、银行、咖啡厅、广播电台依次排开……在这度假小镇一般的景观里。
往来于三沙市永兴岛的海军某水警区的人们大概难以想象:这里的战士们曾经坚守的是一座荒芜孤苦的海岛。“听老同志们说,以前的水警区除了营房几乎没有其他建筑。去往外界的唯一通道是一条窄小坎坷的土路,别说开车,人走着都费劲。”国旗数十年如一日飘扬在水警区广场上空,正在站岗的战士施康雄介绍,如今,除了西沙海洋博物馆、西沙军史馆、哨兵之家,水警区旁还建起了中国最南端的电视台——哨兵电视台,“战士们晚上可以在操场上举办各类体育娱乐活动,从前‘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枯燥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在陈绵浓遥远的记忆里,水警区广场可不是这个样子。从他提供的几张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永兴岛上,大多是杂草丛生的荒地无从下脚,低矮破旧的小楼难敌风雨,只有一块写着“中国·西沙永兴岛”几个大字的石碑刷着崭新的红漆,显出生机勃勃的样子。
“这张照片是1995年拍的,那会儿岛上条件已经好多了。”陈绵浓告诉记者,由于孤悬海外,永兴岛的物资补给一直是个大问题。每当遇到台风,木帆船、铁壳船等简陋的船舶根本无法靠岸,驻岛的水警区官兵只能一边苦苦等待,一边用罐头配米饭填肚子。直到1976年,“琼沙号”轮被正式用于永兴岛和海南本岛之间的交通往来,这样的情况才有所改善。
“每到船期,岛上的人们就像过节一样兴奋。”陈绵浓记得,每次船还没有靠岸,他就能远远见到官兵们排着整齐的队列,站在码头翘首以盼。“琼沙号”一靠岸,队伍就乱了,人人都争抢着登船取家书、搬物资,不时发出雀跃欢呼。
年轻的施康雄无疑是幸运的。由于“琼沙3号”轮、“三沙1号”轮等常态化补给船先后投入使用,官兵们几乎每顿饭都能保证“六菜一汤”,就连从前被视为“奢侈品”的蔬菜水果也得到了保障。也是因为常态化补给船的往来频繁,永兴岛上的各项工程才能顺利推进,不断刷新“三沙速度”。
这些天,三沙市设市三周年纪念活动启动在即,永兴岛上更是一片欣欣向荣的节日气氛。曾在设市之初就曾提出“希望能坐上最先进的轮船去看看新的西沙”的陈绵浓离梦想越来越近。谈话中,他几次笑着提醒记者:“不要叫我陈老师,叫我船长吧。”就要与“老朋友”重逢的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本报海口7月1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