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如果以松江府及其周边五州县的明初历史人口数据为计算原点,再以人口增长率3.4‰为基础,便有可能算出明清各时代自然增长下的人口数字。可是如此推算18世纪末的人口,较诸同时期准确的统计人口,竟高出达200多万之谱。要处理这庞大的人口差异,其实就是要说明这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是如何消失的。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针对1641年至1680年间四个天灾人祸设定级别而作出微调,从而估算明末该地区的人口损失及人口发展状况。若将有关估算结果继续上推至18世纪末,也与乾嘉时代的统计人口相当吻合。这种方法一如其他估算之道,虽非定论,但可为史无明文但处于非常重要时空的中国历史人口,提供一个新的推算方法。此外,以我们的方法计算,1640年左右松江府及周边州县的人口已达500万之谱,这与乾嘉盛世同地区的人口相比,可谓毫不逊色。
【英文标题】Historical Depopulation and Demographic Estimation of the Songjiang Prefecture and Its Adjacent Counties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一、问题与方法 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强势统治下,明朝政府于洪武年间得以清查全国各地人口,并获取了十分可靠的数据。然而,后继各朝并未维持精确的人口版籍,人口统计只以交纳税项的赋役人口为念,加上各种腐败的侵蚀,导致人口数字不升反降。以外族入主中原的清朝亦萧规曹随,要到乾隆时(1736—1795)才重新统计全国的实际人口。因此,洪武以后迄乾隆以前的官方人口数据,不单违背了人口发展的常规,也难反映明后期及清中叶的盛世社会经济实况。① 我们先在2002—2004年间接受香港研究资助局的拨款,进行以“明末松江府棉业的一个空间及制度的研究”为题的研究项目,初步建立了一个以明代松江府及苏州府嘉定县各镇市和保、都为经,以该地区明代各时期人口及棉布税项为纬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istorical GIS)数据库。后来又在2007年至2009年间获蒋经国基金会拨款,进行后续的“十八世纪松江府地区的棉纺织经济:一个地理信息系统与制度经济学的研究”项目,将原来针对晚明的历史地理研究后推至清中叶,并将讨论的地理范围扩展至包括松江府周边五个州县,姑名之为“大松江府地区”。②因此,我们检视了多种有关江南人口增长的说法,并推算这个棉布生产中心在明清两代不同时期的人口数据。作为上述研究计划的其中一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