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粤港澳大湾区令人瞩目的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已于2017年7月7日全线贯通,预计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全面建成通车。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连接香港、珠海、澳门,它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新地理标志,更是新时期中国国力和工程技术水平的象征,具有很高的旅游吸引力。目前,大桥两侧的联检中心正在紧锣密鼓的建造之中。大桥东岛预留了旅游开发空间,有待进一步置入旅游功能。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助力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改变粤港澳三地间旅游流动方式,重构区域旅游发展的格局。
□ 陈文杰 梁增贤
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战略构想。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常住人口超过6600万,流动人口规模超过3000万,是全球人口规模最大的湾区之一。更为重要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也是中国之最,粤港澳三地间的旅游往来日益频繁,旅游产业互补性强,旅游合作日益加深。2016年,中国内地居民访港达5665.5万人次,而香港居民访问中国内地高达8106万人次;中国内地居民访澳2045万人次,澳门居民访问中国内地达到2350万人次。以上的绝大部分访客,都是双向经由广东访问港澳或内地。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也是中国居民出游海外的客源地和出发地,每年有上千万游客通过香港国际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福田机场等三大国际机场以及香港、广州和深圳三地的邮轮码头,出发前往国外旅游。
港珠澳大桥落成开通后,粤港澳三地旅游部门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推进旅游合作与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大桥构筑“硬连接”,粤港澳联手促进“软连接”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仅仅是实现三地间旅游业的物理“硬连接”;而影响大桥实际效益发挥的关键,则是包括三地联检、签证处理、通关时间、两地牌照管理、过桥费用等一系列涉及交通、边检、通关、安全、保险、管理等“软连接”。对于三地旅游者而言,最重要的考虑则是通关时间和过桥费用。因此,未来多部门制定合理过桥价格,联合检查过关程序优化、加速显得十分重要。
港珠澳大桥对区域旅游影响主要集中在珠海、中山和江门西岸主要城市。大桥联检通关时间的长短,是影响游客选择出行路线的重要因素:当通关时长为10分钟时,走港珠澳大桥会更节省时间,走陆路出行有绝对优势;当通关时长为30分钟时,陆路较现有水路已难显优势;当通关时长为增加至60分钟时,除了珠海市及江门市的部分城区外,其他城区则大幅增加了所需时间。由此可见,大桥开通后,做好通关便利化,节约时间,方能发挥大桥的效用。
事实上,粤港澳三地间的旅游合作,过去多年业已形成一些合作机制和便利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较多的瓶颈。例如,广东省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大免签力度,促进入境旅游。然而,由于这项免签政策客观上存在申请提前期较长,申请后又容易受临时管制而暂停等问题的困扰,加之旅行社围绕这项政策没有做足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也使得政策的实际效果并不如预期。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使得该政策的实施有新机遇,旅游产品的设计也有了新选择。重要的是,三地要立足做大海外游客的“蛋糕”,可通过“软连接”争取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