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庭院,潇湘洙泗,有你来过,弦歌不绝。湖南广电走进岳麓书院,首次以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形式,再现——
千年学府的传奇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杨丹 通讯员 李雪
为什么是湖南?为什么是岳麓书院?这是一个关于骄傲与荣光的故事。成就人才,传道济民,前赴后继,薪火千年。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伴随了中国千年历史,贯通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既是湖湘文化的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千年庭院,潇湘洙泗,有你来过,弦歌不绝。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岳麓书院》自9月22日晚7∶30在湖南卫视、芒果TV、金鹰纪实卫视同步开播后,得到了众多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清华大学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说:“本片对梳理千年文脉、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以文育人,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共同走进《岳麓书院》,感受这座千年学府的传奇,探究传奇背后的故事与答案。
用新时代语言讲千年学府的故事
对于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沉淀的书院,如何用新时代语言讲好千年学府的故事呢?
一组数字也许能概述了这部纪录片背后的创作历程——7年精心策划、3次全国性研讨,组建国内顶级学术顾问团队,整理相关研讨文本30余万字,为纪录片撰写学术台本30万字。为把纪录片《岳麓书院》打造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传世之作,更是用故事片手法突出人物命运主线,高度还原历史。
“纪录片的职责、使命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岳麓书院的故事,是真正的在讲中国故事,因为在这个院子里面,它能够代表过去千年的思想史、教育史的发展脉络。”《岳麓书院》总制片人、总导演,湖南广播影视集团金鹰纪实频道总监章红伟说。
《岳麓书院》分为源流、正脉、传道、经世、新变、求是六个篇章,以五代期间“二僧办学”为始,历朱张理学、王阳明心学、王夫之船山之学,至曾左彭胡,杨昌济、毛泽东,再到当下,以人为线,梳理千年文脉,映照爱国、济民、经世、求是等故事核。是一部人物精彩、内容丰富、细节生动,堪比真实影视的恢弘纪录片。
“完整展现岳麓书院的千年文脉,并将之推进到新时代的高度,是我们的表达重点;再现岳麓书院庄重典雅、文气充沛的高贵气质,是我们的美学追求。”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台长、总编辑龚政文用“举旗帜”“兴文化”“展形象”几个关键词概括出湖南广电打造纪录片《岳麓书院》的初心和决心。他表示,“岳麓书院是湖南一张响亮的名片。为这所伟大的书院量身打造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具体来说,该片在内容架构上,以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策源地的高度来标定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以中华文明南迁的承接地与湖湘文化的圣地来定位岳麓书院的文化地位,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全新解读把岳麓书院的历史文脉推进到新时代;纪录片还将聚焦岳麓书院传统学院教育的教与学、思与辩、毁与建,以及围绕这些事件与人物折射出的东方文明“传道济民”的社会教化理念、“经世致用”的文化气质。
成就人才 传道济民
岳麓书院有三大基本功能:一是藏书,二是祭祀,三是讲学。
藏书是书院最基本的功能,书院之所以叫书院,一定会有藏书。岳麓书院在999年的时候,就已经有藏书楼了。
从岳麓书院空间的布局来看,有很大一片是用于祭祀的。祭祀的对象有儒家历代的先圣、先贤,和对书院建设发展有很大功劳的地方官员、乡贤,也有书院著名的师生。每年春秋两季初一、十五还有重大的时间节点,都有祭祀的活动。祭祀主要是书院为了加强价值观的教育,宣扬道统,进行教化的活动。
讲学是书院里面特别重要的功能,岳麓书院里面的讲学非常有名,历史上很多著名学者都到岳麓书院来讲过学,其中最著名的是1167年的朱张会讲。朱张会讲当时影响很大,纪录片里也浓墨重彩地表现了这一点。当时,很多的学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朱张会讲,人潮涌动,以致“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就是说人们骑来的马简直把门口水塘的水都喝干了。这次朱张会讲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地位非常高,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与张栻代表的湖湘学,在这里进行了充分的思想交流,这对以后的儒学兴盛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人在湘江边建“朱张渡”以资纪念。
书院讲学究竟讲什么样的内容?书院是传播儒学的场所,讲的是儒家的经典,儒家的经、史的书籍,讲的是儒家的六艺,目的是要学以成人,使大家修己安人,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最后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结果。
张栻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32岁出任岳麓书院掌教,他十分重视实践,主张知行并发,是湖湘学派的奠基人之一。在《岳麓书院记》里,张栻曾就此做了总结概括: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朱熹晚年曾出任湖南安抚使兼潭州知州。他亲自校订岳麓书院院训,并时常到书院讲学。此后,岳麓书院一直是按照传道济民的传统来培养人才,朱张学统也为岳麓书院一直秉承。
千年的沧桑 人文的历程
千年的沧桑,是人文的历程。
通过镜头,人们将领略千年书院的历程,把握文化传承的奥秘。纪录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很多,真正是群星闪耀,群贤毕至。全片4K拍摄,故事片手法,用镜头述事,突出人物命运主线,演员情境出演历史还原度高,大片质感,信息量巨大。
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岳麓书院办学,怀揣实业报国梦想的校长宾步程,手书“实事求是”悬挂于岳麓书院讲堂,将其作为校训,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彼时,青年毛泽东正寓居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深受实事求是学风熏陶。在寻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上,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一传统命题进行了提升改造,并以此为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岳麓书院》选择从岳麓书院育人实践入手,力图呈现:正是这座千年书院给此地孕育的湖湘气质、给书生浸淫的文化底色,最终历史性地接续成为毛泽东等人深刻洞见的一个思想文化源泉、亦历史性地造就出近代湖湘人物“于斯为盛”!
这种文化递接,浓缩在了岳麓书院耳熟能详的词章——“济民”“知行”“求是”“教化”“践履”……它们从治学育人中生发、在这所书院里育化、给此地的精神承袭赋上遗传基因,并于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升腾为一个个湖湘书生身上,信仰的、哲学的强大精神内核。在这里,先进的主义与厚重的传统文化有了交汇之所。
最终,这文明底色的耀世光华,于乱世崩塌中成就了此地书生“践履”的精神法宝,并最终成为一代伟人思考世界、求索本源、追寻真理、照亮国家民族的一个个文化胎记。
七毁七建 留与人思
该片导演金铁木说:“纪录片不讲故事,或者故事讲不好,没有悬念,观众很难看下去,代入感不强,但是如果只有叙事,陷入情节之中,岳麓学院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性就无法表达到位。这个平衡点的控制必须恰到好处。”因而,全片在艺术表现上,特别注重叙事和写意的平衡。
千年以降,岳麓书院历七毁。毁之历史正对应着华夏千年来屡次文明的崩溃——从北宋的溃亡、南宋的绝壁、到明亡的不甘绝望,乃至清末的民族自信掉入千年未有之深渊。
然而,这个书院又在废墟原址上顽强七建,一次复一次,屹立至今。
岳麓书院蕴含的文化底色为什么总有逆天改命的力量?答案就在这座千年庭院来来往往的授者与学者奔流的热血中。
纪录片在探究这座深深庭院,试图展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文化的史诗:她是唐宋转型、衣冠南渡的背景下,湖南从蛮荒之地崛起为文明核心的史诗;是维护中华道统的悲壮史诗;是最早引进西学、厉行改革开放的史诗;是国家救亡图存的奋斗史诗;是中华民族励精图治走向复兴的壮丽史诗。
历史上的湘楚之地,偏僻“衣冠薮泽”,却恰恰是这里,融合出独特的文明基因。最保守的儒生,拥有最开放的视野;最愚笨的办法,造就最辉煌的大业;最狭小的山冲,生就囊括宇内的胸襟。
作家、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对本片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型纪录片《岳麓书院》,以岳麓书院的一千多年的岁月风云为线索,回顾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中国古代士大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傲然风骨,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是一部充满思想含量与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让我们以更虔敬的心情去回望历史,以坚定的信念面对未来。”
岳麓书院寓意宏阔。不尽道去,留与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