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桥的亭子正在修建中,亭子旁并排安放着两块石碑。碑刻:大小文武官员到此止步停车。小时候听老人讲官山,讲官山的官步桥,讲官步桥的石碑,心生敬畏。只是几十年过往官山,有时特意徒步官步桥,也未能见到石碑。今日一见,真有一种碑从天降的感觉。打量石碑,分明看到了我们的先人对一代名贤的敬仰,分明看到了光阴岁月中那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
虹桥正在建设中,还未许通行,我只好沿河而下,绕道而行。经过一大片杂草野花丛生的沃地,通过一座便桥,经过罗带山前蜿蜒曲折的公路,仰望群峰,云雾缭绕;展望旷野,绿水平畴,真切感受到了这里的山水灵气和非凡的气象,难怪当年张魏公游经此地对儿子说:“百年之后,我在这里就不走了。”
二十分钟的步行,来到了罗带山下的南轩文化园。穿过门楼,只见这里楼台壁照、曲径回廊,尽显古香古色,肃穆安祥。
据史料记载:这里的张氏宗祠和南轩书院有过几毁几建。在明朝,凤阳胡侯明善,以名进士令宁乡。居一年,政通人和,占地四十余亩,重建了张魏公父子宗祠和南轩书院。祠堂门庑秩秩,缭以周垣,俎豆西陈,名冠动色。书院诗书继世,文脉宏昌。童子课读,朗朗书声。这是一段繁盛的历史,也是几百年来一份文化的珍藏。
走进园内,只见穿梭忙碌的身影,搬运烟花鞭炮,摆弄香烛果仪,一切都在不声不响中进行。询问身边的长者,得知今天是黄道吉日,为张氏父子铜像举行开光仪式。我暗自庆幸,这是缘份巧合吧。无意而来,却能赶上几百年之后才有的开光仪式,能有幸递上几百年之后才有的贡香。我随人流来到了中兴名相抗金统帅民族英雄紫岩先生张魏公的铜像恭奉堂。堂内香烟缭乱,木鱼声声,我对着端坐在上方的铜像,虔诚地行了跪拜礼,庄严地递上了三掬香,思绪回到了宋朝。想当年,张浚任枢密使,统率韩世忠、岳飞等将领奋勇抗金,却终不免轮番遭贬,而那不屈的心灵又无时无刻不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公元1138年,宋欲与金议和,委曲求全,张浚竟在永州贬所连上五十疏以示反对,其忧国忧民之心可钦可鉴。然而昏庸的皇帝漠然置之。多少炎黄子孙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历史不堪回首,魏公忧郁而终。
带着沉闷的心情,迈着沉重的步履走出了魏公堂,移步来到了道学至宗百世之师湖湘文化奠基人南轩先生张子的铜像堂,同样的顶礼膜拜,同样的下跪递香。
南轩,不一样的名号,文化的符号,书院的雅称,都是贴切不过的,湖湘文化奠基人更是实至名归。当年朱张问道,经世济民,在湖湘大地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主管岳麓书院教育,长达八年,传道授业。反对功名利禄之学,开展学术交流。“外为军民之所仰望,内为学者之所依归。治民以宽,事君以敬,光明正大,表里辉映。”(引自朱熹祭南轩文)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华民族素质的提升,首当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南轩先生的“明人伦”、“知行并发”,对我们今天的国民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面对百世之师南轩公铜像再次三鞠躬,缓步退出了南轩堂。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山高水长正是有宋一代士大夫对风物的审美标准,这种标准,使张氏父子面对龙塘情有独钟。山水是带不走的,只有归葬才能与这么完美的山水合二为一。这就是张浚选择龙塘的理由。
我沿着通往墓地的古道,来到了南轩墓前,走上前抚摸“宋大儒南轩先生之墓”的墓碑,心生感叹:青山有幸埋忠骨,风流总掩宋贤碑。
南轩文化园拟在11月5日盛大开园,有宋一代名相名贤的文化典籍,将以厚重的面容向世人展示。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