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湖南省·湘江·长沙》古诗词赏析大全
湖南省有湘、沅、资、澧4条大江,其中以湘江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它全长817公里,流经省会长沙,注入洞庭湖,与长江会合。流经长沙的这段江面开阔,岸西有南岳72峰之一的岳麓山,山上有不少古迹,江中有橘子洲,风景宜人,为游览胜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歌赞湘江的文字记录,其中以楚辞最为优美。《水经注》云:“湘水又北经南津城西,西对橘洲,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长沙是湘江上的一颗明珠,它也是历史文化名城。30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始祖熊绎就在这里建立了一个邑镇,名青阳。秦时置长沙郡。西汉刘邦分封为长沙国,唐天宝年曾改为潭州,五代时马殷为楚王,建都长沙,后称楚国,明代改为长沙府。2200年前伟大诗人屈原曾到此,写下了悲壮的《怀沙》。100年后西汉文学家贾谊在这里任长沙王太傅,写下了《吊屈原赋》。长沙的楚墓、汉墓举世闻名,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就在市东效发掘。
湘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诗名] 湘夫人 (全诗40句)
[作者] 屈原,《湘夫人》是《九歌》中的一篇。
[注释] ●帝子:指湘夫人。湘君和湘夫人是楚人心目中的湘水之神。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湘君是湘水之神,湘夫人是他的配偶。帝子是用舜妃为帝尧之女的传说,故称“帝子”。●眇眇:极目远望的样子。●愁予:我忧愁的意思。予,我。●嫋嫋(niao,鸟):同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木叶下:树上的叶子纷纷落下。●沅:沅水。●芷:白芷,香草名。●澧:澧水。●兰:香草名。●公子:指湘夫人,与帝子同义。●荒忽:恍惚,看不清楚。●潺湲:水流的样子。
五岭凄惶客,三湘憔悴颜。
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
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
唯余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诗名] 晚泊湘江
[作者] 宋之问
[注释] ●五岭句:宋之问在唐武后时,因事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心情凄凉,故自称凄惶客。王岭,指湘粤之间的5座山岭。●三湘:指漓湘、潇湘、蒸湘,今湖南省地区。●霁:雨后放晴。●鹏南转:用《庄子·逍遥游》中典故,传说北海有大鹏,飞往南海。句意是我身子随着鹏鸟南飞的道路转移。●雁北还:《括地志》记载:“衡山一峰极高,雁不能过,遇春北归,故名回雁。”这句意思是,我的心跟着雁回北方。●竹成斑:《博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想回北方故乡的热切心情。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诗名] 湘江曲
[作者] 张籍
[注释] ●湘水句:点染湘江景色。写江水波平浪静和两岸开阔。杜甫有句:“潮平两岸阔”,张诗化用,并点出送行的地点是“湘水”;点出时令的是“秋”水的秋,是离人多感的秋天。秋江无潮正反衬出诗人心潮难平。●湘中句:湘字与前句“湘水”的“湘”重复,加强了音韵回环往复,是乐府诗的特点之一。这一句点明送人的具体时间是月亮沉落的黎明时分。●送人发,送人归:是送行,也是送人归去。从句式看,是长短句式,又是乐府诗的特色,显得流利自然。●白蘋句:写斯人去后江上所见,一片白茫茫;耳中所闻,鹧鸪飞鸣:“行不得也,哥哥”的声音,如在耳边。
潇湘多别离,风起芙蓉洲。
江上人已远,夕阳满中流。
[诗句] 湖南曲 (选句)
[作者] 张籍
[注释] ●芙蓉洲:指湘江长沙江面的橘子洲。因湖南有芙蓉国之称,唐谭用的《秋宿湘江遇雨》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橘子洲在此也被称为芙蓉洲。●江:湘江。
江上谁家吹笛声,月明霜白不堪听。
孤舟万里潇湘客,一夜归心满洞庭。
[诗句] 闻笛
[作者] 严羽,字仪卿,一字丹邱,宋邵武(今福建邵武县)人,一生隐居不仕,自号沧浪逋客。此诗写湘江上月夜闻笛而触引的乡情,化用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句意,能自辟境界。
[注释] ●不堪听;笛声幽怨,触动游子乡愁,故说不堪听。不堪,经受不了。●潇湘客:作者自指。潇湘,指湘江。●归心满洞庭:言归思充满了整个洞庭湖。
潇湘江上探春回,消尽寒冰落尽梅。
争得儿夫似春色,一年一度一归来。
[诗名] 寄外
[作者] 谭意歌,字英奴,宋代英州(今广东英德)人。丧亲后,流落湖南长沙为妓。
[注释] ●探春:唐宋民俗,都城仕女在正月十五日收灯后,争先到郊外宴游,叫探春。●争得:怎得。●儿夫:丈夫。儿,旧时女子有时用以自称(对丈夫)。此诗意思是不能常团聚,不得已而希望丈夫似春色一样,一年如期归来一次。
山外江水黄,江水满城绿。
城外杳无际,天低到平陆。
长烟贯楚尾,远势带吴蜀。
故园东北望,游子栏干曲。
[诗名] 题岳麓道乡台
[作者] 范成大,此诗是作者登岳麓山道乡台观览江景及长沙城景时作。
[注释] ●岳麓:指岳麓山,在长沙市湘江西岸。皆集于山麓。●江水:指湘江。●城:指长沙城。●楚尾:指吴楚中间之地。《方舆胜览》指出豫章之地,为楚尾吴头,在今江西南昌。●东北望:作者系吴郡(苏州)人,从湖南长沙看家乡,地处东北,故称。
洞庭过了浪犹高,河伯欣然止怒涛。
傍岸买鱼仍向米,登楼呼酒更持螯。
湘汀暮雨幽兰湿,野渡寒风古树号。
诗到巴陵吟不得,屈原千古有离骚。
[诗名] 长沙
[作者] 汪元量,这是作者赴湘途中之作,赞美湘江流域的富饶,凭吊爱国诗人屈原。
[注释] ●洞庭二句:写船行至长沙的景况。从洞庭湖进湘江之初,江水仍是那样激荡,到长沙之后,似乎河神(河伯)息怒了,江上风平浪静。●傍岸二句:船靠岸,诗人买了鱼米之后,又登上酒楼,要了酒菜,持起那鲜蟹痛饮一番。螯,螃蟹有双螯,此处以螯代蟹的代称。●湘汀二句:见那湘江之滨汀洲上的幽兰被雨淋湿,那野渡边古树在寒风中呼号。此二句表明诗人触景生情,由开朗转为阴郁,以“幽兰”与“古树”比拟爱国图强者和栋梁之才遭到风吹雨打。●诗到二句:诗人想起了屈原,化用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句,沿其意进而歌颂了屈原,自己要写的也早被屈原写了。巴陵,郡名,南朝宋元嘉十六年从长沙郡中分置,治所在今岳阳市。这里有代指湖南之意。
溪山雨后湘烟起,杨柳愁杀鹭鸥喜。
棹歌一声天地绿,回首浯溪已十里。
雨前方恨湘水平,雨后又嫌湘水奔。
浓如酒更碧如云,熨不能平剪不分。
水复山重行未尽,压来七十二峰影。
篙篙打碎碧玉屏,家家汲得桃花井。
[诗名] 三湘棹歌·蒸湘
[作者] 魏源
[注释] ●三湘:作者自注云:“楚水入洞庭者三:曰蒸湘(即湘江)、曰资湘(即资水)、曰沅湘(即沅江),故有三湘之说。”●杨柳二句:说雨后山溪水注入湘江,使湘江烟波浩荡,水气迷濛,杨柳因淋雨,过于湿重,难作阿娜之状,故而愁杀;鹭鸥因水势丰盈,便于嬉水作乐,故而喜。●雨前二句:作者是来考虑水利资源的,故无雨时嫌水量不足,降雨后又水量过大,须要改造。●浓如句:赞美湘江水质醇美,水色清碧。●七十二峰:指衡山祝融、天柱、回雁等72峰。●家家句:使家家井内流进桃花汛的湘水,造福于人民。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诗名] 湘灵歌 (全诗8句)
[作者] 鲁迅,此诗写于1931年春,诗用象征手法热情赞美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和湘江两岸红色根据地的成长。
[注释] ●湘水胭脂痕:湘水有了红色,喻指湘江两岸的红色根据地。●湘灵二句:意思是由于红军斗争的胜利,连忧伤的湘灵女神,也兴高彩烈地以湘水为镜梳妆打扮,洁白的脸庞上映现出了红霞。湘灵,湘水女神。相传舜到南方巡视,死于湘南九嶷山(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闻讯,赶到湘江岸边,对着九嶷山痛哭,并投入湘江自尽,后人称她们为湘灵。●彤云:红云、红霞。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词名] 沁园春·长沙 (选上阕)
[作者] 毛泽东,这首词作于1925年。
[注释] ●独立寒秋:独自站在寒秋的橘子洲,看着湘江的景色。●万山:长沙西南6里有岳麓山群峰,湘江两岸还有其他山峰,连绵不绝。万山,极言山峰之多。●舸:大船。●万类:万物。●霜天:已有霜的深秋季节。●怅:感慨之意。●寥廓、苍茫:均形容大地的无边无际。●主:主宰。●沉浮:引申为兴废、盛衰,指国家、人类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