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此文初稿曾载于《桂林晚报》2009年11月29日第七版。现在此稿,作了重大修改。
全州秦属长沙郡零陵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立零陵郡(有说在今咸水,也有说在今永岁梅潭)及洮阳县与零陵县。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洮阳和零陵,并置湘源县。五代晋天福四年(939年)置全州,改湘源县为清湘县。北宋和南宋设置不变。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全州路,属湖广零陵郡辖。《明史》记载:“全州元全州路,属湖广道。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为府。九年(即公元1376年)四月降为州,省州治清湘县入焉,属湖广永州府。二十七年(即公元1394年)八月来属。”说明全州于1394年8月改隶广西桂林府。
根据康熙《全州志》记载,当时的湘源县的辖境较宽,除今天全州县的区域外,还包括今天的桂林市灌阳县,资源县,兴安县北部以及湖南省的东安县,永州市南部等地区。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统治时期为何将全州由湖广永州府改隶广西桂林府呢?
据老人们说,与全州的一座山有关,这山名“天子岭”。
今全州大西江镇(旧时称大石江)所辖之地在明初之前称青瑶峒。峒内有民谣:“好个大石江,门前坦平洋;头顶金字岭,脚踩桃花井;龙椅堂上坐,文案批奏章;洋塘笔架砚,佛山作印箱。”(注1)
民谣说的就是今全州县大西江镇政府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犹如帝王坐堂威态的自然神奇异候。
如图所示:今大西江镇政府所在地前面的虎形山。虎形山的山势威态宛然一只猛虎睥睨天下,显示出无可抗拒的气
如图所示:今大西江镇政府所在地后面的“九龙山”和“金字岭”。“九龙山”的九道山脊形态各异、连绵起伏,犹如九龙腾飞,暗示九五尊位。“金字岭”形貌如方方正正的一个金字,山腰陡现一块平地是为福地,暗寓可坐江山。
青瑶峒在越城岭脚下,有越城岭支脉横亘西北,并环绕至东南部,形成四面环山,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中间是山间盆地。它西接全州西延洞(今资源县),北连宝庆府的峻岭,是广西、湖南二省的全州、资源、新宁、东安等四县交界之地。据瑶族的《评皇券牒》、《盘王大歌》等历史文献记载在秦汉以前这里就曾居住着十二姓千家瑶人。他们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瑶族文明,境内尚有“狗王庙”、“狗王墓”、“狗王坪”、“大巫坛祭坛”、“城门口”、“古闸门”、“真龙桥”、“帝龙桥”、“护龙桥”、“九龙山”、“天子岭”等大量的瑶族历史文化遗址。上世纪70年代日本史学界的华南民族史权威白鸟芳郎在泰国西北收集到了一份珍贵的史料《评皇券碟》(详见日本《东南亚山地民族志》东京1978年版,白鸟芳郎所著的《从看瑶人的分布与盘护(盘瓠)传说》)。这篇《评皇券碟》所发布的山名中,有六座以上的山在全州青瑶峒内。它们是会稽山、九龙山、八十里山、东源山、西源山、仙源山等。这些山岭将青瑶峒四周团团围住,组成了一个广阔的山间盆地。《评皇券碟》规定:青瑶峒内以上“山场田地,付典王徭子孙耕管为业,营生活命蠲勉国税。夫后不敢需索侵害良徭,永远管山,刀耕火种。”《评皇券牒》的券首写有“评皇券牒过山防身永远”,说明《评皇券牒》是为了能使从这座山迁到那座山的瑶人永远防身而发布的特许状。《评皇券牒》文中还有“正忠景定元祀十二月十二日,招抚徭人一十二姓,照仍前朝《评皇券牒》,更新给一十二姓。”以上记载,说明全州青瑶峒住着的十二姓瑶人在宋朝以前就享有从事刀耕火种并被免除租税这种特权。尽管有前朝颁布《评皇券牒》规定瑶人享有这种特权,但是他们仍然在政治上受到歧视。在封建社会,他们受尽官吏的欺压,盘万岭之中,当三江之险,倚山为穴,踞源腹心阴阳视为自然现象,否认天能赏功罚恶。其散布于峒源,所在蔓衍。“叛服不常,沿革殊致,世世为患。”(官府认为)。
就说青瑶峒这个地方,因地理位置险要,历代官府都在青瑶峒各战略隘口屯兵设防。《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一·兵家》记载:“全州,治清湘县,南扼邕桂之路,晋天福中,马希范奏置州。西襟带溪洞,设峡口七寨御之,管土丁弩手四百人。咸平中,知州钱洛请招诱溪洞酋豪,真宗曰:西南蛮,惟全州一境久已安静,不必以虚名生事。不许。东至永州一百三十里,西至桂州二百五十里,西南溪洞至叙州水陆六千八百里,北至邵州三百三十里。今之全州,属桂林府。寨七:全西溪洞,有栗氏率,常杀掠吏民。雍熙中置五寨御之,不能止。知州柳开遗以衣帽等物招谕,栗氏五酋长俱出听命,皆补全州上佐。作时鉴一篇,刻石诫之,至今服从。峡口寨,在羊状洞口,东至州三十里。香烟寨,南至禄塘寨三十五里,北至石家源五里。羊状寨,东至峡口寨二十里,西南至小洞二十里。磨石寨,南至桂府大通虚十五里,北至获源寨四十里。获源寨,南至磨石寨四十里,北至峡口寨四十里。长乌寨,南至峡口寨四十里,北至香烟寨四十五里。禄塘寨,南至长乌寨十里,北至香烟寨三十五里。七寨之外,又有洞源路口十六,皆夷獠出入路,尽以诸寨兵游徼,遣土丁弓弩手防扼之。大贼源口,南至香烟寨五里,北过山岭通永州坦源寨。石家源口,西入洞路,通邵州武岗县,南至香烟寨五里。横溪源口,南至禄塘寨三十里,北至香烟寨五里。紫溪源口,南至禄塘寨三十里,北至香烟寨十里。古桃洞口,南至禄塘寨十五里,北至香烟寨二十里。可洞口,南至长乌寨十五里,北至香烟寨三十里。雄江源口,东至长乌寨五里,北至禄塘寨十五里。栗村源口,南至峡口寨二十里,北至长乌寨二十里。驿马源口,南至郭源五里,在羊状寨背山外。郭源口,南至羊状寨三里,北至驿马源五里,在羊状寨背山外。包源口,东北至羊状寨二十里。高良源口,南至获源寨二十里,北至峡口寨二十里。获源洞口,东至获源寨五里,南至耿陂源十里。耿陂源口,南至磨石寨三里,北至获源寨十里。西延洞口,入洞,西北至阳田黄沙镇约八十里,又大木寨约三十五里,又至官祠约二十里,并山溪路。孤留洞口,南至桂州界十五里,北至磨石寨五里。邵州,治邵阳县,吴分陵零郡北部立邵陵,兼置郡以理之。湘南有梅山洞,连数州界。开宝中,江左用兵,乘间寇武岗;暨宋初,抄盗不止,命将平讨,置十五寨守之,管土丁弩手一千三百二十四人。东至潭州五百三十五里,西至蛮界城州一千一十里,南至永州二百六十里,北至辰州六百五十里。即今之宝庆府是也。”《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一·兵家》记载的峡口等七寨及横溪源等十六洞源路口有不少就在昔日称之青瑶峒的今全州县大西江镇境内。
相传南宋初年瑶人首领杨再兴曾利用青瑶峒内有“神龟吞南蛇”的特异地相与帝王坐堂威态的神奇异候,认为有神灵相助,而在青瑶峒发生了杨再兴建抗宋根据地及小王国故事。
据老人们说:在青瑶峒炎井山口外的夷襄河(炎井河上游)旁有一座石山名叫龟山,它酷似一只向北爬行的大乌龟,而与龟山相向而来的是一条绵长的南岭山脉,这条山脉从杨再兴的老家湖南新宁方向沿青瑶峒炎井的山口方向蜿蜒,民间视其为龙脉。这龟蛇在此交会形成特异奇观,只见这只向北爬行的大乌龟,正张开血盆大口活生生地吞住了这条龙脉的龙尾。信奉巫教和道教的瑶人将这一特异地相称之为“神龟吞南蛇”,他们把这条南蛇比作是刚刚南渡建立的南宋王朝的脉象,把这只神龟比作是瑶人首领杨再兴的天相,认为“神龟吞掉南蛇”的这一特异地相,是天神相助杨再兴灭南宋而称天子。这杨再兴也很相信天神相助,于是就将反抗南宋的聚义厅和拜将台设于龟山顶上,以此镇杀南蛇,以示赵宋当灭。同时,杨再兴下令在龟山下的今月塘村开挖了二个凮水晦明的深潭(全州人称潭为塘),一个是圆形的叫日潭、一个是月牙形的叫月潭,以示掌控日月乾坤。因此民间又称日潭为天子潭。今月塘村村名也由此而来。
至今当地还流传着“桐油配火烧,荡平天子岭”的平瑶神话故事。故事说的是南宋初年,青瑶峒“大巫坛”“狗王墓”之后的九龙山山脉之下有一山脊不停地上涨,瑶民对这一异相甚是惊愕。于是瑶人首领杨再兴便召集九十团峒的瑶民头领来破解异相,他们根据青瑶峒众源归一,龙蟠“九龙山”,方正“金字岭”,“九龙山”如帝王坐堂威态的自然神奇和“山脉”不断上涨的“异候”,认为青瑶峒“山停水聚,半阴半阳,方成太极”,是“天开地闭”的“龙脉”集结处,将天降大任,出真命天子。于是九十团峒的瑶民头领将不停上涨的山脊称之为“天子岭”。随后,九十团峒的瑶民们“顺应天意”在各峒源相继爆发起义,拥立杨再兴为王,在全州青瑶峒建了抗宋根据地,并建立独立王国,最后被朝廷命平瑶将军李道领兵所镇压,并用“桐油配火烧”灭了“天子岭”的灵气,用铜钉钉死了青瑶峒内的所有龙脉,以免再出真命天子。
相传到了元大德年间,因青瑶峒内发生天灾人祸,瑶民忍受不住官府的压迫和剥削,又拿出免交租税的《评皇券牒》,开始抗交皇粮国税,再次遭到官府镇压。
到了明初,大明王朝为防青瑶峒周边瑶民作乱,加之忌讳青瑶峒异候——有这犹如帝王坐堂的威态的自然神奇。于是在青瑶峒各战略隘口屯兵设防,控扼要害。江梅村家谱记载:“洪武九年,帝(朱元璋)命拨军,下赴全州,居城南千户卫所。吾祖因择万全乡五十三都登科里屯军卫所”。鹿鸣村《鹿鸣家谱》记载:“时全州峒瑶作乱,公(始迁祖考亚珪)奉命率兵来全征剿,及乱平恐复扰害,遂驻防屯田于万乡(全州大西江镇)极北五十四都境内之横溪源口鹿鸣营里等处,名其横溪,躬率士卒,垦辟田亩,秉耒耕植以给饷,执兵御匪而安乡。”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靖江王护驾指挥参将王庆二的后裔王恢教授所书的“六户九屯十三源”之说记载:因青瑶峒是由广西桂林府通往湖广宝庆府的古湘桂军事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明洪武初,朱元璋命靖江王朱守谦的护驾指挥参将江原(今大西江镇江家村先祖)、刘纪一(刘纪一绝后,由梅家继任并为江梅村)、胡成(今大西江镇月塘村胡家先祖)、陆亚珪(今大西江镇鹿鸣村先祖)、徐林(今大西江镇徐家村先祖)、王庆二(今大西江镇锦塘王家村先祖)等“六户”异姓兄弟,来屯“青瑶洞”。
“六户”在上马、下马、横溪、蚂蝗(蟥)、茅坪、月塘、车陂、歌渡、车头等九地的十三个山场源头,设防置戍。自此,“六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世守青瑶峒。青瑶峒尽管有了“六户”九屯十三源, 但仍很不安宁,瑶民不断滋事。相传其间,曾被南宋平瑶将军李道用“桐油配火烧”烧得寸草不生的天子岭,又被山下的紫竹长过了山界,天子岭又恢复了生气。“九龙山”山脉之下的天子岭继续不停地上涨,一只天子鸟在天子岭来回欢唱“紫竹生过界,天子仍就在。”瑶民对这一异相更是惊愕。于是又召集全州三十六源瑶民头领来破解异相,他们根据青瑶峒的特异地相及天子鸟的欢唱暗示,认为将再次天降大任,出真命天子。随后,三十六源瑶民“顺应天意”在各峒源相继爆发起义,反抗官府压迫,蛮势之众,斗争此起彼伏。据《明史》记载:“明洪武二十七年,全州灌阳等县平川诸源瑶民,聚众为乱。”
为破“异候”平暴乱,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八月,朱元璋“命湖广、广西二都司发兵讨之。”
笔者于2007年9月23日去全州“八十山”(亦称“八十里山”)的“军防口”怀古,寻问了当地的老人,其中有谢敦天等老人热情地向我介绍了明洪武二十七年大明剿灭青瑶峒和荡平天子山的一些情况。
镇压全州三十六源瑶民起义的广西都指挥使是韩观将军和湖广宝庆卫指挥孙宗总兵。韩观将军驻防在横江源的“八十山”隘口。炎井大峡谷的诸多山地源头及“界牌“以北的宝庆府地界则由宝庆卫指挥孙宗总兵驻防。
“八十山”隘口是湘桂古道上由广西桂林府通往湖广宝庆府的重要设防关口。说到“八十山”这个地名,有个来历。八十山又名八十里山。因全州古驿道(万全里道又名万乡小官路)“自(全)州前经杉木桥塘(在桥渡无铺司)、双车塘、车底塘、庄屋塘、牛路口塘、枫木山塘、八十里山塘,交湖南新宁县界,全程八十里”。因此广西一方称山隘关口的这座山为八十山。又因自湖南新宁县南行入广西境的全州,要步过这一连绵八十里的南岭山脉(八十里大南山),湖南一方就称之为八十里山。因“八十山”地理位置险要,历代皆有军队驻防。韩观将军驻防此地时,将隘口设为“军防口”,隘口下筑“军马坝”,隘口外设“军马场”,置全州守御千户所(今全州县大西江镇的千户所村就因韩观将军曾在此地驻军,村名沿袭而来)。
古隘口两边为悬崖峭壁,地势险要,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八十山军防口,如图所示)
如图:八十里山关。1931年1月1日红军从湖南新宁与全州交界的十字路,过界牌,经长界岭,顺利地占领了八十里山关口这个战略要地。蒋咸喜摄
老人指点着告诉我:这“军防口”右边原来没有路,左边的半山腰上有一个天然闸口,只能过得一匹马,隘口两边军队把守,山上摆布着滚木、雷石、弓箭严阵。1931年1月1日红七军北上就是从湖南新宁与全州交界的十字路,过界牌,经长界岭,顺利地占领了八十里山关口这个战略要地,并顺利地过境全州。
我请老人带我去看古闸口,行至半途,因荆棘漫野,故道难通而放弃。
古闸“军防口”旁巍然屹立着一块大石头宛如一位威风凛凛、指挥若定的将军,老人指望着说,这就是“将军石”,当地人已将这尊天然石像视为韩观将军的化身。韩观将军的威名在当时威镇天下。山匪毛贼对“将军石” 都敬畏三分。
(如图所示:右为将军石)
随后,笔者向当地其他老人了解到韩观将军发兵青瑶峒,铲平天子岭的一些情况。
如图所示的桃花寨古闸门是荡灭 “天子岭”的古战场之一。
这道古闸门上接千刃绝壁,下临深渊的绝地,位于“天子岭”之后古木洞内的青山口桃花寨“闸门前”,它就是青瑶峒的瑶民为抵御抗击朝廷大军清剿的设防要塞。
闸门旁立着一块“阿弥陀佛”石碑,似乎是告慰战死的亡灵。告诫:慈悲为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如图所示:“阿弥陀佛”石碑
来到此前,当年青瑶峒的瑶民在此设寨筑闸抵抗,嘶声呐喊的惨烈情形似乎仍在回荡。
韩观将军沿用南宋平瑶将军李道用“桐油配火烧”荡灭天子岭的战术,至今仍传得神乎其神。相传明初,洪武皇帝朱元璋闻知全州有“天子岭”,便命钦差大臣前往青瑶峒打探,得知“天子岭”仍不断上涨,并有瑶人因此而起事,乃为大明王朝心头之患,于是命韩观前去挖掉此山,毁去龙脉灵气。可这天子岭确实也神怪,白天挖掉的山脊,晚上见露水就涨高,且越挖越涨,这可激怒了韩观将军,于是便大开杀戒。
韩观此人“性鸷悍,诛罚无所假”。韩观的名声在民间能“止幼儿啼哭”。朱元璋也曾亲自下旨告诫韩观:“蛮民易叛难服,杀愈多愈不治。卿往镇,务绥怀之,毋专杀戮”。
据明万历首辅大臣朱国桢《涌幢小品》笔记:两广都督韩观杀人成性,竟用人皮当坐褥,吃人眼。明初洪武时,韩观任两广提督,杀人成性,曾剥人皮作成坐褥,这人皮剥得非常完整,耳目口鼻俱全,把它铺在座椅上,人脸正好在椅背上,头发披散在椅后,韩观升帐就坐着这人皮,以示威严。
韩观对待造反的政策为“得贼必处以极刑。间纵一二,使归告诸蛮,诸蛮胆落。由是境内得安”。也就是说,凡是被他所捕获的少数民族俘虏,除了留下一、两个活口之外全都难逃一死。韩观之所以会将少数活口放回,是为了让幸存者将自己亲眼目睹的残忍杀戮向部落内广为传播,造成心理恐惧感。
韩观太过嗜杀,苍天悲泣,玉皇大帝再次派出神鸟——“天子鸟”(云雀,也称“叫天子”)来到青瑶峒,整日围绕韩观的营账不断哀叫颤鸣:“桐油配火烧”。韩观心领神会,便令官兵先将“天子岭”烧得寸草不留,然后用熬制沸滚的桐油浇淋“天子岭”,再次灭绝了“天子岭”不断上涨的灵气。
随后,韩观将军将“天子岭”改名为“横岭上”;将“天子岭”之后昔日有九五尊位的“九龙山”改名为“九条脊”;将“龙山”之前似朱批奏章文案的山脉掘断,并把有睥睨天下的威态的“龙山”改名为“虎形山”。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韩观将军镇压全州三十六源瑶民起义共“擒杀千四百余人,诸瑶奔窜遁去。”从此,青瑶峒内的瑶民就流离失所,无一为瑶了。
韩观将军剿灭青瑶峒,荡平天子岭功莫大焉。为纪念他,后人便将韩观将军驻扎过的“八十山”“军防口”内与湖广宝庆府交界的险峻山坳称之为“将军坳”。
(如图所示:将军坳,橄榄旋风摄)
全州“北连永、邵,南蔽桂林,舟车络绎,号为孔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韩观将军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剿灭青瑶峒,荡平天子岭后,根据全州距湖广远,隶广西近,“从来有事粤西者,必争全州”,占据全州,便可长驱直入广西的情况。
加之,明初时的广西文化教育匮乏。“教化”欠缺成为大明初建之忧。对于“猺僮作乱”,朱元璋的政策是“务绥怀之,毋专杀戮”,关键是进行收服后的“安抚教育”。
为了广西的长治久安,掺合“猺僮”文治,控制南疆的“入桂孔道”, 广西左布政使欲将位于荆楚南疆,人口稠密,受荆楚文化熏陶时间较长,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全州划归广西。广西左布政使在取得湖广左布政使同意后,又与广西都指挥使韩观、广西按察使、全州知州的疏请一并附议,联名具疏朝廷奏明原由。
于是朝廷准奏,便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八月 壬申(1394年8月)分全州及灌县往属于广西桂林府”《太祖实录》卷234)。自此,全州从湖南划入广西。并将全州的客户、富户大量南迁,随着湖广南迁人口的到来,岭南各地区得到了空前的充实,田地开垦成风、经济渐渐复苏。
(注1:民谣以旧时帝王坐堂,案桌陈设作比,形象说明青瑶峒由自然地理形成的图景。平日观看历史传统戏剧时,就可见到古时帝王坐堂或议事时,他的座前案桌上,正中放一三叉形笔架,朱笔、墨笔横架于其上,以备随手取用。右边放一墨池(俗称砚石)。左角乃一装玉玺的印箱。“洋塘笔架砚”。“洋塘”,小村名,在瑞狮村左,大石江正东方。它的村下方有一岩石小山,山脚岩洞立庵,名“观音阁”,山顶成“三叉笔架”状,俨然一个三叉笔架;山下是一水池,恰似墨水砚石。“符山作印箱”。“佛山”,在大石江村左上方,它犹如桌上装玉玺的印箱。总之,民谣以上述天然实体作比,形象说明大石江村前地貌有犹如帝王坐堂姿势,意为象征出显贵。)
桂北传统村落(43)和谐家园蒋家村(征求意见稿)
第187期:邪门的门锁(微小说)
第188期:桃花运(打工小小说)
读者:本平台主要刊登反映桂北地区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为主要内容的稿件。逢每周一、三、五为固定发稿日,其它日期则视情况而定。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