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灿
在正规的官方渠道预约参观博物馆,始终抢不到门票,却发现在一些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上,花上一二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就能买到当日票。据媒体报道,不少网友想预约湖南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参观,却遇到了如此怪事。
近些年来,在疫情的背景下,各地博物馆纷纷转变传统生存模式,开启线上创新营销和文创产业,努力消解“高冷”气息,开始走亲民路线,成效显著。在周末等闲暇时间走进博物馆参观,成为都市年轻人和家长们的新型休闲方式和增长见闻的新途径。
与之呼应的是,早在2008年,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要求中央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院)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各省级综合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
政策的善意与民众的热情,共同助推了“博物馆热”的延续。也正因如此,免费的博物馆门票变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格外让人气愤:它让有参观需求的公众增添了额外的负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消解了博物馆文化普及的意义。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这些“黄牛”和平台手握的门票,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是问题的关键。
从报道来看,各大博物馆明确表示,自身与网上的“黄牛票”毫无关联,并提醒游客不要购买“黄牛票”,一旦查出会无法入馆。“黄牛”和平台则称,他们的手段并不新鲜,无非还是“雇人蹲点刷票”的老套路。而不少网友则透露,自己长时间刷票都无法成功,用黄牛票可以入馆。这起码说明,在购票环节和入馆环节,博物馆无法精准识别购票者是否为“黄牛”,以及入门游客手中的是否为“黄牛票”。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曾经一票难求的春运火车票。这些年来,除了增加运力满足出行需要,铁路部门充分运用技术手段杜绝恶意抢票,大大降低了“黄牛票”的出现。那么,这种成功能否嫁接到博物馆领域?理论上来说,是可以的。比如,规定同一账号或同一身份证号每个月限定购票数量;单一用户在某段时间内访问频次超过某个量值时,系统自动对其拦截并阻断访问;对出现不正常购票行为的账号,暂停其购票资格。同时,采用智能验证码进行验证等技术手段,防止黄牛通过外挂软件抢票下单。
怕就怕,博物馆限制“黄牛票”的动力不足,反而“加入”其中。正如很多网友所说的,门票免费后,一些博物馆在利益诱惑下,是否会有意无意地,放任甚至“勾连”外部人员和平台,兜售有价门票?从免费门票在网上购买之易以及普通人预约之难的对比和普遍性来看,这种质疑并非毫无道理。
或许,靠博物馆“自说自话”已不足以消除质疑,需要监管部门介入调查,摸清“黄牛票”的来龙去脉,并通过完善制度厘清各方权责、堵上管理漏洞,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免费门票变商品的乱象,让普通游客买票不那么难。
加大对个案的依法处理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也是必须之策。去年11月,长沙一男子在网络大肆抢占湖南省博物馆(现为湖南博物院)参观门票,最终被行政拘留5日。这重申了一个基本事实:“黄牛”倒卖博物馆免费门票,是扰乱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轻则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重则涉嫌刑事犯罪。明晰法律划定的底线、红线,对相关方起到警戒震慑作用,需要以对个案的追责问责去推动。
当然,也要倡导游客对“黄牛票”说不,去官方的渠道预约门票参观,从需求端挤压“黄牛票”的生存空间,也避免个人信息和隐私泄露带来安全隐患。
总之,治理博物馆黄牛票,需要博物馆、公安机关和游客共同努力,博物馆方更明确自身定位、坚守公益性底色、通过科技手段防治结合,是关键一环。
原标题:《免费的博物馆门票被炒成商品,“黄牛票”到底是怎么来的?》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