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6月30日,“神游——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展在湖南博物院艺术大厅开幕。作为湖南首次举办的国际数字艺术展览,本次展览邀请了国内外30位艺术家,其中有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奥地利林兹艺术节等全球最重要展事的参展艺术家,他们共带来了32件参展艺术作品,这不仅是中国数字艺术展示、教育、科研的一次重要事件,更是全球数字艺术交流的重要峰会。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湖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段晓明,策展人代表张小涛,艺术家代表梁绍基,法国艺术家托尼·布朗,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文海涛先后致辞,随后,段晓明为数字文创研发及全球推广单位授牌,领导嘉宾共同为展览启幕。
博物馆文物与数字艺术的对话与转译
“神游——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展尝试结合湖南历史文脉和湖南博物院国宝文物,与数字艺术进行一次深度对话与转译。展览从全球数字艺术的思想、观念与方法入手,进行一场历史考古与数字艺术的跨学科、跨媒介实验,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学术性、公众性、在地性、国际性的科技艺术项目。
湖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段晓明致辞
据段晓明介绍,此次展览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有很强的创新性。展览首次以古今对话的方式,邀请当代艺术家围绕湖南博物院五件国宝进行艺术创作和数字化。同时展览还包含对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上重要作品的数字一体化,这是一个传统文物+数字艺术+装置艺术的展览,并尝试用新的方式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第二,有较高的学术性。博物院展览团队和艺术家团队进行长达一年多的策划和筹备,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领域的专家和现当代艺术家跨界合作,优势互补,最终达到学术上的共识。第三,展览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博物馆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此次展览有来自法国、英国、美国、韩国等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参与,反映了各国艺术家根植于本国文化土壤的思考和探索,具有很强的公众性能。第四,本次展览内涵丰富、展品新颖、展示手段多样,希望不同年龄层次、多元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乐趣,在展览中获得愉悦的文化体验。
策展人代表张小涛致辞
张小涛从策展的角度介绍了此次展览,首先,此次展览的核心是数字艺术向古代文物的致敬,是当代科技向古典文明的致敬。当代艺术家与历史底蕴深厚的湖南博物院系统学习、对话与合作,给当代艺术与数字媒体领域带来了深度的思考和经验。其次,此次展览是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回应。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让我们对今天数字科技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关系产生思考。我们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反思人工智能的道德伦理和技术边界,回到社会的现场,充满人的温度,而不只是沉浸在虚拟冷漠的数字化游戏中。第三,“神游”项目是国际性与在地性的融合。巴黎美院,英国创意大学,美国、韩国的数字艺术家群体,北京交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贵州师大美术学院等机构与实验室的大力参与,让这个项目有了国际的广度与本土的厚度,这也是本次展览的特点。“我们希望能把全球数字艺术前沿引进到中国,也把今天中国数字艺术放在全球化的视野中来观照。尤其今天我们国家在大力发展信创与数字经济,这是一个全新历史机遇,湖南博物院的国宝数字化转换项目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课题与实践。”张小涛谈道。
艺术家代表梁绍基致辞
从艺术家的视角,此次展览让大家以科技手段与文物进行对话。在梁绍基看来,博物馆隐藏着巨大的历史话语以及潜力,让我们在拥抱未来时,不忘传统。此外,宇宙不仅是科学的,也是人类的神奇想象。在后信息时代,我们要满怀热情,用不断裂变的新技术,用数字书写历史去中心的传统。
法国艺术家托尼·布朗致辞
对任何一个博物馆来说,在其中举办数字艺术展非常不容易,托尼·布朗认为此次展览丰富了博物馆的传统历史收藏,整体来看有着积极的意义。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文海涛致辞
高校之间的合作可以为数字艺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学术支撑,为其在跨学科、跨媒介、跨文化方面的发展提供基础。文海涛认为高校教育要重视艺术人文学科与科技学科的交叉融合,共同推进经济、历史、文化的融合发展。
授权现场
此外开幕式上,湖南博物院正式授权湖南无远弗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神游——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展的数字文创研发和全球推广单位,就特展相关的数字文创研发与销售、元宇宙数字艺术空间建设与运营等领域进行合作。
展览现场
数字艺术与美术史的交往与融合
“神游——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展览分“湖南博物院国宝数字化重生”“数字艺术与中国美术史的融合”“数字艺术浪潮与外国美术史”三个单元,并首次以古今对话的方式,展出当代艺术家们以湖南博物院五件国宝为对象进行的艺术创作和数字转译,亦包括对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上重要作品的数字艺术创作。
展览现场
第一单元“湖南博物院国宝数字化重生”中,有六组艺术家重新诠释湖南博物院的《马王堆帛画》《大禾人面纹方鼎》《商代豕形猪尊》《印花敷彩纱丝绵袍》《素纱襌衣》等五件国宝,这是数字艺术的跨时空对话,是今天的数字科技向伟大的中国古典文明的致敬。
姚燕安、樊丽娜 大禾机器人行鼎
姚燕安和樊丽娜是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几何机器人实验室团队,他们用了商代晚期的《大禾人面纹方鼎》与机器人进行融合。“鼎”是商代的高科技,也是用于祭祀功能的重器,而今天“鼎”与机器人的碰撞,产生了新的观念和语言。
梁绍基 平行隧道
梁绍基 8字谜
梁绍基用《平行隧道》与《8字谜》两件作品来对话汉代的《素纱襌衣》,他的艺术是跨时空和跨媒介的,从生物学到数字艺术、装置艺术、声音艺术等,进行了广泛且具有深度的实践。
顾静、夏炎 无极花
顾静和夏炎与国宝《印花敷彩纱丝绵袍》相结合的数字艺术项目作品《无极花》,由数字艺术和机械装置两个部分组成。顾静用水墨淡彩来描绘汉代印花图案,然后把这些图案放置于一个看似机械的装置中,绘画、数字艺术与多媒体装置在此刻高度融合。
周雯静 如云雾,如蝉翼
周雯静对话的国宝《素纱襌衣》——轻若云雾,薄如蝉翼。她此次的作品以数字艺术和装置作品结合的方式呈现,用蝉的翅膀来制作了一件“襌衣”,以此提示了一种生命的超越状态。
张沐辰 数字猪尊
张沐辰的参展作品《数字猪尊》是与湘博非常独特的“商代豕形猪尊”对话的多媒体互动装置。尊在古代是酒器,有祭祀的功能,而艺术家把“猪尊”转换成一个巨大又透明的充气模型,祭祀和神话的功能被解构,“猪尊”变成了一个可视化的三维模型。
张小涛、张无量 神鸟
张小涛和张无量的《神鸟》多媒体数字艺术项目灵感来源于长沙出土的马王堆帛画。帛画里有“黄泉、人间、天堂”三界,是先民们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关于生与死的信仰、成仙、成道的神话体系。元宇宙与NFT的本质就是虚拟世界与多重时空的相遇,而“天、地、人”三界就是古人的生死、信仰、成仙的多重世界。今天我们身处于浩瀚信息裂变的数字化时代,每个人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个人在数字时代渺小如尘埃。张小涛试图用《未来》册页中虚构的神兽符号来与马王堆帛画中的神鸟、龙、蛇、马、兔等神话符号来进行深度的对话,对伟大的汉代文明表达一种敬意。
展览现场
第二单元“数字艺术与中国美术史的融合”有九位艺术家选择与中国古代美术史作品进行对话。在历史与虚拟现实交织的多维度时空中,这是一场跨时空的对话与融合,用数字艺术来呈现古典文明的涅槃重生,从艺术史长河中去寻找关于未来数字艺术的基因密码。
林俊廷 响
台湾新媒体艺术家林俊廷本次展出的是数字《溪山行旅图》,其召唤出了山水空间的隐藏维度,用数字艺术生动再现了北宋范宽山水画中“高华雄奇,百代标程”的气度。
汤柏华 莫高霞光
汤柏华在敦煌待了9个月,30人集体工作, 绘制完成2000块泥板,讲了7分钟大唐玄奘西行的故事,完成了动画作品《莫高霞光》。艺术家把自己想象成古代工匠中的一员,面壁静观,以苦行僧的方式来完成一部完全手绘在泥板上的二维动画,这是对伟大敦煌的致敬。
邓国源 诺亚花园-2
邓国源的《诺亚花园-2》用中国古代文人画中的梅、兰、竹、菊、太湖石等符号组成了一个魔幻镜面的万花筒世界,这是当代世界的浓缩模型,更是一个关于未来的寓言。
张燕妮 死事如生 羽化升仙
张燕妮的作品《死事如生 羽化升仙》选用了西汉南越王墓中的玉璧造型作为作品的中心,用青玉原石材料悬挂,利用激光灯柱向上构成立体的光束造型,锥形光束将带有灵气的玉石送向天体。作品提炼了抽象的视觉图像和象征性的物质材料来表达汉人羽化成仙的思想。
展览现场
第三单元“数字艺术浪潮与外国美术史”有12位艺术家从外国美术史的浩瀚星空中,去寻找一个跨时空、跨文化、跨媒介的超级融合。就像我们身处在元宇宙的时空中,无论古、今、中、外,其实就是在平行时空中相遇,数字媒体科技成为了一个通道,在不同的历史时空纬度中呈现了数字化的“神游”。
韩国重要的数字媒体艺术家李二男、金昌烈、李敦迓、韩镐代表了一种新的实验,他们在数字艺术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实践中,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韩】李二男 庆在与塞尚
李二男的参展作品《庆在与塞尚》,是一幅通过数字技术将朝鲜王朝后期代表性山水画家庆在贞善的山水画和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保罗·塞尚的圣维克托尔山重叠起来的作品,他试图通过数字的力量,把这些物体间的差距合为一体,来表达这种共存。
金昌烈 人工智能和曼陀罗
金昌烈的作品《人工智能和曼陀罗》从曼陀罗的图像和符号入手,试图表达曼陀罗的世界,并将其与用人工智能进行转译。
缪晓春 新立方主义投影
缪晓春的作品《新立方主义投影》,可以视为艺术家对一百年前立体主义的致敬,更是艺术家对虚拟现实和多维度空间的迷恋。
托尼·布朗 NEBULA/Two birds in a Tree
法国当代艺术家托尼·布朗的参展作品是《NEBULA/Two birds in a Tree》,在作品中,微观与宏观、细胞与病毒、身体与自然世界神奇地融合在一起,是如此的魔幻而真实。
“本次展览是一次重要的实践,是对一个急剧变革的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汹涌而来的时刻的积极回应,今天太多的科技与艺术的展览流于科技的形式方面,看见的是设备的更新,不见科技与当代社会的关联,不见数字媒体科技对社会性公共性事件与个人的心灵史的关注,数字艺术越来越远离我们的在地性,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关心的是实验室的纯科技语言的状态,没有呈现社会变革的力量,没有对人的关怀。我们希望这个项目能回溯传统,讨论数字艺术与美术史的交往与融合,从历史中去发现未来的基因与密码。”对于此次展览的意义,张小涛解释道。
处于当今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博物馆应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社会?作为现当代艺术的分支,数字艺术在新时代呈现出哪些新的潮流和趋势?6月30日至7月1日,由湖南博物院、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博物馆数字展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办的“数字时代中的博物馆——数字艺术与古代美术的跨学科交往”国际学术论坛在湖南博物院学术报告厅召开,来自国内外考古、美术史和数字艺术领域数十位知名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和交流讨论。
会上,良渚博物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湖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段晓明,北京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姚燕安,中央美术学院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艺术家张小涛,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顾静,瑞士伯尔尼大学宗教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艾米·海勒,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文学博士莉莉安娜·康利斯克·加列戈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教授王春辰,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现当代艺术中心主任杨卫,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托尼·布朗,中国台湾新媒体艺术家林俊廷,英国创意艺术大学动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比吉特·荷赛娅,韩国数字艺术家李二男、李暾迓,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秦臻,敦煌研究院党委委员、保护研究部部长吴健,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屈云东,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鲁雯相继做主题发言,艺术史家、澳门科技大学教授吕澎作学术总结。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17日。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王密林
二审 | 殷 铄
三审 | 冯知军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3年出版46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3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