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龙凤帛画》的特点及意义
1、《人物龙凤帛画》是中国乃至世界年代最早的帛画之一。中国人物画起源于何时,虽然史学界还没有确切定论,但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中国人物画就是这两幅帛画:一幅是1949年2月在长沙陈家大山(现省军区大院内)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另一幅是1973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人物御龙图》,二者并称为先秦绘画艺术中的双璧,均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专家认为,两图大致确立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
人物御龙帛画
2、《人物龙凤帛画》反映了汉代楚人的丧葬制度
汉代楚人的丧葬制度与中原有所差异,楚人“敬鬼好祀”,认为人死后,“魂”升入天国,“魄”则入土为安,故而楚人常用“魂幡”来招魂安魂。《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以及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三号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均是这类“魂幡”,“魂幡”上绘有墓主人的形象,可招游魂归来。一般做法是,灵柩停放在堂上,把魂幡竖在柩前。出殡时举在柩前,一路引导到葬地,经过祭祀告别仪式,放在棺上。如果有多层棺,则放在内棺上,随着下葬,这样,魂随幡,魄随棺,同入墓内。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
在《人物御龙帛画》和《人物龙凤帛画》中,只有墓主人升天的内容,到了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出土的两幅T型帛画,则描绘了天上、人间、地狱三界,内容复杂得多,表明了古人宗教信仰的不断演进,以及绘画技巧的不断提高。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的墓主人形象
3、《人物龙凤帛画》体现了楚人以“凤鸟”为图腾等文化特征
在《人物龙凤帛画》中,女主人公细腰,宽袖、长裙,反映了楚人的服饰特点及“好细腰”的风俗。
凤凰是一种祥瑞之鸟,相传只有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楚人以凤凰为图腾,凤凰的形象在楚文化中比比皆是,这可能跟楚人祖先祝融氏有关。祝融是“南方之神”,传说死后化为凤鸟。有专家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风神飞廉。在楚文化中,凤鸟一是祖先的象征,二是沟通天地的使者。楚人相信死后有灵魂,灵魂要在天地使者即凤凰的引领下升天。《人物龙凤帛画》便体现了这一点。
二.《人物龙凤帛画》的传奇经历
1、传奇古董商将文物捐给国家
1949年2月,盗墓者从陈家大山的战国楚墓中偷出了一幅帛画,后来,这幅帛画被湖南著名古董商蔡季襄所得。
蔡季襄1898年生于长沙,自幼熟读古文诗书,国文基础深厚。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蔡季襄的个人收藏活动十分活跃,一时间声名鹊起。1952年,蔡季襄原打算将一批文物运到上海出卖,被公安机关注意到,将文物扣押。调查发现,蔡季襄对文物很熟悉,也非常有才干,于是吸收他进入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蔡季襄毅然将所藏的全部文物捐献给国家,最负盛名的当属这幅《人物龙凤帛画》。湖南省博物馆成立后,蔡季襄进入省博物馆工作,一直到1979年底病逝。他为抢救濒临散佚毁灭的珍贵文物立下功劳:寻找并修复著名的四羊方尊即是其中一例,并临摹了《人物龙凤帛画》。
2、清洗后的帛画曾被怀疑是赝品
帛画刚到文管会时,由于画上的污秽还没有进行认真的清洗和科学处理,画面上的细部和线条模糊,颜色太黑,很多地方都看不清楚,因此1971年原本准备的出国展览也取消了。
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的一批帛画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请专家清洗,时任省博考古部主任的高至喜发现,清洗效果很好,画面变得清晰了许多,于是建议把《人物龙凤帛画》也送去清洗。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省博物馆副馆长侯良将帛画送到故宫博物院进行了修复处理。帛画运回来后,省博物馆在进行临摹时发现,画面很多地方比以前有了变化。当时没想到这是因为原来的污秽被洗掉,因此现出了一些新的画面内容,还以为是拿错了。湖南省博物馆立即派人将画送到上海,请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丝织品专家高汉玉进行鉴定。高汉玉仔细检查后断定,帛画至少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真品,考虑到专家曾对帛画进行过修复,实际上意味着帛画是100%的真品无疑,这才让省博物馆上上下下松了一口气。
3、帛画意义曾被郭沫若误读
1953年或195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楚文物展览》,《人物龙凤帛画》也在展品之中。郭沫若参观后,对《人物龙凤帛画》兴趣很大,专门撰文写出了《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对该帛画给予高度评价,并在《人民文学》1953年第11期上发表。因为当时画面上的龙只能看清一只脚,郭沫若认为像龙的动物是古代神话中一足的夔,是恶的神怪,象征死亡;而凤在古代神话中象征生命,画中凤鸟表现战胜者神态,夔则在绝望地挣扎着,这是善战胜了恶,生命战胜了死亡,而妇女正祷祝着生命的胜利。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学术界均以郭沫若的解读为准。
帛画经过清洗修复后,线条和图案均已清晰可见,恢复了它的原貌,龙的另一条腿也显现了出来。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熊传薪对帛画进行了重新研究,并在1981年第一期的《江汉论坛》上发表了《对照新旧摹本谈楚国人物龙凤图》一文。熊传薪认为,全图是描绘飞腾的神龙、神凤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这一说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