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民风淳朴,民俗悠古。麻山锣鼓、对子花鼓、周氏双龙舞、宁乡花猪、灰汤贡鸭、花明楼湘绣.......这些数也数不过来的独特风情,
明末清初,在宁乡市境内,每逢新春或婚寿喜庆,民间广泛流传一种简单活泼的歌舞,由男女演唱插秧采茶等曲,伴以专门的曲调和生动的舞蹈动作,称之为“打花鼓”。后经演变和发展,产生了湖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种——宁乡对子花鼓。
民间土地歌:是旧时春节期间民间艺人挨家挨户赞土地所吟唱赞美词。在旧社会,不论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的民众,喜欢奉承话、赞美词,特别是在自己营造的公众场合,更希望得到来宾、朋友的盛赞,一些民间艺人,为迎合人们这种心理需求,通过观察被赞对象的行为、外貌,即兴创作出一些符合“此时、此情、此景”的唱词。在小鼓的伴奏下,进行演唱、赞颂,热闹的场面,博得主人和宾朋的欢心。这些艺人都有一手不可小视的绝技,就是即兴创作,“撞谁赞谁”、“见事赞事”、“见人赞人”,赞不绝口,让被赞对象其乐于心,不得不掏钱打发。这就是旧时人们常看到的赞土地。
花明楼棕制品:棕制品是用一种名叫棕榈树的棕皮所做。棕榈树的叶鞘呈纤维状,俗称棕皮,其纤维则称棕丝或棕毛。人类利用棕纤维编制日常用品的历史非常悠久。“棕树,高三丈许,无枝条,叶大而圆,丛生梢头,实皮相裹,上行一皮者为一节,可以为绳,一名并榈。”这是东晋人用棕榈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文字记载。黄材炭河里曾出土过棕制物品。可见,宁乡人使用棕制品的时间也很早。在农村,人们广泛用它来制作蓑衣、绳索、床垫等物品,宁乡棕制品则以花明楼最为出名。
双江口“七屋楼”:“七层楼”,是古镇双江口流传于民间一道菜,因其原料为七种食材,菜品形似七层宝楼,故称七层楼。
纸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风拂柳,清明节又将来临。作为祭祀去世亲人的纸幡、鲜花都是纸扎制品范畴。我国的纸扎工艺历史悠久,周朝时便有了纸扎的重要制品——花灯。宁乡的纸扎除了承袭我国纸扎的优秀传统外,还有自己的特点,工艺别致而且用途极广。喜庆用的花灯、醒狮、舞龙、风筝,祭祀用的扎制品:纸马、幡、人、屋、家居物品、桥、宝塔、凤鸟、鱼虾之类,皆是纸扎的宠儿。纸扎即扎纸,民间把从事这项工作的艺人一般称为“纸扎匠”。民间纸扎主要是为丧俗扎制各种焚烧祭祀用的纸房、纸家什、纸幡之类,虽然属于迷信活动,但其丰富的扎制技艺却是民间艺术的一门独特行业。
麻山锣鼓:麻山锣鼓是湖南宁乡境内流传的一种民间吹打乐麻山锣鼓,是类似于宗教音乐和民歌的曲牌。因发源于宁乡市麻山而得名。最初形成于明未清初。相传由一云游僧所传授,当时作为庙宇化斋时用的礼乐。清光绪,宣统年间,麻山锣鼓的音乐得到大幅度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拥有丰富曲牌的乐曲体系,具有独特的演奏形式,音乐名称、乐器形制和曲目内涵,并在湖南省几个县境内流传开来。
宁乡皮影:宁乡皮影一般是3~4人组成演出班子。影型为牛皮制作,灯源为植物油或煤油。演出时艺人操作影型,称为“顶作”或者“顶条子”,其余奏文武场面,演唱湘剧或者花鼓戏剧目。多系酬神还愿或庆寿是演出。皮影在宁乡的盛行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在继承了传统的传影手法的基础上,宁乡皮影不断丰富内容,改变皮影传播的表示和表现方法,已形成了宁乡特色。有《宝台山》、《八百秋》、《薛仁贵征东》、《造梁》、《双龙套》、《赐福》、《金桥算命》、《洪兰桂打酒》、《张公百忍》等传统节目。
宁乡庙会:宁乡自古庙宇林立,香火鼎盛,大小庙会多不胜数沩山庙会,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成为民间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后,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内容。庙会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如农历的3月19日,5月14日,6月19日,9月19日等日期是宁乡凤凰山传统的庙会日期。庙会期间,信徒云集,祭祀隆重,商品交易活跃,地方节目丰富,一派繁华景象[4]。
折叠 名优特产宁乡猪:宁乡牲猪则是我国著名的地方优良猪种之一。它具有适应性广,易熟易肥,畜脂力强,屠宰率高,肉质细嫩等特点。特别是加工腌制腊肉,色泽金黄,肥膘透明,别有风味。仔猪作烧烤猪,尤其味美色佳。因此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许多国家的农畜牧代表团都曾来宁乡考察牲猪的情况。
黄鳝炖红薯粉:黄鳝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颇高,含蛋白质17.2%、脂肪1.2%、灰分1%,还含有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酸和钙、磷、铁等营养成份。其性甘温、无毒、补中益血、强筋骨、祛风湿。红薯粉柔软有劲,形似鱼翅。黄鳝炖红薯粉是宁乡的一道民间特色菜,有“宁乡鱼翅”之称。成菜有滑软鲜香,营养丰富的特点。每到端阳佳节,宁乡人家家都必烹此菜,平时也是席上佳肴。
八角溪茶叶:沩山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便是朝庭贡茶的原产地,八角溪茶山八角溪村则是沩山茶的发源之地。依据这一历史资源优势,八角溪村积极开展一村一品建设,确立了把发展名优茶作为村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建设茶园基地8000亩,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开发打造沩山茶品牌。现在八角溪村家家有茶园、户户有茶采,全村专业从事茶产业的农户达到了80%以上。
宁乡口味蛇:是湘菜名菜,选用高蛋白,低脂肪,肉质细嫩的本地优良蛇作菜肴,精心研制原料,配制以鲜、香、辣为主要特征的口味。宁乡口味蛇以大成桥的口味蛇最为出名!。鲜嫩,香辣,酱汁味浓的蛇肉,满盘红艳艳的糊满辣椒,肥肥的蛇段已被浸得通红发亮,蛇肉紧实,泛着透明的油光。顺势一咬,蛇肉脱骨而出,甘香鲜嫩,那种食后始觉到的辣,辣得人倒抽凉气却又欲罢不能。
宁乡刀豆花:产在宁乡市花明楼乡。当地所产的“刀豆花”,宁乡刀豆花以其棚棚如生的生物姿态,鲜艳透亮的色彩,酥脆甜蜜的味道,被人们誉为“蜜饯之王”,闻名三湘四水。刀豆,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因所结豆荚形态像刀,故名,俗称“大刀豆”,也叫“挟剑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类·草篇》称:“乐浪有挟剑豆,荚生横斜,如人挟剑。”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对刀豆也多有称赞。宁乡刀豆花,是当地民间传统的工艺美食。当地农村,历来家家都种刀豆。妇女们采用鲜嫩的刀豆,巧制刀豆蜜饯,俗称“刀豆花”)为迎宾待客,馈赠亲友的珍品。
灰汤贡鸭:古老的灰汤,传承至今的有温泉,也有令人垂涎三尺的“汤泉四美”——汤鸭、汤鱼、汤鳖、汤蛙,到灰汤的游客,有一道不得不品尝的美味,就是我们的灰汤贡鸭,灰汤鸭由于生活在温泉地表水中肉嫩髓多、富含温泉微量元素,自清朝以来便是皇家贡品,极具开发价值。长沙灰汤温泉特色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研制开发,精选度假区内自然放养的汤鸭为原料,所生产的“灰汤贡鸭”系列产品风味独特,是居家旅行、馈赠亲友的美食佳品,“灰汤贡”也先后荣获湖南省著名商标、湖南省第六届农博会金奖。
沩山毛尖: 沩山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市水沩山的沩山乡。沩山为高山盆地,自然环境优越,茂林修竹,奇峰峻岭,溪河环绕,芦花瀑布一泻千丈,常年云雾飘渺,罕见天日,素有“千山万山朝沩山,人到沩山不见山”之说。山中有唐宣宗(李悦)朝廷宰相裴休修葺——武则天所建“十方密印寺”,为佛教圣地,常年香火不断,寺内鼎盛时期僧侣多达一千余人,在日本、东南亚一带享有崇高声誉,故有“名山、名寺、产名茶”之称。这里年均降雨量达1670毫米,气候温和,光照少,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茶园土壤,为板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茶树久受甘露滋润,不受寒暑侵袭,根深叶茂,芽肥叶壮。
砂仁糕:早在清代,宁乡市的小食品就饮誉省城,其中最有名的是砂仁糕与刀豆花。[/url] 宁乡的砂仁糕,以其酥砂香甜,柔软松口而得名,为湖南四大名糕(包括灯芯糕、麻香糕、烘糕)之一,在省内外享有盛名。据传已有200多年的生产历史。民国时期,宁乡城关有义沅、隆和、杨同春、德兴斋等20多家南货食品作坊生产经营砂仁糕,产品色、香、味俱佳,远销全国10多个省市,倍受各界人士推崇。砂仁糕主要选用优质籼稻米,将其洗净、滤干、炒熟成金黄色,粉解成细粉,装布袋贮存6个月以上待用。将白砂糖碾成粉,与炒米粉混合,加进适量茶油、清水搅匀,进炉烘烤,包装即成。成品的砂仁糕呈长方形,四角周正,厚薄一致。底面呈谷黄色,有独特的黄米粉芳香,滋味酥松香甜,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