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蒋璟璟
“不交钱就把车砸了”,近日有网民发视频称,在河南鹤壁市白龙庙景区游玩时,被当地村民索要停车费。7月30日,当地相关部门回应称,关注到相关消息后,当地立即进行了核实,事发地属当事村民的晒粮场地,可能村民情绪有些激动,已对该村民进行批评教育,游客张先生也已经接受道歉,并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澎湃新闻)
自驾出游,“停车难”的痛点,始终存在。一般来说,大型景区都配套建设有标准化停车场,相关服务较为有保障。与之相较,前往一些分散化、小型化的景点,停车就要“各显神通”了,稍有不慎掉坑踩雷者,大有人在。在最近的这起事件中,张先生随便找了块空地停车,却被村民冲上来索要停车费。双方一番拉扯,从恶语相向升级到恐吓威胁,最终让事态一发不可收。当然了,从当地的回应看,还是“批评教育”的说辞,其“大事化小”的路数,实在似曾相识。
“停车收费”,原也司空见惯,但其至少应该遵循两个前提,也即“标识告知”“明码标价”。在城市场景下,划线车位基本都是有偿使用的,而占用空地、路边停车,则默认不会被收取费用。当然,违章停车被贴条,就是另一回事了……基于这套认知惯性,一些游客开车进村,难免会下意识地认为,“停在空地,不会收费”。如此这般“想当然”,难免会滋生各种摩擦。特别是在景区附近的村子,更是如此。
农村有别于城市的一大不同在于,农村的“公共空间”较少,很多空地、“小路”,其实都是有其主、有所属的。前不久,曾发生过“游客自驾遭村民设卡收费”的事件,后因是村民“自建便道”,而不了了之。而此番“停空地被索要停车费”一事,可谓与之如出一辙。因为“空地”是村民自家的“晒粮地”,那么从权属关系上审视,其自然是可以主张权利的。事发之后,当地表态,“村民私自收取停车费的行为是不允许的”,这一说法,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事实上,在很多村子,村民借着“旅游经济”的热潮,把自有空地稍加平整,就做起了“停车收费”的生意,明明白白、坦坦荡荡、你情我愿,这并无不可。真正需要警惕和治理的,其实是那种做局挖坑、请君入瓮式的“诱导收费”“胁迫收费”。分明是没有任何标识的空地,游客一来停车就拿着收款码冲出来收费,这颇有“守株待兔”的意味。相比于“能不能收费”,当地更需要去理清的,或许是“到底该如何收费”?
在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大发展的大背景下,村民有场地资源,游客有停车需求,双方各取所需,完全可以拿到台面上说。继续维持一种不清不楚的模糊状态,只会把矛盾下压到基层,乃至导致摩擦失控、造成多输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