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按:
在应该大雪纷飞的时候没有等来下雪,却等来了先生逝世纪念日。每一个在乎木心的人此时此刻或许都能感同身受——“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六年了,纪念先生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重读《文学回忆录》,比如翻开新出的《豹变》的第一页——或者你已经读完了《豹变》,想起要去再听一遍先生葬礼上那曲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
只是因为这是木心的一个愿望:死的时候震住魂的音乐是贝多芬的四重奏。一切能够更贴近木心的事情,你都会愿意去做。
曾经和木心促膝对谈,同时也是《豹变》的选编者童明,在木心《豹变》西安发布会——“读文学,读木心”讲座上,作了许多让我们能够更接近木心的分享——不论是木心对自己文学充分虚构性的执着,还是他收放自如的《末期童话》。
今天我们就随童明老师一起,回到木心的文学,在忌日,与木心隔空聊一聊“文学的家常”。
读文学,读木心
讲演:童 明
我们来聊“文学的家常”
爱读书的人都爱逛书店,一座城市没有几家好的实体书店,会觉得那城市是个躯壳,缺了魂儿似的。
十多年前我在苏州,朋友带我去一家不错的书店,看了一下午,也没有找到想要的,无意间经过一堆摆放在地板上的书,脚碰到了一本破旧的简装书,捡起来拍拍灰尘,居然是布宁的小说集《最后的幽会》。好书,为何受此冷遇。类似这样,我在别处也“碰”到好书。一次,在不起眼的拐角找到普鲁斯特的《驳圣伯夫》,王道乾译的,又一本好书,多年没人买了,书页已发黄,封面已破旧,毫不犹豫带回家。看书多了,自有判断或偏好。我泡书店,心里有个书单,也爱到处翻看,凭了直觉判断那些是好书,也因此刻意避开包装华丽的畅销书。
文学人看书很杂。我和木心一起聊天,很少谈他的作品,大部分时间,聊中外古今的艺术家的琐事,谈历史、哲学、生活、个人经历和感悟。木心说,我们聊的是“文学的家常”。文学艺术的材料来自非文学的话题,包罗万象,关键是作家的眼光,要能透视事物,寄怀遥远,以悟性和想象力重新组合编排。
前几年,走进杭州一家新开的书店,迎面见十多层高的书架,借梯攀到高处,找到了两本喜欢的,下来席地而坐,徐徐翻书,瞥了一眼,见下面摆的都是流行书,右侧炫耀着当下的成功学,如《马云十二讲》、《马云成功学》等等,左侧是各种各样的流行“文学”,看看书名,感觉口味雷同,就起了玩心,顺手抄下一些书名,编排成一首诗,正好十四行。我们读读看。
刻骨的爱人我的爱,如此的麻辣青春是一件多么痛的礼物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夜玫瑰那些为你无眠的夜暖暖 少女病爱你就像爱生病
素日 女子 初花我在云中爱你我的宝贝雨中百合般的爱情
我爱你来不及说我终究是爱你的
每行都是原本的书名,一字未改,一个标点未改,所以,这首诗没有作者,如果有,属于集体无意识的创作吧。
刚才读,大家笑了。文字出自人内心深处。心里空了,话也就是空荡荡的,偏要激情澎湃,就是滥情。滥情的诗不是好诗,滥情的文化呢?当下出书的数量巨大,误以为这就是文化繁荣,莫名其妙还多了一份自信,好像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标准,人多势众就是话语权,加上钱权壮胆,对着世界吼一声,想吓住别人,反倒惊吓了自己。滥情,其实无情,也无知。
文学热也要看为啥热,热些什么。我对文学二字充满敬畏,认为只有伟大的文学才代表文学的本质。伟大的文学是伟大的灵魂对生命的感悟。伟大的作家使用代词“我”,并不是写自己,而是让文学承载生命力,“担当人性的最大可能”(纪德)。 个体的灵魂可以伟大,也可能是虚伪、自恋和奴性的,后者写的文字,避而远之为好。生命太短,为什么要浪费。放在书架上,贴上文学类标签的书,要读者甄别。会阅读的读者多了,文艺复兴才有可能。
作者自然要会写。文学离不开文体和形式,但形式和内容应是有机的一体。光有形式、文字美,只能称作美文。美文少了精神,少了力,是靡靡之音。木心对宋词持谨慎态度,他说其中有许多只是美文而已。
刚才那首所谓的诗,我用了莎士比亚商籁体形式(4-4-4-2)编排出来,还是救不了它,因为没有诗魂。诗风可简约或华丽,但简约或华丽本身又不是文学优劣的界定。诗的标准、文学的标准在哪里?不好说,不可说。一定要说,那是上天眷顾,让一个民族有自由的心灵,自然会尊重真正的文学家,形成健康的文化批评集团,这才是文学立法的基础。靠权力和附庸权力的人主导文学立法,怎么可能是文学的标准。
收放自如的「末期童话」
换一首诗,读读木心的《末期童话》:
我独自倚着果核睡觉
今日李核
昨日梅核
明日桃核
我倚着果核睡觉
香瓤衬垫得惬意
果皮乃釉彩的墙
墙外有蜜蜂,宇宙
此者李
明日余睡于桃犹昨日之梅
不飨其脯不吮其汁
我的事业玉成在梦中
其实,夫人
余诚不明世故
何谓第四帝国的兴亡
夫人?
我的预见、计划
止于桃核
世人理想多远大
我看来较桃核小之又小
昨梅核今李核明桃核
我每日倚着果核睡觉
忙忙碌碌众天使
将我的事业玉成在梦中
粗看,这诗就是好玩,没什么。用心读一下。题目有“童话”二字,不过听得出这是老顽童的话的童话。“我倚着果核睡觉/香瓤衬垫得惬意/果皮乃釉彩的墙/墙外有蜜蜂,宇宙”——哦,这由里向外还有宇宙观呢。了解木心生平的人知道,他受过一般人不能想象的屈辱。一个受尽屈辱的人如此童心未泯,暗示一种力量。木心常用复古的汉字,这首诗里倒是没有,比较容易读。我们不得不说,这首诗想象力超凡。
喜欢木心文学的人,原因各异。许多人本能上喜欢木心游离于意识形态之外而特有的清新。但是,木心并不是逃离现实的作家,而是和现实若即若离。
木心个人风格的转印画
睡在果核里的这个人,如此惬意慵懒,在过个小日子吗?不然。在童话的语境里,冷不丁冒出一段:“其实,夫人/余诚不明世故/何为第四帝国的兴亡/夫人?” 像不像老戏里的道白,问号尤其调皮。言下之意厉害了。大家知道第三帝国的兴亡吧,一查就知道了。那么,第四帝国在哪儿?参照第三帝国,第四帝国喻指的又一个帝国大梦。诗人调皮地轻轻一问,大梦即刻破碎。睡在果核里的这位可不简单,他号令众天使,这看似慵懒的生活,不是小日子,而是“事业”:唤来“忙忙碌碌众天使/将我的事业玉成于梦中。”与帝国兴亡相对抗的事业。这也是梦,而想象力丰富的梦是诗,诗,文学,是他的事业。
《末期童话》与木心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一致:艺术,根植于生命的本能,看似羸弱,却很强,以生命的本能抵抗反生命的势力。为什么选用果核作比喻这样一个梦,这与木心另一个比喻有关:生命和艺术是植物性的,政治是动物性的。动物性看似强大,终究还是植物性胜出。木心走的不是纯文学的路,正如“为艺术而艺术” 的王尔德也不是纯为了艺术。木心的文字美,美中有力,并非就是美文。木心似在耳语,用心听却是鲁迅的呐喊。
我翻译木心的几个短篇在美国网站“没有国界的文字”(www.wordswithoutborders.org)上发表。编辑对我说:她看过许多中国作家的作品,木心是极少数懂得文字怎样收敛的作者(he is one of very few who knows how to exercise restraint)。此话转告木心,他笑笑说:“应该是收放自如。”他的意思是,收是为了放。
为什么是《末期童话》?末期不是早期,不是中期,或许指一个历史时代的末期的童话,或许指木心晚年的童言童语,或许两种可能并存。末期的童话,对世界的看法不再天真浪漫了。其实,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的童话都是老少皆宜,都可以视为末期童话。具体怎么理解,大家可以再去想想。
文学为何要虚构
木心一再说,他的文学作品是虚构的。未必所有的人听懂他是在重申一条基本的文学原则。
2015年去参加木心美术馆开幕式,南方某媒体来采访,问:许多人对木心的诗和散文不以为然,只喜欢他写的回忆录之类的文字,你怎么看?我连续旅行了十六个小时,疲劳状况下接受采访是不明智之举。不过,听得出来这是个预设的框架。这一问,是说木心不会写虚构的文字呢,还是说许多人不喜欢虚构作品?
如果承认前者,等于说木心不懂文学,完全不是事实。如果是后者,那为什么许多人不喜欢虚构的作品?我不知道,感觉原因很多。说 “许多人” 不喜欢虚构,不等于文学的虚构错了,只能反证文学阅读没有成为文化主流。
按人口比例,不是按总数,西方读者欣赏文学虚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