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麻阳,呈现出一幅铺洒生态秀美、社会和谐、民生安康、文化兴盛诗情画意的美景,就像初夏盛开在锦江两岸的柑橘花,心怡着前来苗乡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人们的肺腑。
规划引领:立足特色擘画旅游蓝图
地处湖南西部的麻阳,素有“苗疆前哨”“武陵码头”“湘西咽喉”之称。
麻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风光旖旎、民族风情浓郁,是中国盘瓠文化发祥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滕代远故里、湖南省革命老根据地、“湘西第一支部——中共麻阳特别支部”诞生地;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冰糖橙之乡”、“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南省水果之乡”等诸多美誉。
以前,麻阳由于交通、经济等一度滞后,这些具有麻阳特色、地方优势的旅游资源不是束之高阁、藏之大院、就是养在深闺、躲在老屋,未能被外界所知晓。
“旅游要发展,规划须先行。”县委副书记、县长李仕忠介绍,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必须立足麻阳的自身优势,做好民族文化文章,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经过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麻阳发展旅游的优势已日渐凸显。首先,已经形成地处209国道、354国道、焦柳铁路、包茂高速公路、张吉怀高速铁路交会点的交通条件日益便捷;其次,融入怀化、吉首、铜仁3大地级城市半小时经济圈中心点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第三,武陵山片区集中连片开发扶贫政策的及时赐予,让植入乡间沃野的民族文化资源有了呼之能出、出之诱人的良好契机。
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从中国旅游研究院、同济大学、湖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聘请专家、学者前来麻阳实地多次考察论证,摸清家底,前瞻规划,编制出《麻阳苗族自治县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麻阳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旅游近中远期发展详规》以及民俗旅游、乡村旅游、山水旅游、田园旅游等子规划,明确定位麻阳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打民族牌、举长寿旗、走特色路,形成以盘瓠文化为核心、以长寿文化为品牌、以冰糖橙等特色农业文化为辐射的麻阳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体系。
“麻阳的旅游终于从一张白纸绘成了一幅可圈可点的图画。”这是无数目睹麻阳旅游一步步发展的人们发出的共同感慨。
项目带动:整合资金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周遭山峦起伏,一湾溪水平流,茂树古木环绕农舍,洞泉响彻峡谷悠涧。
▲麻阳新农村建设美景
一条环溪而行的新建公路,直接通往郭公坪镇长寿谷村。长寿谷村有休闲养生天然氧吧之称,来这里居住、养生的“候鸟人”逐年增多,远的来自内蒙古、山东等地,近的来自周边凤凰县、铜仁市碧江区等地。旅游人气的兴旺自然得益于交通、民居等旅游设施的不断完善。
近年来,麻阳苗族自治县委、县政府通过建立县乡联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开发方式,有效整合交通、农业、水利、文化等部门财政资金,先后投入18亿多元用于推进旅游公路、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游步道、宾馆、农庄、文化广场、非遗传承展示馆、旅游标识等旅游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配置。
麻阳生态锦江河
麻阳山环、水绕、人家
同时,借助文化旅游扶贫项目、县庆项目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古镇古村建设等项目建设,完成了县城临街房屋苗族风貌改造、35个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滕代远故居—纪念馆修缮、文名山森林公园、民族风雨桥、锦江廊桥、城东广场、长河森林公园等一批民族文化地标建筑、旅游景观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不仅夯实了全县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也进一步浓郁了旅游民族文化氛围,强化了民族文化旅游形态的呈现。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现在,不论是走进县城,还是步入古镇古村,处处都能感受到一股股苗家气息扑面而来。”在扩建竣工的省级森林公园——文名山森林公园,市民段晓珍感慨道。
节庆搭台:民间文艺舞活旅游龙头
“月月有节,节中有节”“大节月月有,小节三六九”。说的是苗族节日文化习俗的特有属性。
植根于农耕文明的民族民间节庆文化,集中体现了苗族文化传统,折射了苗族经济形态、生活形态、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以及物质、精神习俗,堪称一部活态、立体的苗族文化“百科全书”。
据了解,从五月初一开始直至五月十七结束的“五月盘王节”,为全国独有、世界罕见的麻阳苗族端午习俗,于2006年入选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700多年传承历史的麻阳苗族饱冬节(过苗年)于2011年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过社、四月八、六月六、双中秋节、九月半等传统节日更是内涵别致、形态多样。
这些节日文化资源无疑是激活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麻阳苗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利用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通过节庆搭台,使得以花灯、傩戏、高腔为代表的民间歌舞文化,以现代民间绘画、传统根雕、木雕、纸扎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文化,以武术、趴刀梯、穿火圈、舞龙灯等为代表的民间健身游艺文化,融入、参合、渗透到多姿多样的节日文化园林,走上独具神韵的节日文化舞台。
该县坚持每年春节举办全县广场民俗文化展演,引导324支民间文艺团体举办龙舟节、四月八、六月六、回奉节、饱冬节等自发性民间文艺活动,成功打造了“春节民俗文化广场大家乐”、饱冬节、回奉节等节日文化品牌,让苗族节庆文化呈现从单一走向综合、从民间走向市场、从个体走向集群、从自娱走向互动的良好态势。
节庆搭台舞活民间文化旅游龙头。
如今,麻阳石羊哨乡的四月八、锦江河沿岸乡镇的盘瓠龙舟节、郭公坪镇长寿谷村的饱冬节、谭家寨乡楠木桥村的民俗文化节等已经成为当地旅游的重要“吸引器”。
2018年,该县节庆文化旅游收入达1亿多元,再创历史新高,占去全县旅游总收入的“半壁江山”。“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绘画之乡”“湖南省盘瓠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书法之乡”“湖南省武术之乡”等一个个饱含文化色泽的招牌,越发光彩照人。
差异发展:长寿文化擎起旅游天柱
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容易处于同质化的误区,不仅导致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率、回头率大打折扣,也会最终萎缩自己的旅游空间和萧条自己的旅游市场。
“麻阳长寿文化资源是个宝,在本省及周边省市,有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优势。”麻阳苗族自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世勋说,该县充分挖掘好、利用好长寿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支撑苗乡民族文化旅游的擎天柱。
麻阳自古多寿星,如今寿星更璀璨。全县至今拥有70岁以上高龄老人33104位,其中90至99岁老人2408位、百岁老人47位,连续11年百岁寿星数保持并高于国际通用的长寿之乡衡量评定标准。早在2007年,麻阳就被中国老年学学会命名为全国首批3个“中国长寿之乡”之一。2011年,又被授予“中国最美养生栖居地”“湖南最受欢迎养生基地”称号。
如何做大做强做活“寿乡”这一综合性金字品牌,拉动全域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麻阳苗族自治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生态苗乡 长寿麻阳”的长寿文化旅游经营理念:一方面从破译长寿密码、增加长寿砝码、牢固长寿底码入手,不断放大长寿文化现象、改善长寿高龄老人生活居住环境、建立健全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制度;一方面大力培植长寿文化旅游产业,将长寿文化旅游纳入了湖南省民族文化旅游规划线路,挤入“张吉怀精品旅游带”“大湘西全域旅游圈”建设笼子。
经过10年的砥砺打造,使得“天下第一寿山——西晃山”、“长寿小镇”——高村镇、郭公坪镇“长寿谷”、大桥江乡“水云涧”、石羊哨乡“长寿养生温泉度假村”等长寿养生栖居地建设初具规模,并对外经营开放。
2018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走进麻阳喝养生水、泡养生泉、吃长寿宴、品长寿果、游长寿山、练长寿拳、住长寿养生农庄等体验长寿文化旅游的游客纷至沓来,以切身的感受盛赞麻阳长寿文化的魅力神韵。
如今,“来麻阳旅游 为生命加油”“长寿麻阳 常来长寿”等旅游形象,已让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所熟知。一方“养生之都”、“健康之城”、“康体硅谷”正在1568平方公里的苗乡大地闪亮崛起。
“旅游+”法:民族文化旅游渐成富民产业
清泉潺湲,激活一池春水;山花烂漫,弥漫一域秋香。
近年来,麻阳苗族自治县委、县政府还着力将民间民族文化旅游融入“农旅结合”“乡旅结合”“旅游+”的发展链条,催生出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共生互动的良好局面。
该县通过连年举办冰糖橙、富硒黄桃、刺葡萄等具有麻阳独特农业内质的采摘文化节,荷花、油菜花、稻花等田园风光观赏文化节,培植了楠木桥、椒林、宋家湾、大溪等12个农业特色休闲旅游胜地,既有效促进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也有力带动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延伸发展、多态发展,拉动了住宿、餐饮、民族工艺产品、农业特色产品、苗族医药等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麻阳楠木桥村富硒刺葡萄丰收
如今,受益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在家门口直接从事餐饮、歌舞表演、纸扎绘画、苗医药康体养生、水果水产种养销售等产业的苗族群众达20多万人,每年人均创收3万多元。
蜚声中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麻阳民间绘画
印有民间绘画的酒瓶堪称一幅绝佳艺术品,缀着盘瓠图腾的土碗宛如一件最美工艺。经过民族文化符号的注入渗透和包装,麻阳各类特色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得以大幅增加。麻阳“锦江泉”酒的身价日益提升,“麻阳柑橘”“麻阳白鹅”“麻阳小籽花生”荣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麻阳柑橘”还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跻身国家级名优食品序列。
以冰糖橙、黄桃、金秋梨、富硒刺葡萄、红心猕猴桃等为代表的水果产业,已成为麻阳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麻阳民族地方旅游产品的重要业态。“到麻阳的橘林,你可一边尽情地采摘冰糖橙,也可一边开心地与苗家姑娘学唱山歌、学跳花灯,收获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甜蜜。”时值初冬,正是麻阳冰糖橙开园启摘的时节,来自重庆市的柑橘收购商黄启发开心地说。
咬定旅游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将继续以‘奋力投入一极两带 建设生态长寿经济强县’战略为引领,打通旅游发展瓶颈,补齐旅游发展设施短板。”谈及发展麻阳民族文化旅游业,县委书记李卫林颇有信心:“让民族文化旅游成为麻阳各族群众的永续致富产业,成为麻阳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推手。”
麻阳新闻网
文:张盛斌 刘昌宏
编辑:贰师兄
主编:罗学艺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