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凤滩。凤滩水力发电厂始建于1970年,1979年发电。大坝采用空腹重力拱坝设计,坝高112.5米,库容13.9亿立方米。发电机组装配在坝体空腹内,装机容量40万千瓦时。2003年扩机,现总装机容量为81.5万千瓦,总投入12.88亿元,年发设计发电量25.83亿千瓦时。该水电站结构独特,气势宏伟,水电科技含量高,具有发电,防洪,养殖,运输,旅游等多种功能。2006年10月,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考察凤滩后,感触颇深,挥毫留下“若无万千开拓者,怎有酉江夜明珠”墨宝。著名画家黄永玉游览凤滩慨然题词:“青山似画、碧水如诗”。2006年凤滩电站被评定为国家3A旅游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中国首届旅游胜地品牌推广峰会授予“中国最佳旅游去处”,2016年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借母溪。位于湖南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横跨借母溪、明溪口两大乡镇,毗邻张家界和永顺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和张家界南线旅游线路的重要接点,总面积32平方公里。境内层峦叠翠,古树参天,溪流纵横,鸟语花香,森林覆盖率90%,景区内可观赏植物460多种,珍稀动物108种,是中国罕见的沟谷原始次森林,华东、华南、华西地区动植物荟萃之地,湖南自然标本最集中最齐全的动植物园,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200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态区。享有“生态王国、物种天堂、天然氧吧、世外桃源”的美誉。景区内开发《狃子花开》实景剧、生态农业观光园、溪边树屋、农家乐、穿越沟谷原始次森林等旅游业态。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7年入选第三批“中国森林氧吧”。打造了《狃子花开》实景剧,该剧以文旅融合,助力脱贫攻坚为目的,聘用借母溪村民和贫困群众为演职人员。在创作上以区域文化和当地民俗为主线,以自然山水和村居为背景,以借母溪一带真实的“狃花”故事和人物为原型,演绎了盘木工人春牛和狃花女婉儿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村民们倾情表演和美轮美奂的灯光布局,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3.龙兴讲寺。龙兴讲寺位于沅陵古城西北隅的虎溪山麓,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占地28000平方米。唐太宗建寺并且赐名龙兴,有其深刻政治含意,就是希望借此传播佛法,感化“叛服无常”的西南群蛮,实现教化一方,稳定一方目的,因此龙兴讲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学院。讲寺坐北朝南,依山就势,沿中轴线,纵深五进,由头山门、过殿、二山门、大殿、后殿、东西厢房、旃檀阁、弥陀阁、观音阁和具有皇家气派的大雄宝殿构成,古建筑群皆为唐、宋时期实物遗存,是湖南省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木构建筑。明代礼部尚书董其昌题写“眼前佛国”牌匾悬挂于大雄宝殿,大学者王阳明首次在龙兴讲寺内的虎溪书院讲授《致良知》一月之久,并题下“好景同游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壁诗。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7年虎溪书院(致良知讲堂)被批准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凤凰山。凤凰山位于县城南岸,是沅陵国家森林公园重要组成部分。因山形酷似展翅欲飞的凤凰而得名。景区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登上凤凰山顶,县城美景和沅、酉二水的湖光水色尽收眼底,历史上就是“湘西八景”。清代诗人张志遥游凤凰山留下“晴峰缥缈出云端,野径迂回绕曲栏,人向绿荫深处去,隔江指点画中看”诗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1938年爱国将领张学良被蒋介石幽禁在此达20个月之久,欲置叛将于风景名胜之地,以消磨其斗志,使之成为一具行尸走肉。张学良将军报国无门,题写了“万里碧空孤影远,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渐渐鬓发老,惟有春风今又还”自感遗憾作,并留下他生活过的实物与足迹,凤凰山也因幽禁张学良将军而名扬海内外。1993年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定为沅陵首家国家级3A旅游景区,2011年被批准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沈从文故居·芸庐。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沈丛文从北平逃难到沅陵即在芸庐居住,沈先生的作品集《芸庐纪事》在此时完成。书中对沅陵的风土人情,对芸庐及兄长的为人处事多有描述。抗战时期,沅陵县是抗战的大后方,是湖南省临时省会,有“小南京”之称。国民政府的机关、工厂、学校、报社向川黔转移都要经过这里,有的也索性在此落户。沅陵一时间五湖四海,名人荟萃。包括金岳霖、闻一多、林徽因等文化名流都曾路经沅陵并曾到芸庐做客。至于为何冠以“芸庐”,沈先生并未说明。现有芸庐酒店,为经典旅游民宿。辞书载“芸”是一种能散发特殊香气的草,即芸香草,古人藏书为防虫蛀往往在书间放置该草,藉以保护藏书,故古人称藏书楼为“芸台”、“芸阁”或“芸窗”,莫不与书有关。而沈氏兄弟的字或笔名中也各有“芸”字,据沈先生描述这幢非中非西的两层楼房外观颇像一片“黄色的蒸糕”,“芸”又有极黄之貌的意思,谓之“芸庐”。
6.黔中郡遗址。位于沅陵镇黔中郡村,这里地处沅水大拐弯的半岛上,三面环水,北倚丘陵,上蔽川黔,下障常岳,扼楚之咽喉,地理风水气势非凡,曾为楚黔中郡治所。《史记·苏秦传纪》载:“楚、黔中郡,其故城在辰州西二十里……”。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整顿郡县,设三十六郡,扩大黔中郡版图,辖地湖南沅、澧流域,湖北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及贵州东北部一带。《元和郡县志》载:“黔中郡故城在县(沅陵)西二十里”。1993年,中科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和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专家组,采用地质雷达等国际先进科技手段,探明黔中郡古城12万m²米土地上,集聚40余座40×40巨型和千余座中小型战国和汉代墓葬,其规格超过长沙马王堆汉墓。同时发现并试掘古城墙、街道、宅院、祭祀台、地下管道等庞大的城市建筑遗迹。浩大的一座大秦城池浮出世纪烟云。据查,秦三十六郡毁于战火而发现的为数不多,特别是古城之侧有如此规模的巨型墓葬,国内绝无二处随着全域旅游发展,黔中郡神秘面纱即将撩开,历史上一直空白的大秦南疆霸业的秘密大白天下,它将佐证沅陵绝非汉高祖五年置县的历史。2019年窑头古城遗址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抗战时期湖南省临时省会旧址群。沅陵县城内马路巷,曾是历代府衙官员骑马出行之路。公元1902年,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辰州教案”,西方宗教强势进入,利用清政府赔款在马路巷建天主教、基督教教堂等中西结合的宗教群落,开展宗教活动。这条宽近3米,长不足500米狭长的古巷道,有天主教的天主堂,基督教的永生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佛教的白圆寺和道教道场,五大教派同处一巷,虽教义不同,却和睦相处,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宗教文化现象,在中外宗教史上十分罕见。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长沙大火,湖南临时省会迁入沅陵太常后转迁址马路巷。沅陵一度成为湖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抗日战略退守区。中国共产党也在沅陵组建湘西工委和沅陵县委,组织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国务院公布“辰州教案”发生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战日报社》旧址。位于沅陵镇龙兴社区马坊界5号民居,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抗战日报》创刊于1938年1月28日,是田汉、廖沫沙与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代表徐特立同志在长沙创办的。1938年11月12日长沙大火后,周恩来同志指示廖沫沙,周立波等人,将迁抗战日报社迁址到时为湖南战时省府所在地的沅陵。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抗战日报》在沅陵复刊,扛起救亡的大旗,吹响震惊全国的抗战号角,在大后方刮起了热血抗日的舆论旋风,被誉为“宣传抗日的一面旗帜”。《抗战日报》为4 开版,曾全文发表毛泽东《论新阶段》、出刊《在抗战中成长的新战士》《写在文抗大会之前》《对于文化人的希望》《加强反对汉奸斗争》《纪念人类历史最伟大的日子十月革命》《撤退的志愿兵》《敌由鲁增援悉被我击退》等文章,发行大量抗战宣传画、漫画等。田汉、翦伯赞、欧阳山、雷夏、林岳生、草民、沈绥男等文坛骁将都曾在此工作过。200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胜利门。位于沅陵县城北梧桐山上,这里原为辰州府址,民国时改建“中山公园”。1949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奉命进入湘西剿匪,湘西党委行署、47军军部设沅陵。历时一年时间的浴血奋战,歼匪8万余人,解放湘西22个县,肃清三百年匪患,拯救湘西350万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为纪念47军将士的丰功伟绩和缅怀1024名英烈,1951年将中山公司改建为湘西剿匪胜利公园。公园占地26712.4m2,同一中轴线上建有胜利门、白玉浮雕群、纪念塔、两侧分别建纪念亭、休闲长廊和休闲广场。其中纪念塔高16.96m,正面塑身高3.2米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玻璃钢像一尊,紧握着枪,威武雄壮。塑像下正面刻《剿匪胜利纪念塔序文》,左、右、后三面为党政军领导人的题词。纪念园庄严肃穆令人蔚然起敬。2009年被列入全国重点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辰州三塔。辰州三塔始建于明代,分别是沅水南岸香炉山上的凤鸣塔、四面环水的河涨洲上的龙吟塔、沅水北岸常安山上的鹿鸣塔。三塔高低错落,连成一线,直线距离8000余米左右,形成沅陵三塔一线奇观。其中龙吟塔高42米、塔座直径7.6米,七层四面八方,是我省现存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砖木结构佛塔。三塔矗立在县城的沅水之畔,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又似一道固若金汤的屏障,默默守护着古老的辰州,守护着源远流长的沅水文化,守护着这块土地上的儿女。1996年龙吟塔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0.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是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是通道转兵策应地、红色苏区纪念馆、湘西土家古村落。位于沅陵镇白岩界村白岩界组,是民国时期沅陵地方大财主王成藩的住宅。这座有200多年历史的民居古建筑群,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是沅陵县保存最为完好的标志性古建筑群。百年老屋院落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由5栋天井合院构成,占地面积5316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陈列面积1000平方米。整个建筑为石、砖、木结构,木屋与木屋之间由飞檐翘角的砖墙隔开。层层翘角封火墙似展翅欲飞的白鹤,保留着原始的湘西古建筑风格。院中亭台楼阁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独具特色的双面雕花门窗和刻有花纹的石柱石础,在湘西古民居中实属罕见。1934年12月红二、六军团进袭沅陵时,王家大院是当时红军的作战指挥部所在地,贺龙曾在这里坐镇指挥红军攻打沅陵县城。1934年1月23曰,中革军委来电指示∶“我西方军已过薄水正向全州上游急进中,你们应前出到湘敌交通经济命脉之沅水地域,力求占领沅陵。”1934年12月5日,贺龙、关向应、肖克奉命率红二、六军团主力从永顺、大庸等地南下进入沅陵,红二、六军团指挥部设白岩界王家大院。7日下午5时许,红军发动猛烈攻击,红四师师长卢冬生首先攻克鸳鸯山、丁家庙之敌方阵地,占领城北制高点,形成兵临城下之势。经过激烈战斗共歼敌200余人,红军伤亡50多人。贺龙、关向应、肖克率部佯攻沅陵城,牵制湘军,已达到了策应中央红军通道转兵的目的,主动撤出战斗。红二、六军团攻打沅陵城的军事行动,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中央红军的部署,使中央红军成功摆脱湘敌围追堵截,顺利"通道转兵"到达贵州境内。红军攻打沅陵城的战役,策应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在新中国诞生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03年,王家大院被沅陵县人民政府列入县级重点保护单位。
11.胡家溪。胡家溪土家民俗文化风情古寨,位于沅陵县明溪口镇,为大湘西乃至酉水流域胡姓的发祥地。相传唐贵妃胡凤娇出生于此,碣滩茶也因凤娇供奉,成为自唐后历代贡茶而名扬海内外。明嘉靖年间进士胡鳌,此人博学多才,科举连中三元,后为官知府,一生传承了胡家溪耕读与孝道文化,胡家溪因此有湘西孝道文化名村之美誉。至今古村落内保存有胡氏祠堂、胡鳌故居、风雨桥、土家吊脚楼、封火墙、古驿道、古天井、古码头等古建筑和人文遗迹。2016年被国务院认定为“中国传统村落”。2018年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三园一溪一寨”项目,再现了一座沉淀千年历史的土家古寨,一方孕育千年的农耕文明,一条千年蝶变的清幽小溪,讲述了一段盛世传奇的爱情故事,是集田园风光与人文资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是年,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12.白河谷。处于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酉水河段,这里融合了北纬28度的自然奇观与文化奇观,是中国最美的水上、乡村旅游胜地。酉水又称白河,是土家人的母亲河,水质如“出山泉水”清澈见底,绿如绸缎,两岸青山倒影,舟在水上行,如在画中游,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笔下描绘的一段最美风景。2014年建成白河谷旅游度假区,开发了船屋、树屋、石屋、帐篷、婚庆、号子谷等民俗体验、水上观光游览新业态,成为省内外独一无二的“雾离子”养生度假区。2017年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13.二酉山。二酉山位于二酉乡境内,酉溪、酉水交汇处。相传黄帝曾在二酉山藏书万卷,周穆王也在此收藏过异书,故又有“万卷岩”之称。秦始皇焚书坑儒,秦人将数千余枚竹简收藏于此,秦灭汉兴献书于朝廷。《荆州记》载“小酉山石穴有书千卷,相传秦人所藏。”清代湖南督学使张亨嘉朝拜二酉山,题“古藏书处”碑文立于二酉洞口。是“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二酉山被称为拯救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诺亚方舟,成为中国文化圣山。从此,二酉山声名远播,成为天下学子朝拜的圣地和世界华人高山仰止的地方。2003年开发建设成为旅游景区,已建成发蒙广场、书山门、二酉飞阁、伏胜堂、一步登天、仰止亭等项目,目前,正在打造国家文化公园。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二酉洞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4.莲花池。此地系沅陵县、常德市、湘西自治州及贵州等地向氏家族发源地,建筑群始建于五代时期,现存的老官堂建于明、清时期。该建筑群共20余栋,占地约1800平方米,以最高处老官堂为起点,座西北朝东南,成扇形向左右和山脚下辐射布局,有单进式、三开间和两手推车式结构等,一般为单层,也有两层和三层。大部分门匾上均有反映莲花文化的图案纹饰,栋宇之间以二阶或三阶式马头墙相隔。2019年,莲花池村古建筑群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5.无射山。无射山,是古代湘西武陵山脉之一的茶山。据陆羽《茶经》卷七引《坤元录》记载:“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此山。山多茶树。”2011年,省茶叶专家组曾就无射山的藏身问题来沅进行了考察,基本认定无射山就位于以二酉乡田坳村为中心的沅陵、泸溪、古丈三县交界处。此后,沅陵县对无射山茶文化研究高度重视,由县政协牵头,成立了专门课题研究小组。历经为时一年的海量查阅和多地走访,形成了十万多字的《寻找无射山》研究书稿。在前期审阅大量书稿的基础上,研讨会专家组认真观看了《寻找无射山》的专题片。研讨会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湖南农大教授、中国茶叶学会顾问施兆鹏,湖北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茶叶博物馆技术顾问欧阳勋以及湖南师大教授、中国茶文化专家蔡镇楚等权威专家进行了先后论证,一致认为寻找无射山,对于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华茶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专家组认为:《寻找无射山》课题组以丰富翔实的历史、地理、民族、物产、气候、方言等第一手材料,做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形成了可信的结论,确定沅陵县二酉乡田坳村的枯蔎山就是陆羽《茶经》中的无射山。
16.辰龙关。辰龙关素有“北有山海关,南有辰龙关”之称。也称“天下辰龙关,人生凯旋门”。辰龙关位于官庄镇境内,是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国家3A级景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方茶马古道,中国大西南文化地标,中国西南地区送“春牛”民俗发源地。《沅陵县志》载:“关外万峰插天,峭壁数里,谷经盘曲,仅容一骑……”历史上是我国中东部通往大西南的必经之路,称为“湘西锁钥”“滇黔咽喉”。公元1265年,元世祖开通京都至昆明驿道,这里设界亭驿。公元1673年清政府削藩,激反驻守云南“平西王”吴三桂,清兵进剿受阻辰龙关,后由当地村民引路破关,康熙皇帝钦封“天下辰龙第一关”。辰龙关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地理、民族、政治、文化融合线。走出辰龙关,进入洞庭湖区、长江平原,一马平川;走进辰龙关,进入武陵山区、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步步高升。走出辰龙关,进入汉族地区;走进辰龙关,进入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融合地区。走出辰龙关,古为朝廷统治的中央集权制;走进辰龙关,古为土司王国推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历代文人留下了瑰丽诗篇,这里抒发了林则徐“重重入翠微、云绕马蹄飞”,沈从文“群峰竞秀,积翠凝蓝”,林徽因“沿途景物又秀丽,又雄壮”等无数文人志士的感叹。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辰龙关,是爱国主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立了辰龙关旅游度假区研学游基地、潇湘健康步道、房车基地、茶仙谷至笔架山游步道、界亭驿“双洁牌坊”、文心民宿等文化项目,投资8000万元倾力升级改造辰龙谷傩文化影视基地;举办了“花朝节”“茶旅+体育”骑行大赛、“茶文化+研学游”等文化节庆活动,丰富了千年文化底蕴。
17.王家田红军苗寨。王家田红军苗寨位于沅陵县官庄镇辰州坪村,有极具湘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木质干栏式房屋二十多栋。苗寨房屋飞檐翘角,两面或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整个苗寨利用坡地,依坡筑屋,创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