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鸣着汽笛,缓缓驶出中国最大陆路口岸满洲里的雄伟国门,踏上前往欧洲的旅程。
这座北接俄罗斯、西邻蒙古国、东依兴安岭、南濒呼伦湖的百年陆路口岸城市,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几次按下“暂停键”,然而由此进出境中欧班列始终保持安全、平稳常态化运行,班列数量逆势上扬,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稳定国际供应链和助力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2022年,满洲里迎来沿边开放30周年。作为贯通欧亚大陆的枢纽、服务区域合作的节点、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满洲里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疫情的阴霾也无法遮蔽这里开放发展的气息和温馨浪漫的风情。
一列中欧班列经过满洲里国门。果乃轮摄
班列运行逆势上扬
在满洲里铁路车站集装箱场,高大的龙门吊车忙碌地装运着中欧班列集装箱,吊车司机坐在近30米高的驾驶舱内,娴熟地控制操纵杆。
满洲里市口岸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喜国说,2021年11月下旬,当地发生本土疫情后,市委市政府及铁路、边检、海关等部门不断优化口岸疫情防控举措,全力保障中欧班列畅通运行。
在铁路车站集装箱场,铁路部门通过实施工人集中管理、加密核酸检测、加大机械化作业、提高装卸效率等措施,确保中欧班列高效运行。
针对承担铁路口岸“一站式”报关平台的铁路联检大楼,当地通过楼内人员分组管理、单间住宿、专用通道、流动隔离、无接触办公、每日核酸检测和环境消毒等措施,切实阻断疫情传播途径,同时安排部分处于隔离状态的工作人员、货代企业线上办理业务,确保中欧班列畅通运行。
“我们还加强联检大楼和集装箱场后勤保障,实行信息化办公,货运数据、票据通过信息化系统传输,返空车原始票据通过隔离台无接触交接、消杀。”李喜国说。
担当中欧班列出境任务的火车司机,也冲在保障班列正常运行的第一线。今年54岁的张晓军就是其中一员,他负责将中欧班列从满洲里国门牵引到俄罗斯的后贝加尔站。等到中欧班列在俄方换装后,他再把空车拉回满洲里。
张晓军说,为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出国班组的火车司机实施闭环式的集中管理措施。每班司机要连续出乘1个月,退乘后进行21天的集中隔离和独自居家隔离。“从去年到现在,除去工作和隔离,在家不到100天。”他说。
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采取专人专岗、24小时值岗、随到随检等措施,实行“磁条封控车门、镜头采集资料、分区录入查验”无接触查验模式,有效切断疫情传播途径,该站还配套电子监控、车底扫描等系统,大幅度提高中欧班列查验效率。
“民警克服严寒天气不良影响,身穿防护服,全天候作业,并用‘鹰眼’视频监控系统严查车窗抛物、走私夹带和司乘人员私自下车行为,确保中欧班列开行安全、畅通。”满洲里边检站铁路执勤队副队长郜耀勋说。
此外,中俄铁路部门还积极协调推动双方铁路货运信息对接互联网、物联网,实现电子化监管、信息共享,进一步降低境外疫情输入传播风险。
百年口岸日新月异
铁路,书写着满洲里的沧海桑田。二十世纪初,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乌苏里铁路的中国东方铁路(简称中东铁路,即今滨洲铁路)建成,满洲里成为这条铁路上的重要一站。
新中国成立后,满洲里为外贸运输和国家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苏联援助的156项成套设备以及其他物资从满洲里顺利进口。据满洲里火车站的历史资料显示,满洲里站1951年进口货物51.5万吨,出口货物20.4万吨,到1952年进出口货物量双双突破114万吨。1955年进出口货运总量达470万吨,创当时的历史最高水平。
改革开放让满洲里迎来更快发展。1985年,满洲里市获批成为甲级开放城市,1992年成为国家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之一,与深圳并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两大口岸。
后来,随着对俄贸易的迅猛发展和口岸运输能力的不断提升,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迅猛增长,货物大多为原油、煤炭、金属矿石、木材、化肥等重要物资,有力支持了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00年,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到542.4万吨,首次突破500万吨,2003年实现1003.3万吨……
如今依旧汽笛轰鸣、车轮滚滚。一列列从中国多地驶来的“钢铁驼队”——中欧班列在满洲里口岸“歇脚”后,踏上远赴欧洲的上万公里旅程。
2013年9月,满洲里站开行第一列苏州至华沙的“苏满欧”中欧班列,拉近了中国与世界主要消费市场的距离,为众多企业开辟一条高效、便捷对接欧洲市场的物流新通道。此后,经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数量逐年递增。
由于满洲里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及中国东北铁路网,货物运输向西可达欧洲,向东通过港口可抵达日本、韩国,交通十分便捷,如今已成为中欧班列东通道的重要节点。
目前,经满洲里口岸进出境的中欧班列运行线超过50条。进出口货物品类也日益丰富,包含日用百货、电气产品、工业机械、金属、化工和农副产品等多个品种。国内主要集货地涵盖天津、长沙、广州、苏州等城市,出境班列可到达荷兰、德国、波兰、捷克、比利时、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出口地包括汉堡、华沙、马拉舍维奇、明斯克、莫斯科、叶卡捷琳堡等城市。
除铁路口岸外,满洲里公路口岸也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以来经满洲里公路口岸出口的整车超过6000辆,较去年大幅增长。”海关物流监控科工作人员严亚飞说,这些中国制造的整车沿着亚欧大陆通道一路向北,抵达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现代边城气息浪漫
拥有15万常住人口的满洲里,虽地处草原腹地,但其浓郁的现代城市气息与周边草原风貌形成强烈对比。
大街小巷,俄式建筑林立,尖顶的楼房顶部大多为红色或蓝色,商店招牌印有中、俄、蒙三种文字。在城市西北部,一处充满童话气息的套娃广场引人注目。套娃在俄罗斯是一种民间木制玩具,而在满洲里却变成一种建筑形式。
坐落在套娃广场上的一家酒店,拥有套娃造型的外观形象、欧式风格的建筑底座、中心通透的内部结构,外观萌态十足,内饰精美别致。套娃广场上还有200个描绘世界名人和代表不同国家形象的小套娃,以及30个表达友谊、关爱和祝愿的俄罗斯复活节彩蛋。
套娃广场西邻蔚蓝色外墙的艺术博物馆,馆内不同年代的油画、雕塑、水晶制品琳琅满目。城市东部的小山丘上,则坐落着名为婚礼宫的哥特式建筑。站在这里眺望,城市一览无余,特别是夜幕降临后,整个城市灯火璀璨,格外迷人。
满洲里市区向西8公里处,就是中俄两国铁路连接点。这里伫立着青灰色花岗石的“门”字形建筑,是满洲里第五代国门。
因满洲里先有铁路后有城,火车头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火车头广场位于国门旁,广场上停放着一辆古老的蒸汽机车车头。
满洲里市居民董艳告诉记者,随着中俄民间交流的深入,一些本地人从俄罗斯饮食文化中吸收营养,在大街小巷开设了很多俄式西餐厅,啤酒、红肠、俄式面包等也常见于本地人的餐桌。
疫情发生前,满洲里定期举办中俄蒙国际旅游节、冰雪节暨美丽使者大赛、国际文化艺术节等节庆会展活动,为中俄蒙三国互贸通商、文化交流搭建平台,让海内外客商和游客流连忘返。
满洲里市还不断完善区域协调联络机制,中俄满洲里—后贝加尔边疆区定期协调会议机制被誉为中俄边境地区合作典范。
满洲里市旅游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黄伟介绍,虽然疫情下无法开展跨境旅游,但满洲里市通过相关协调会议机制,为完善疫情后边境、跨境精品旅游线路做准备,比如打造满洲里—赤塔—乌兰乌德—贝加尔湖自驾游等线路,完善满洲里至后贝加尔斯克、红石、博尔贾1日至3日游线路,增加文化体验内容,包括后贝加尔斯克博物馆、红石民俗体验、博尔贾地方志博物馆等。
向北开放纵深发展
一些长期生活在满洲里市的俄罗斯人,也折射着这座边境城市的开放包容与独特魅力。今年33岁的俄罗斯人爱德华2018年来到满洲里,在一家餐厅负责制作别具特色的俄罗斯美食,他做的列巴、烤牛肉、奶酪包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爱德华在中国度过的每一天都快乐而充实。工作之余,他特别喜欢骑行,在边城满洲里的大街小巷,时常能够看到他骑车快速驶过的身影。在中国生活的日子里,爱德华不仅掌握了简单的汉语,还喜欢上了中国文化。与朋友们一起品茶、吃中餐,是他最放松的时候。每当和远方的家人通话时,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在中国挺好的!”
疫情发生前,很多俄罗斯客商每天往返于中俄之间做生意。每天上午,他们提着大包小包来到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销售俄罗斯特产,下午再返回。这些被称作“背包客”的俄罗斯人以边民身份参与互市贸易。
疫情发生后,口岸旅客通道暂时关闭。虽见不到“背包客”的身影,但满洲里中俄互贸免税区在遵守有关规定前提下,采取分时、分段、限流等方式,面向国内经营者和消费者有序开放。
在互贸免税区经营进口手工艺品精品店的维多利亚也是长居中国的俄罗斯人。她虽经历了开店以来少有的惨淡,但依然相信在强有力的防控措施下,满洲里将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生意也会有所起色。
2011年,维多利亚来到满洲里市定居,2016年在免税交易区开设店铺,与丈夫尹训冲主要销售产自俄罗斯的手表、皮具以及瓷娃娃等特色商品。
“以前每年5月到10月特别忙,很多游客来这里购物消费,最忙的时候连吃午饭都顾不上。”维多利亚说,她凭借会说中文的优势和店铺中的特色商品,吸引了不少购物者。她还积极参加中国各地展销会,将俄罗斯特色产品推介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