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满洲里口岸中欧班列开行十周年。十年间,满洲里口岸已成为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中欧贸易以及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通道,承担着全国近1/3的进出境中欧班列运量。
满洲里口岸第五代国门,于2008年建成,长105米、高43米、宽46米
“五代国门”见证百年口岸变迁
就像到了北京要去天安门广场,来到满洲里,就一定要去口岸看看国门。
进入国门景区不远,一座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乳白色建筑—被誉为“北国第一门”的满洲里第五代国门高耸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鲜红的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下方是两条宽轨和一条准轨从国门穿过,与俄罗斯铁路接轨。
因满洲里先有铁路后有城,火车头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国门旁的广场上停放着一辆古老的蒸汽机车车头,这里便是火车头广场。
满洲里一直是国际铁路运输的重要枢纽。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以来,出入满洲里的中欧班列最为繁忙,已经形成进出境线路57条,累计进出境中欧班列突破2万列。这个曾经“鸡鸣闻三国”的边陲小城,成为东亚和欧洲国家物资联运的欧亚路桥。
据了解,为保证中欧班列稳定开行、安全顺畅通关,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创新优化勤务模式,科学统筹调整警力部署,设置“7×24小时”班列查验专岗,全天候保障中欧班列查验工作,由2013年最初的日通行1列次增长至13列次,单日通行最高达18列次,查验时间由18分钟缩短至10分钟。
在第五代国门旁,有一个类似微缩公园的景点,里面矗立着依次排开的前四代微缩国门。五代国门,见证着中国不断变化的历史,也见证了边陲小城的开放与发展。
从传统贸易到跨境电商,从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到综合保税区,满洲里正全力打造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全面打开草原丝绸之路的“北大门”。
登高远眺,满洲里市的全景尽收眼底
口岸经济兴边富民
满洲里城市总面积453平方公里,居住着蒙古族、汉族、回族、朝鲜族、俄罗斯族等20多个民族。
历史上,满洲里给人们的印象是“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1988年,满洲里被国家设立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试验区,开启了向北开放的大门。这里开始发展对外贸易,从原来的人、物往来通道,逐步转变为边贸枢纽。1992年,满洲里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并批准建设中俄互市贸易区。特别是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后,满洲里已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支点。
满洲里多远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张振生是第一批到俄罗斯做生意的南方人之一。1996年,国务院出台促进边境贸易发展和对外经济合作的优惠政策。“当时,满洲里一下子来了不少南方人,开始了边地创业。”张振生也抓住这个机遇,只身一人来到满洲里,成为中俄民贸“倒包大军”中的一员。“中国人的创造力是无法想象的,从摆地摊起步,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中国商人和俄罗斯的商贸逐渐从‘倒爷’模式,变成了‘大市场’模式。”张振生回忆说。
背靠满洲里,张振生的生意风生水起。十年的中俄民贸经营让张振生结交了很多优秀的俄罗斯朋友,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2006年,张振生观察到中俄友谊步步加深的大好国际形势,果断运作企业转型,在满洲里和俄罗斯赤塔市同时成立了贸易公司,做建材销售和玻璃水泥生意。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14年之后,我在此基础上开始做出口俄罗斯的货运代理,一下子找到了创业的‘金钥匙’。”张振生兴奋地说道。
针对外贸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张振生做了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成立一家从事中俄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综合型贸易公司。“把‘物流+贸易’一体化,以此实现企业标准化,带动当地本土中小外贸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张振生介绍,公司设置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专窗,安排专人为创业者提供“一对一”全流程政策指导和服务,免费提供公共办公场所、仓储库房,免费做商业业态规划,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