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本县情
酉阳地处重庆市东南部,东与湖南省龙山县相邻,南与秀山自治县、贵州省松桃、印江自治县接壤,西与贵州省沿河自治县隔乌江相望,北与彭水自治县、黔江区、湖北省咸丰、来凤县相连,因位于酉水北岸,“以水北为阳”而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8′25″—109°19′18″。东西宽98.3公里,南北长119.7公里。酉阳建县2200多年,是800年州府所在地,历史上曾经设立直隶州、宣慰司,民国时期为四川省第八行政专员公署驻地,解放初期在此设立酉阳地区专员公署。解放后,县人民政府驻地为钟多镇,后更名为桃花源镇,现为桃花源街道,县治驻地距重庆市政府驻地300千米。
第一节 自然状况
全县幅员面积5173平方千米,下辖桃花源、钟多2个街道,龙潭、麻旺、酉酬、大溪、兴隆、黑水、丁市、龚滩、李溪、泔溪、酉水河、苍岭、小河、板溪等14 个建制镇和涂市、铜鼓、可大、五福、偏柏、木叶、毛坝、花田、后坪、天馆、宜居、万木、两罾、板桥、官清、南腰界、车田、腴地、清泉、庙溪、浪坪、双泉、楠木23个乡,278 个行政村(含8个社区),总人口86.0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7个、79.04万人,占总人口的91.86%。其中土家族69.3万人,占总人口的80.54%,苗族9.74万人,占总人口的11.32%。除此之外,尚有回族24人,壮族171人,布依族84人,满族30人,侗族138人,白族24人,黎族53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62.0人。县人民政府驻桃花源街道,县治驻地距重庆市政府驻地300千米。
县城坐落于两山之间,酉城河穿城而过,像一颗镶嵌在武陵山区的璀璨明珠,宛如一条巨龙游走在神秘的桃花源AAAAA级风景区和满目苍翠的桃花源国家级森林公园之间。
酉阳自治县属武陵山区,地势中部高、东西两侧低。全县以毛坝盖山脉为分水岭,形成两大水系;东部的酉水河、龙潭河为沅江水系;西部的小河、阿蓬江等为乌江水系。北部老灰阡梁子为全县的最高点,海拔1895米;西部董家寨为最低点,海拔263米。全县地形起伏较大,地貌分为中山区,海拔800—1895米;低山区,海拔600—800米;槽谷和平坝区,海拔263—600米。
酉阳自治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海拔高差大,地形性气候独特,全年雨量充沛,冬暖夏凉,空气清新,四季宜人,年平均气温由海拔280米的沿河地区17℃递减到中山区(后坪乡)的11.8℃。月平均气温1月最冷为3.8℃,7月最高为24.5℃。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
第二节 资源禀赋
酉阳自治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达20余种,镁矿、铅锌矿、硫铁矿、大理石、汞矿蕴藏量极为丰富,其中汞矿被誉为全国“五朵金花”之一,莹石、重晶石蕴藏量达160万吨以上,硫铁矿储量880万吨,大理石总储量4亿立方米。水泥、石灰岩矿达国家一级标准的5138万吨。
酉阳自治县森林资源丰富,宜林面积广,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446.1万亩,是重庆市林业用地面积最大的区县。有林地面积185.3万亩,森林覆盖率31%,活立木蓄积量961万立方米,是全市森林资源大县。其它地类分别为:灌木林地178.3万亩,疏林地4.8万亩,无立木林地16.5万亩,苗圃地0.01万亩,荒山荒地61.2万亩。主要木本植物有裸子植物8科17属19种,被子植物63科132属194种,竹亚科12种。
酉阳中药材资源丰富。境内有中药材资源1200余种,名贵中药材18种,其中青蒿世界第一、玄参全国第一、白术全国第二,是全国著名的杜仲、厚朴、黄柏“三木”药材生产基地。
酉阳自治县水资源丰富,是全国水利资源百强县之一。多年平均降水总量67.0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4.8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补给总量4.61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3.5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34.48万千瓦。
酉阳自治县旅游资源丰富,有乌江百里画廊市级风景名胜区、桃花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重庆金银山国家森林公园、“小桂林”酉水河、深山玉带阿蓬江、河湾生态古寨、世界上同纬度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大板营原始森林、佛道文化浓郁的龙头山、养在深闺的笋岩原生态景区等雄奇秀丽的自然风景,又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龙潭古镇、重庆市第一历史文化名镇——龚滩古镇和多姿多彩的土家、苗族风情,独特的民族节庆习俗,是“中国著名土家摆手舞之乡”、“中国著名民歌之乡”、“中国土家文化发祥地”、“中国原生态旅游胜地”。
第三节 区位条件
酉阳自治县区位条件优越,渝怀铁路纵贯酉阳直达东南沿海,成为西南出海大通道,渝湘高速公路2009年底建成通车, 3小时可达重庆、4小时可达长沙,成为两个都市圈的“郊区”。境内路网密集,国道319线纵贯全境,四条出境干道与湖南龙山、湖北来凤、贵州沿河、重庆彭水相通,40分钟可达黔江武陵山机场,2小时可达贵州铜仁凤凰机场,与外界的连接便捷畅通。乌江航道直通长江黄金水道,随着乌江彭水水电站下闸蓄水,航运能力得到成倍提高。
第二章 历史沿革
一、古代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今酉阳域地属楚黔中郡。
秦袭故名黔中郡,酉境隶之。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于黔中郡(治今湖南省永顺县王村)置酉阳县。其辖地包括今湖南省的永顺、古丈、龙山,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贵州省的沿河、思南、德江、印江、务川等县地。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撤黔中郡置武陵郡。是时,今县境从北至南,大致以天龙山——龙潭河为界,东部属武陵境酉阳县地,西部属巴郡涪陵县地。
东汉献帝十九年(214)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分荆州,时县境属蜀武陵郡。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析酉阳西北部(今湖南龙山,黔江部分)置酉阳县。次年,东吴派大将潘旋攻占武陵,荆州全为东吴所有。今县境东部属吴武陵郡酉阳县地,西部属涪陵郡丹兴县地。
西晋统一全国,今县境界东属荆州武陵郡黚阳县地,西部属梁州涪陵郡汉葭县地。
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改黚阳县为大乡县,陈袭之。今县境东南部属大乡县、西北部属巴郡奉州地。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酉阳故县。开皇十三年(593年),于今郁山镇置彭水县;开皇十九年(599年),于巴郡城子头(今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万木乡)置务川县。今县境西北部属黔安郡务川、彭水二县地,东部属大乡县地。
唐贞观元年(627年),今酉阳属黔中道黔州洪杜和思州务川二县所辖之地。
五代时,今县境以习界山、阿蓬江为界,西北部属洪杜县,西南部则为思州务川县地。是时因中原无主,酉境多为地方豪强冉氏割据,后世居其地,亦即史书所谓“没于蛮僚”。
宋建炎三年(1129年)年,县境苗民金魁起兵反宋,盘踞马鞍城(今县境龚滩),宋王朝命思州田佑恭和酉阳寨主冉守忠助剿金魁。因助剿“有功”,兼酉阳又“背负牂牁诸郡,旁通荆湖上下溪”,遂于宋绍兴元年(1131年)年析思州部分地,合酉阳寨置酉阳羁縻州,治所在县境南部官坝(今蚂蟥乡)。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酉阳州划归川南道宣慰司怀德府管辖。延佑元年(1314年),改酉阳州为酉阳军民宣慰司。元末改酉阳军民宣慰司为酉阳沿边溪洞军民宣慰司。
酉阳在宋代以前,县境内区划不详。元末,明玉珍据重庆,改酉阳军民宣慰司为酉阳沿边溪洞军民宣慰司,是时,境内划分“九溪十八洞”。范围包括今酉阳、秀山、湖南保靖和贵州抬排等地。
明洪武五年(1372年)四月,复置酉阳州,兼置酉阳宣慰司都元帅府。明洪武八年(1375年),废州和川东道宣慰司怀德府,复置酉阳宣慰司,隶四川布政使司,兼领平茶、石耶、邑梅、麻兔四洞长官司。
明代,酉阳司实行司辖洞、洞辖里制。境内被划分4洞14里。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酉阳宣慰司隶下川东道。康熙八年(1669)年,裁下川东道为川东兵备道,酉阳宣慰司又改隶之。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年,改土归流,废酉阳宣慰司为酉阳县,隶黔彭厅。清乾隆元年(1736年),升酉阳县为酉阳直隶州,实行以州代县。时酉阳州辖酉阳、秀山、黔江、彭水4县。同年,废黔彭厅,酉阳州改隶四川省。
清顺治三年(1648年)实行县辖里制,时县境划为14里,即:忠孝、大江、小江、苗江、日旗、月旗、感坪、溶坪、功召、治西、上际、晚森、南洞、九江。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废酉阳宣慰司为酉阳县。次年,割酉阳县的邑梅、石耶、平茶、地坝四洞长官司和县境内的晚森、南洞、九江、苗江等6里及张登胜570户,新置秀山县。升酉阳县为直隶州,并在境内龚滩、龙潭、火石垭设分州,境内仅存7里半。后来又下置3讯(龙潭、大溪、龚滩),另置16塘(西北10塘、酉东5塘、酉西1塘)。咸丰年间,实行军政合一,设东西南北4路,路下设团,县境内共划为4路182团。光绪元年(1875年)又将县境内划为4路18乡。即中路一乡、东路五乡、南路三乡、西路四乡、北路五乡。甘坪、麻旺划属龙潭州同。光绪三十四年(1909)清政府宣布筹办自治城镇,于宣统二年,按户口多少,设一城(州城区),增置龚滩为镇,农村划乡因辛亥革命爆发而搁置。
二、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酉阳州改为酉阳县,隶川东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酉阳为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辖酉阳、秀山、黔江、彭水、酆都、涪陵、石柱、南川、长寿、武隆10县。
民国二年(1913年)酉阳州改为酉阳县后,县境内划为12个区,在龚滩、龙潭、火石垭(今黔江)设“县佐”。民国七年(1918年)四川“防区制”形成,酉阳属四川军阀刘湘势力范围。民国十一年(1922年),境内按东西南北中划为5区,区下设乡、里、闾。全境共分为5个区、54个乡、6个镇。民国十九年(1930年),境内设龚滩、龙潭、火石垭三“县佐”。境内划定9个区、60个乡镇。当年,省善后督办兼二十一军军长刘湘,又将酉、秀、黔、彭四县划为特区,委派特派员驻酉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废团练制为联保制,境内划为4个区、48个联保、585保、5991甲。其详情如下:
一区:区署驻县城下街。辖钟灵、多福、小坝、铜鼓、涂市、板溪、腴地、双桥、黑水、旧堰、宜居、丁市12个联保办事处。
二区:区署驻龙潭。辖龙潭、渤海、宣旺、吉安、麻旺、泔坪、酉酬、偏柏、可大、五福、后溪、亮垭、苦竹、井岗、玉屏15个联保办事处。
三区:区署驻濯水场。辖濯水、鹅湖、鹅池、大湖、两河、火石、沙子、兴隆8个联保办事处。
四区:区署驻小河场。辖小河、下罾、清溪、天馆、先坝、南龙、壤坪、铺子、沿岩、龚滩、上罾、后坪、大河13个联保办事处。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境内又调整为4个区、45个联保、581个保、6104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推行新县制,废联保制为乡镇保甲制,县境内撤第一区置第一、第二指导区。第一指导区驻县城,第二指导区驻小河场,原二、三、四区不变,第四区署治于民国三十年(1942)十二月迁往龚滩镇。原45个联保划为39个乡镇,原581个保缩为396个保,原6104甲缩为4690 个甲。其中板溪、双桥联保并为溪桥乡,火石、沙子联保并为砂石乡,旧堰、黑水联保并为堰水乡,小河、铺子联保并为河铺乡,拆原大河联保置河东、河西两个乡。民国三十年(1941年)又调整为2个指导区、4个番号区、39个乡镇、574保、6553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县境内调整为6个区、50个乡镇、574个保、6336甲。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二月,县奉省令重新登记户籍,整顿保甲。撤第二、三区,设第三、第六指导区,第四、第五区不变。境内设置为6个指导区、41个乡(镇),直至1949年年11月11日止。6个指导区所辖乡镇如下:
第一指导区:辖钟多镇、铜鼓、小坝、涂市、石垭等5乡(镇)。署设县城。
第二指导区:辖河铺、板桥、先坝、壤坪、南龙5乡。署设小河场。
第三指导区:辖两河、堰水、河东、河西、兴隆、濯水、鹅湖、鹅池、砂石等9乡。署设两河场。
第四指导区:辖龚滩镇、后坪、清溪、两罾、天馆、丁市、宜居等7乡(镇)。
第五指导区:辖酉酬、后溪、可大、五福、偏柏、泔坪、腴地等7乡。署设酉酬场。
第六指导区:辖龙潭镇、渤海、苦竹、井岗、玉屏、麻旺、米旺、亮垭等8乡(镇)。署设龙潭镇。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2月,成立酉阳地区专员公署,辖酉阳、秀山、黔江3县。1952年专署撤销,酉阳县改隶涪陵专区。1983年11月11日,成立酉阳土家苗族自治县,其隶属未变。 1988年5月,改隶黔江地区。1996年,重庆市受四川省委托代管万县市、涪陵地区和黔江地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隶属于重庆市黔江地区。1997年3月,重庆直辖,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正式隶属于重庆直辖市黔江地区。1998年2月,隶属于重庆市黔江开发区。2000年7月,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直隶于重庆直辖市。
1949年11月酉阳解放初期,在原有乡镇基础上,县境内划为6个区、44个乡镇,乡镇之下的保甲,未作变动。各区所辖乡镇情形如下:
第一区:区人民政府驻钟多镇。辖钟多镇、钟南、钟岭、小坝、铜鼓、铜西、涂市、石垭等1镇7乡。
第二区:区人民政府驻龙潭镇。辖龙潭镇、玉屏、井岗、苦竹、渤海、麻旺、米旺、亮垭等1镇7乡。
第三区:区人民政府驻两河场。辖两河、堰水、河东、河西、濯水、砂石、鹅池、鹅湖等8乡。
第四区:区人民政府驻龚滩镇。辖龚滩镇、后坪、宜居、清溪、两罾、丁市、天馆等1镇6乡。
第五区:区人民政府驻酉酬场。辖酉酬镇、兴隆、泔溪、后溪、五福、可大、偏柏、腴地等1镇7乡。
第六区:区人民政府驻小河场。辖河铺、先坝、南龙、壤坪、板桥等5乡。
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为便于开展征粮剿匪等工作,从第三区划出河东、河西、堰水3乡,第五区划出腴地,新设第七区,区人民政府驻黑水坝。从第二区划出麻旺、米旺二乡与五区划出的泔溪、酉酬、后溪3乡,新设第八区,区人民政府驻麻旺场。同年10月,酉酬、后溪划回第五区。
时全县为50个乡,其中玉屏乡因距县城与龙潭区远,划入溶溪区,全县实有8个区,49个乡镇。
第一区:钟多镇、钟南、钟岭、小坝、龙池、红井、铜鼓、铜西、涂市、石垭、威勇11个乡镇。
第二区:龙潭镇、渤海、苦竹、井岗、亮垭、官赏、青华、龙东7乡1镇,区治龙潭镇。
第三区:两河、濯水、砂石、鹅池、鹅湖5个乡,区治两河口场。
第四区:龚滩镇、两罾、后坪、宜居、天馆、丁市、清溪6乡1镇,区治龚滩镇。
第五区:兴隆、五福、可大、偏柏4个乡,区治泔溪。
第六区:河铺、板桥、南龙、壤坪、先坝5个乡,区治小河场。
第七区:河东、河西、堰水、腴地4个乡,区治黑水坝场。
第八区:麻旺、米旺、泔溪、酉酬、后溪5个乡,区治麻旺场(10月酉酬、后溪划回五区)。
1950年12月,县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基层政权的建设工作,对区乡进行了调整,从第三区划出砂石、鹅池两个乡,增设第九区,区人民政府驻石家河。从第四区划出丁市、天馆、后坪、宜居4乡,新置中坝、魏市、后兴、董河4乡,增设第十区,区人民政府驻丁家湾。从第七区划出河东、河西乡,增设第十一区,区人民政府驻谢家坝。从第六区划出南龙、壤坪两乡,改划李溪、天台、蚂蝗、南界、龙溪5乡,增设第十二区,区人民政府驻李子溪场。从第五区划出五福、兴隆乡与鹅湖乡析置为兴隆、清明、土坪、细沙5乡,新设第十三区,驻兴隆场。
时县计13个区、90个乡(镇),乡以下置582个村、6553个闾。
第一区:钟多镇、钟南、铜鼓、铜西、石垭、涂市、小坝、钟岭、龙池、红井等9乡1镇,区治钟多镇。
第二区:龙潭镇、龙东、官赏、亮垭、渤海、苦竹、青华、井岗7乡1镇,区治龙潭镇。
第三区:两河、濯水、鹅湖3乡,区治两河口。
第四区:龚滩镇、沿岩、金鱼、两罾、清溪、大坨5乡1镇,区治龚滩镇。
第五区:酉酬、后溪、五福、偏柏、可大、兴隆、腴地7个乡,区治酉酬场。
第六区:小河、小岗、铺子、板桥、双桥、官清6个乡,区治小河场。
第七区:黑水、花园、毛坝3个乡,区治黑水坝场。
第八区:麻旺、米旺、平坦、泉孔4个乡,区治麻旺场。
第九区:砂石、鹅池2乡,区治砂子场。
第十区:丁市、中坝、天馆、魏市、后坪、后兴、董河、宜居8乡,区治丁家湾。
第十一区:河东、河西2乡,区治谢家坝。
第十二区:李溪、天台、蚂蝗、南界、龙溪5乡,区治李子溪场。
第十三区:兴隆、木叶、清明、土坪、细沙5乡,区治兴隆场。
1952年5月~6月,县人民政府为适应土地改革需要,对区、乡人民政权作了大幅度调整,将原13个序数区扩成了22个序数区。仍置乡、村、闾。
1952年9月,酉阳专署根据川东行署决定将“第三、第九、第十七”3个区、15个乡、81个村、756闾、39007人划归黔江县管理。至此,县面积从原13517平方公里减为5173.2平方公里。15个乡分别是:两河、黎湾、早化、龙田、鹅池、砂石、学堂、联合、太极、濯水、濯西、冯家、马喇、官庄、水市乡。之后,县人民政府对区的序数和辖乡进行调整,将原第十五区改为第三区、原第八区改为第四区、原第十九区改为第六区、原第十三区改为第七区、原第二十二区改为第八区、原第七区改为第九区、原第十一区改为第十区、原第四区改为第十一区、原第十六区改为第十二区、原第十二区改为第十三区、原第十区改为第十四区、原第十四区改为第十五区、原第六区改为第十六区、原第十二区改为第十七区、原第二十一区改为第十八区,划井岗、苦竹新置第十九区,驻井江口,撤销第十八区。
1952年10月至1953年7月,根据《川东区划乡建政方案初步意见》,县人民政府规定,除原19个区区名和钟多、龙潭、龚滩三镇不变外,其余乡按人口密度及交通条件、地形走向,将大乡划小,原为77乡,经调整后,增为174乡镇,计527村,改闾为“村民小组”。
1954年6月,县人民政府决定撤销第十九区,将井岗、苦竹、江口、青华、溶溪5乡划归第二区管辖,全县为18个序数区。
1955年1月,县人民政府决定撤销第三区,按序数为16个区,并将174个乡镇缩编为169个。
1955年12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9条及《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5条规定,经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县人委”),将16个序数区改为11个地名区,区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时乡73个、镇3个、村714个。至1958年9月底止,区、乡设置称谓无大的变化。
1958年10月1日,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化,称“××人民公社”,乡政权和人民公社合为一体,乡遂为公社所代替。人民公社下设管理区,管理区下设生产队,除龙潭区8乡合称龙潭人民公社外,基本上为一乡一社,原辖地各区未变,年底共11个区,68个公社,596个管理区。
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区、社概况表
区名
公社名称
公社
小计
管理
区数
备注
钟多
钟多、钟岭、钟南、小坝、红井、铜鼓、、板溪、洞底乡
8
71
一乡一社,其中板溪山羊两乡一社
龙潭
龙潭(包括原龙潭、青华、木桶、苦竹、龙东、井岗、渤海、白竹乡)
1
57
八乡一社
麻旺
麻旺、泔溪、泉孔、米旺、亮垭、银岭、桃鱼
7
60
一乡一社
酉酬
酉酬、大溪、五福、老寨、可大、后溪、水田、偏柏、沙田、柏溪
10
86
一乡一社
兴隆
兴隆、小咸、土坪、木叶、细沙、车田
6
44
一乡一社
黑水
黑水、毛坝、腴地、花园、马鹿、大涵
6
38
一乡一社
苍岭
苍岭、岭口、庙溪、浪坪、箐口
5
44
一乡一社
丁市
丁市、天馆、后坪、后兴、关木、铺子、董河、宜居、中坝
9
68
一乡一社
小河
小河、小岗、铜西、双桥、官清、楠木、板桥
7
56
一乡一社
李溪
李溪、蚂蝗、天台、南界
4
31
一乡一社
龚滩
龚滩、两罾、罾潭、清溪、沿岩
5
41
一乡一社
合计
68
596
1960年,龙潭区改按一乡一社,时县有75个公社、591个管理区、2701个生产队。1962年春贯彻中央关于人民公社体制下放,实行“四固定”,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管理区改称“大队”,“大队”以下改称“生产队”(此称谓至1983年底)。
1962年下半年,将酉酬区划分为酉酬、大溪两个区,并新置15个公社。即钟多区新置涂市、山羊、官路;龙潭区新置官赏;麻旺区新置吉安;酉酬区新置长远、大江、新溪;大溪区新置沙滩;兴隆区新置泡木;黑水区新置花田;苍岭区新置南溪;丁市区新置魏市;小河区新置峡口;李溪区新置龙溪。年底12区共置90个公社、787个大队、5646个生产队。
1964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县人委决定对部分公社、大队、生产队进行调整,钟多区撤涂市并入钟岭公社,撤官路并入板溪公社,撤洞底并入钟南公社;龙潭区撤官赏并入龙东公社;麻旺区撤吉安并入麻旺公社;酉酬区撤大江并入酉酬公社,撤长远并入后溪公社;黑水区撤花田并入花园公社;苍岭区撤南溪并入浪坪公社;丁市区撤魏市并入天馆公社;小河区撤峡口并入小河公社;李溪区撤龙溪并入南界公社。时全县为12区、78个公社、721个大队、4250个生产队。以后区、社10年无变化,大队、生产队有小的调整,1973年县内共设区12个区、78个公社、726个大队、3265个生产队。
1975年经涪陵专署批准,钟多镇升为区级镇,直接隶县。1980年7月,县革委决定对部分区、乡、公社名称作更改。11月将小河区更名为双河区,12月将大溪公社更名为酉水公社,水田更名为田坝公社、天台更名为天山公社、后坪更名为后坪坝公社、清溪更名为清泉公社,箐口更名为双泉公社。
1980年12月,“酉阳县革命委员会”改为“酉阳县人民政府”。1981年11月县人民政府始着手地名普查,原13区(镇)保留原名的12个,更名1个;78个公社保留原名71个,更名7个;731个大队、居委会,保留原名520个,更名197个。
198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于11月11日成立,驻地仍在钟多镇。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原酉阳县的行政区域为行政区域。随着中发[1983]35号文件下达,实行公社体制改革,行政区划名称变更。1983年冬至1984年春,结合县、乡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县人民政府将全县78个公社75个更名为乡,钟多公社并入钟多镇,龙潭公社、龚滩公社改为镇。全县726个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更名为村民小组,街道仍为居民委员会。全县新置南龙、涂市、花田3个乡。从何家岩村划出部分境地置花田堡村。区的辖属变更:黑水区的腴地乡、兴隆区的车田乡划归麻旺区管辖,麻旺区的银岭乡划归钟多区管辖。至1985年,全县有12个地名区、一个区级镇、78个乡、两个乡级镇、724个村、17个居民委员会。
1985年酉阳行政区划一览表 单位:个
区镇名
乡镇名
辖 村(居民会)
村(居)民组数
钟多镇
新民街、翠屏街、桂芳街、复兴街、官仓街、桃花源街、碧津桥街、泉孔、苍堡、白鹿、凉风、大枝、大田坡、中坨(大田)
102
钟多区
(驻钟多镇)
涂市乡
涂家、麻田、大草坪、凉桥、河沙坝、箐口、火山、三口潭(杨柳)、鹿角、蛮寨
78
钟岭乡
双河场、太平、地灵、大杉、双桥、蒿枝
45
钟南乡
青塘、悦来、班竹、清泉、麻地坝、水平、梁家堡(中坨)、何家坝(田坝)焦家湾(香树)、青山、白木
88
板溪乡
三角、红杏、没水、中溪、杨楠、扎营、花石、王家盖、补家、官路、大槽(坝)、摇玲、清吉、安家
104
银岭乡
银岭、上游、清水潭、司家、白沙、大林、白云、水堤
57
山羊乡
山羊、秋谷、红阳、九打
30
铜鼓乡
铜鼓、幸福、海洋、两沿、景阳、水坝、清和、光塘、木枋
95
红井乡
红沙、麻柳、花滩(兴隆)、新场、付司、李阳、白菊、茅垭、老龙、下纸厂
77
小坝乡
石柱、建平、花园、喻家寨(复兴)、复建、桂花、龙池、新桥、东流、大坪、桃李、天山堡、青沙
115
黑水区
(驻黑水坝)
黑水乡
黑水、平地坝(新寨)、二龙、苏家、大兴(大沟)、水旁岩(小井)、大泉、薛家、双溪(小溪)
100
毛坝乡
毛坝、天仓、苦草、马力、茨竹、双龙、茶园、龙胜、新建、龙家
90
马鹿乡
马鹿、楠木、欧家(竹园)、杨井溪(溪龙)、高坎子(桐木)、鹿井、
40
花园乡
大坝田(向家)、荆竹园、张家、茶香(青钢)、吴家坪、中心
45
花田乡
过路潭(和平)、花田堡、生基、何家岩(共和)、风泉溪(联合)
47
大涵乡
大涵、宝剑碑(大溪)、旧堰、莲花、南海、绿潭、大湖、黄杨
68
兴隆区
(驻兴隆坪)
兴隆乡
狮象、新民、民主、三沟(大坝)、营盘、小溪、鸦闹、积谷、八穴、钟堡(沙坝)
85
土坪乡
土坪、棕树、竹坪、富石、松木、红石、罗家
55
泡木乡
泡木、桃坪、三塘(木坪)、大竹、八洞
32
木叶乡
木叶、干田、干沟、辽叶、高堡(卢家)、梨耳、川洞
46
细沙乡
汪家、高井、猴栗、财坝(张家)、大塘
30
小咸乡
小咸、学堂、盐井(大咸)、合作、大云
30
大溪区
(驻大溪囗)
酉水乡
大溪、香坝(香树)、长岭、梨树(梨子坝)、金线、白家、龙头、大湾、茶店、杉岭
80
五福乡
土城(张家)、向家、黄角(小溪)、五福(新华)、梭罗(生基)、八斗、白果、鞍山(马鞍)、龙沙、高桥
65
老寨乡
团坝、赵家、大河、笔山、二坪、南坪(新寨)、西坡(龙洞)
50
沙滩乡
沙滩、狮岩(新寨)、中坝、山伏(山佛)、石堤
34
可大乡
可大(大湖)、蔡家、天堂、程香、昔比、丰收、吴家、椒园(交园)、老店、七分
66
柏溪乡
柏溪、龙潭、红家(谢家)、梅子(长溪)、氽鸭、两河
51
1985年酉阳行政区划一览表 单位:个
区镇名
乡镇名
辖 村(居民会)
村(居)民组数
酉酬区
(驻酉酬溪囗)
酉酬乡
酉酬、岩山、巴坷(生基)、金钩、长元坝、王家坝、任家、板栗、庙坪、江西
88
偏柏乡
偏柏、苗坝、枣木、瓦房、鱼水(鱼塘)、竹园、卡竹、石桩、阳洞(何家)
77
新溪乡
新溪、杨柳、客寨、下寨、高洞
37
沙田乡
沙子、田湾、八百、鼓坪、坪里、麦子、白龙、老柏
72
后溪乡
后溪(同心)、小江、白角(白果)、岩院坝(大水)、田堡(干田)、石板坨(石板)、大江、大庄、新地、多碧、长远、长潭、龙洞坝、寨堡、皂角树、渡江
142
田坝乡
田坝、岩孔溪、烂泥、李家、二岩(大面)、槽田、芭蕉、鹿池(佛山)、陆家店(陆家)
86
麻旺区
(驻麻旺场)
麻旺乡
麻旺、清溪、平坦、彭桥、窝坨、桂香(南海)、下溪(解放)范家、郭家、袁家、吉安、堰田、高炉、兴复、石家、长坡、香树
147
泉孔乡
夹州、大板、长岗、建设(马鹿)、红光
44
泔溪乡
泔溪、官地、天京、石洞、狮栗、太吉、高堰、咸美、龙洞
83
米旺乡
米田、杨家、小沟(细沙)、洞口、沙堡、戴家、岩潭、刘家、正南
70
亮垭乡
跃进、富家(高峰)、亮垭、太阳坪(和平)、光明、新路(班竹)、桥潭、白家桥、映潭、滑石
67
桃鱼乡
杉树、胜利、鱼泉、马槽口、坡坪、桃园
42
车田乡
车田、三桥、老坝、团结、司竹、黄坝、小寨、黄泥
49
腴地乡
上腴、下腴、川岍、四方(枣木)、红岩、万物、高庄(高家庄)、石家寨(杨家)、丰家、中腴
108
龙潭区
(驻龙潭镇)
龙潭镇
瓦厂湾、永兴街、中心街、永胜街、永胜下街、操坪、顺河街、黄土、灯笼、复兴
50
渤海乡
伏龙、梅树、青㭎、石营、渤东、长坝(茶元)、团山、渤海、柏香、新坝(黄泥)、下河、上河、包家
125
龙东乡
八一、笔架、堰堤、高堤、官赏、枣木坪、新田、长沟、中寨、
面山(大面)、枫香、大帽、溪沟、新寨、洞坎、澄泉
107
白竹乡
龙坝、茶盆、盖坪、香木(香树)、董家、青龙、加强
53
木桶乡
柳树、洞家、段家
18
苦竹乡
深溪、潮水、江丰、金新、同心(同兴)、栗湾(兴隆)、龙沟(高洞)、岩口、鲤鱼、席家、双江、五育、川主、穴家(金竹)
115
井岗乡
丹泉、哨山、佛山、新坪、桐岭(两河)、葡萄、屋基、柳家、沉木(石笋)、高家
64
青华乡
花莲、阳桥、鹅塘、花秋(桃园)、水溪(响水)、笋岩(茶元)、元坝、河口、保家
50
李溪区
(驻杨家坝)
李溪乡
鹅池、大池、尚田(官田)、栋青、麝香、壤坪、矿山
79
蚂蝗乡
蟥井、官坝、四水、长沙、红竹、张家城、寨坝、田村、水洞
84
天山乡
天台、立新(张家)、砂厂、思泉、坝竹
62
南腰界
南界、南木箐、红林、大坝、小井、厚木、杨树(白杨)
53
南龙乡
土门、龙溪、闹溪、高石、唐溪(团结)、铜矿、水井、白溪口
70
1985年酉阳行政区划一览表 单位:个
区镇名
乡镇名
辖 村(居民会)
村(居)民组数
双河区
(驻小河场)
小河乡
小田、五堆、思渠(长远)、大水、洞子、赤土、两汇、光二、石灰
66
小岗乡
小岗、兴隆、白果园(茶园)、石门、四方、大华、马鞍、郑家、杨家盖、溪口(楠木)
72
铜西乡
方园、冷水、石梁、桃坡、黎家、青树、燕岩(凤凰)、哨树、沙坝、车坝
96
板桥乡
板桥、长宜、鱼塘、水车坝、城坝(杨家)、长江、井园
58
双桥乡
天井、何家、双井、柏园、石坝(太平)
46
楠木乡
红旗、红霞、毛岩(红岩)、岩溪(双河)、梨子、车家(红花)、红专、楠木庄(红光)、硫磺、红堡
58
官清乡
金家坝(大河)、大坨、石板滩、河坝、殷家、峡口、水旁、井字河(水井)、响塘
73
苍岭区
(驻谢家坝)
苍岭乡
群众、太和、新生、氽岩(白沙)、苍坝(胜利)、正槽、石泉(民主)、
平安、苍水(大塘)
69
双泉乡
城墙、龙泉、菖莆、白鸽、双泉、皂角、茶林(茶园)、大石、白马、
白石、天坪、大井、周坪、永墙(花墙)
108
岭口乡
石盆(新民)、咸井(大咸)、秋河(共和)、岭口、解放、小店(和平)、新化(新华)、大干
66
庙溪乡
庙溪(双龙)、湘河、简家堂(新农)、洪渡(太平)、岔河、荆竹、五龙、大岩门(联合)、灯塔、安宁、枣树(杨柳)、油木
114
浪坪乡
民安、骨干(田坝)、中和、中岭、评议、朱家山(大元)、官田沟(官田)、楠岭(楠木)、南溪(柏杨)、玉霞
96
丁市区
(驻丁家湾)
丁市乡
丁市、金桥(新建)、厂坝(红旗)、桥岩、汇家(跃进)、协场、岩银、金山(荆竹)木兰、上坝、下坝
66
董河乡
红鱼(红星)、董河(五星)、银房(红卫)、串坪(朝阳)、群峰(高峰)、麻园(东风)、亲历、庆丰、三元(新山)、建田(高田)、长田(新田)、石笋(向阳)
80
宜居乡
宜居、双池、旱田、乐园、田坡、楼房、楼底、九房、阳山、大木(和平)、大坡、矿铅、桐木
86
铺子乡
月亮、潭坝(建设)、沙湾(和平)、青狮、杜平(民主)、马家、茶溪、大龙、后河(新民)、黄连、羊角(胜利)
73
万木乡
万木、中山(红花)、柜木、石园、永和(太平)、小溪路(幸福)、石桥、桃子(红光)、苦竹园(竹园)、平坝(下坝)、构园、火光
75
后兴乡
后兴(兴隆)、新华、野茶、高峰(高丰)、高坪(高石)野战、茶花、和平、小湾(民主)
60
后坪乡
前峰、榄树(光明)、鹿溪、清池(天池)、王家、大园、官山、聚宝、木马、椒梓、长溪
56
天馆乡
天馆、麻池(太平)、株砂、核桃、康家、凤凰、谢家、丁木、熊家、魏市、溪水(大溪)、勾家、郎坪、白坪
99
中坝乡
中园、周家、老熊、小界、龙门、细沙、童溪
53
1985年酉阳行政区划一览表 单位:个
区镇名
乡镇名
辖 村(居民会)
村(居)民组数
龚滩区(驻龚滩)
龚滩镇
解放街(一村)、胜利街(二村)、新华街(三村)、鞍城、银滩、红花、小银、金砖、鹅儿、木楠桥(新华)
23
沿岩乡
艾坝、桃花、乌江、田家、何家宅(兴隆)、杨柳井(杨柳)、贾盖、马槽坝、兰园、瓦窑堡
66
罾潭乡
纸家、天池、山羊井、周园井、中庄(铜木)、石红、楠木湾(楠木)、木林、内口、两狮(祝元)
54
两罾乡
金鱼、玉带、方家、院子、建丰、安园、小园、阳雀、光华
63
清泉乡
清源(清溪)、秀水(苦水)、响水、池水、天水、金钗、茶溪坝(茶溪)、大岩(小井)、代头、龙桥
56
注:乡、村(居委会)后括号所注为旧名
1993年7月1日,大河口乡成立。经黔江地区行署批准,浪坪乡析出玉霞村6个组、长岭村5个组、南溪村6个组;苍岭乡划出石泉村9个组、共计4个行政村、27个村民小组,2821人,成立大河口乡,隶属苍岭区管辖。成立大河乡的目的是为修建大河口电站服务。
1994年1月,根据中共黔江地委发[1993]38号文件精神,县委决定:撤销各区区委、区公所,更名为区工作委员会,所管辖范围不变。
2001年9月,全县乡镇体制改革,将全县的81个乡镇,撤销钟多、龙潭、龚滩、麻旺、李溪、丁市、酉水、黑水、酉酬、兴隆、钟岭、涂市、钟南、山羊、板溪、铜鼓、红井、小坝、银岭、毛坝、马鹿、花园、花田、大涵、土坪、泡木、木叶、细沙、小咸、五福、老寨、沙滩、可大、柏溪、新溪、沙田、后溪、田坝、偏柏、泔溪、泉孔、米旺、亮垭、桃鱼、渤海、龙东、白竹、木桶、苦竹、井岗、青华、蚂蝗、天山、南腰界、南龙、小河、小岗、铜西、双桥、板桥、官清、董河、宜居、铺子、万木、后兴、后坪坝、天馆、中坝、沿岩、罾潭、两征、苍岭、岭口等74个乡镇。保留车田、腴地、清泉、庙溪、浪坪、双泉、楠木7个乡镇。新建14个镇18个乡。调整后为39个乡镇。调整后,乡镇平均幅员面积由63.8平方千米扩大至132.6平方千米,平均人口由不足1万人增加到1.9万余人。
2003年9月,酉阳对所辖39个乡镇的行政村和村民小组进行调整,由原727个行政村调整为270个行政村,14个居民委员会调整为8个社区委员会,5336个村民小组调整为2270村民小组,92个居民小组调整为58个居民小组。破村合并的有48个行政村,破组合并的2个村民小组。保留9个村:即涂市乡的地灵村、木叶乡的学堂村、宜居乡的长田村、矿铅村,清泉乡的响水村,麻旺镇的戴家村、沙堡村,腴地乡的丰家村,车田乡小寨村。合并后新命名71个村,涉及跨乡调整的17个村。其中破村只划出部分村民小组的共有3个村9个组,整村调出的14个村。是年底,全县为39个乡镇、270个村、8个居委会、2328个村(居)民小组。
2003年酉阳行政区划一览表 单位:个
乡镇名
辖 村(居)民委员会
村(居)民组数
钟多镇
(驻钟多)
玉柱、桃花源、城东、城北、龙池、双福、花园、东流口、天山堡、凉风、钟坨、梁家堡、城南、洞底、青山
139
龙潭镇
(驻龙潭)
包家、石营、渤海、柏香、梅树、川主、五育、堰堤、官偿、枣木、新田、花莲、鹅塘、柳树、龙泉街社区、赵庄街社区
127
麻旺镇
(驻麻旺场)
长兴、清香、平桥、正南、米旺、戴家、沙堡、桂香、吉安、白桥、光明、亮垭、加强、青龙、龙坝
133
酉酬镇
(驻溪口)
芭蕉、双禄、水田、溪口、巴坷、江西、古田、和平、沙子坝
88
大溪镇
(驻大溪口)
长岭、金线、大溪、杉岭、茶店、石堤、二坪
47
兴隆镇
(驻兴隆坪)
朝天门、土坪、狮象、营盘、积谷坝、龙潭
59
黑水镇
(驻黑水坝)
黑水、旧堰、大涵、宝剑、苏家、坪地坝、大泉、马鹿
85
龚滩镇
(驻龚滩)
罾潭、小银、红花、马鞍城、杨柳、大理、艾坝、新华社区居委会
57
苍岭镇
(驻谢家坝)
苍岭、太河、苍坝、秋河、岭口、小店、大河口、南溪。
60
丁市镇
(驻丁家湾)
丁市、厂坝、郑家、三溪口、大龙、金山、中坝、沙溪、汇家、石门
82
小河镇
(驻小河坝)
小河、茶园、小岗、桃坡
43
李溪镇
(驻杨家坝)
长沙、寨坝、天台、让坪、思泉、鹅池、大池、张家城、官坝
108
后溪镇
(驻后溪)
后溪、洞口、大地、大江、长远、长潭、老柏
63
泔溪镇
(驻泔溪场)
泔溪、太平、石洞、泉孔、大板、泡木
56
江丰乡
(驻江口场)
江丰、丹泉、柳家、桐岭、深溪、潮水
43
铜鼓乡
(驻铜鼓潭)
铜鼓、幸福、清和、官塘、兴隆、红井、李阳、铜西、清泉、车坝
94
板溪乡
(驻石垭子)
三角、红溪、扎营、摇玲、杉树湾、山羊
52
车田乡
(驻车田)
车田、小寨、清明坝、黄坝
22
腴地乡
(驻堰塘坝)
上腴、下腴、高庄、丰家
37
板桥乡
(驻板桥)
板桥、车水坝、井元、双桥
41
官清乡
(驻金家坝)
官清坝、金家坝、石坝、峡口
38
宜居乡
(驻宜居)
宜居、红鱼、董河、长田、建田、大木、矿沿、楼底、楼房、沿峰
64
万木乡
(驻黑獭堡)
万木、柜木、竹元、桃子、石桥、木坪、黄连、月亮
60
可大乡
(驻可大湖)
可大、吴家、中坝、七分、昔比、新溪、客寨、程香
58
木叶乡
(驻木叶岗)
梨耳、木叶、干田、大坂营、学堂
51
花田乡
(驻马罾潭)
张家、茶香、中心、生基、何家岩、老龙
76
清泉乡
(驻清溪场)
清溪、响水、池水、茶溪
24
五福乡
(驻财神沟)
财神沟、高桥、龙沙、赵家、大河
44
楠木乡
(驻赶家溪)
红霞、红旗、红庄、红星
25
双泉乡
(驻生基园)
永祥、双石、天马、菖莆、箐口、城墙
39
毛坝乡
(驻毛坝场)
天仓、毛坝、龙家、双龙、秀水、细沙河、新建
46
偏柏乡
(驻偏柏)
偏柏、苗坝、鱼水、石卡、柏溪、氽鸭、两河
56
浪坪乡
(驻浪水坝)
浪坪坝、官楠、评议
32
南腰界乡
(驻南腰界)
南界、红岩、大坝、土门、龙溪、闹溪、团结
52
天馆乡
(驻天馆)
康家、天馆、未市、核桃、杉坪、太白
50
两罾乡
(驻金鱼穴)
金玉、榄溪、三角塘、石门坎、内口、红阳
38
庙溪乡
(驻庙溪场)
庙溪、荆竹、湘河、油木、大岩
45
后坪乡
(驻后坪坝)
前峰、王家、椒梓、后兴、高坪
31
涂市乡
(驻箐口场)
涂市、桃鱼、胜利、涂家寨、麻田、钟岭、地灵、大杉、银岭、大林
63
2010年,撤销江丰乡、并入龙潭镇,将钟多镇更名为桃花源镇,板溪乡更名为板溪镇。2011年11月将后溪镇更名为酉水河镇。2014年11月撤销钟多镇,设立桃花源街道办事处和钟多街道办事处。桃花源街道幅员面积约96平方公里,辖原桃花源镇龙池、双福、花园、东流口、桃花源、城北6个社区和天山堡、凉风2个村。钟多街道幅员面积约123平方公里,辖原桃花源镇洞底、城东、玉柱、城南4个社区和梁家堡、青山、钟坨3个村。
至2015年末,县境内共划为37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278个行政村(社区)、2328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85万,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92%。
酉阳县城始在湖南永顺县王村,历经数度迁移,宋末始迁往忠孝坝,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更名为钟多镇。2010年更名为桃花源镇。从宋末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时止,是酉阳宣慰司、宣抚司、酉阳州治所在地,为酉、秀、黔三县数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乾隆元年(1736年),在此设酉阳直隶州,统领酉、秀、黔、彭4县170多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又成为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辖酉阳、秀山、黔江、彭水、酆都、涪陵、石柱、南川、长寿、武隆10县。1950年在此又设酉阳专区,辖酉阳、秀山、黔江3县。1952年后,逐渐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建置沿革简表:
酉阳县建置沿革简表:
历史时期
建置名称
直 隶
总 隶
春秋战国时期
黔中郡
楚国
秦朝时期
黔中郡
西汉时期
酉阳县
黔中郡
东汉时期
酉阳县
武陵郡
蜀汉时期
酉阳县、丹兴县
武陵郡、涪陵郡
西晋时期
黚阳县、汉葭县
武陵郡、涪陵郡
荆州、梁州
东晋时期
大乡县
奉州
巴郡
隋朝时期
彭水县、务川县、大乡县
黔安郡
唐朝时期
洪杜县、务川县
黔州、思州
黔中道
五代时期
洪杜县、务川县
黔州、思州
两宋时期
酉阳羁縻州
元朝时期
酉阳州、酉阳军民宣慰司(1314年后)
怀德府
川南道宣慰司
明夏政权时期
酉阳沿边溪洞军民宣慰司
明朝时期
1372年
酉阳州、酉阳宣慰司
四川都指挥使司
1375年
酉阳宣抚司
四川都指挥使司
1418年
酉阳宣抚司
重庆卫
四川都指挥使司
1621年
酉阳宣慰司
重庆卫
四川都指挥使司
清朝时期
清初
酉阳宣慰司
重庆府
四川行省
1735年后
酉阳县
黔彭直隶厅
四川行省
1736年
酉阳直隶州
四川行省
民国时期
酉阳县
川东道、第八行政督察区(1935年后)
四川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
酉阳县
酉阳地区专员公署
川东人民行政公署
1952年
酉阳县
涪陵地区专员公署
四川省
1983年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涪陵地区
四川省
1988年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黔江地区
四川省
1997年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黔江地区
重庆市
1998年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黔江开发区
重庆市
2000年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重庆市
(执笔:彭清玉)
第二章 文化酉阳
第一节 祭祀文化
1.酉阳土家摆手舞
酉阳土家摆手舞是酉阳自治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它始于唐代,流传至今。
摆手舞也是土家族最主要的标志性文化形态。民间自古就有“北跳丧,南摆手”的说法。其是以摆手为基本特征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人祭祀神灵、酬报先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
摆手舞的主要表现内容涉及人类起源、神话传说、民族迁徙、古代战争、狩猎捕鱼、刀耕火种、生产劳动、饮食起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套系列的土家摆手舞,实则是一部活生生的土家民族发展史。
跳摆手舞,少则数十人数百人,称“小摆手舞”;多则数千人至数万人,叫“大摆手舞”。其舞蹈形式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舞姿多模仿跋山涉水、农事劳动、战斗姿态、岩鹰展翅、日常生活。这些舞蹈动作,舒展大方,生活气息浓郁,表现出土家人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每逢节日喜庆,土家人都要到“摆手堂”或草坪、院坝跳摆手舞。
摆手舞又名“社巴”,整个活动以祭典舞蹈、唱歌等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内容。祭礼仪式毕,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土人作战前跳此舞以助长士气。摆手舞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跳摆手舞击大鼓、鸣大锣,气势宏浑壮阔,动人心魄。舞蹈时双手呈同边摆动,踢脚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意境生动。摆手舞不仅是民间一种娱乐和健身性质的体育活动,也是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正是“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袂缓行歌。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呓嗬。”
关于摆手舞的起源,有专家认为可能来自于宗教祭祀,也可能起源于巴国舞。总之,土家族摆手舞表现的基本内容涉及到人类起源、神话传说、民族迁徙、狩猎捕鱼、古代战事、刀耕火种、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
如今,酉阳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流传于酉阳可大乡等地的原始摆手舞属于“小摆手”的范畴,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而且下不过膝,上不过肩,身体下沉而微有颤抖。
至于“大摆手”,则是经过加工提炼的摆手舞,适合广场上市民休闲锻炼。
由于酉阳县境内气候湿润、降雨充沛,四季分明,适应了传统农业生产的土家山民均把农历的冬月、腊月和正月视为农闲季节,这就为祭祀和摆手舞活动的举行提供了必要的参与者和时间保障,因而年年举行,以致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被保留了下来,这也是摆手舞文化现象得以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流传于酉阳民间的两套表演内容完全不同的原始摆手舞均属于“小摆手“的范畴,其舞蹈语汇自然、古朴。其中一套是以表现民族迁徙为主要内容,展现了土家先民在迁徙途中的苦难历程;另一套则是原始地摹仿了生产劳作的全过程。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舞蹈动作已失传,今幸存的动作还有:单摆、双摆、抖虼蚤、叫花子烤火、螃蟹上树、磨鹰闪翅、状元踢死府台官、播种、栽秧、薅秧、割谷、打谷、挑谷等数十个。过去,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土家山民便聚集在摆手堂或土王庙前,以粑粑、豆腐、团撒、刀头为祭品,在老土司或长者的主持下举行盛大的祭祀和摆手活动,气氛十分热烈,常常通宵达旦。在跳摆手舞时,还要伴以摆手歌,歌词的内容大多涉及民族历史、祭祀祖先和生产耕作等等。
酉阳县后溪镇长潭村酉水河西岸的”爵主宫“(小摆手堂),形式独特,保存完好,伴随着堂前千年的古麻柳和汩汩作响的酉水河,见证了昔日“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盛况。长潭“爵主宫”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为清代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复四合院布局。其主体建筑有前厅、正殿、供台、厢房、前后天井和侧门等,分左右两道正门,左边为“彭氏宗祠”,供奉彭氏历代先祖;右边为“爵主宫”,供奉“彭公爵主”,正门前是用青石板铺成的能容纳数十人跳摆手舞的长方形坝子,坝子的三周是雕刻精美的石护栏。长潭“爵主宫”是今渝东南地区现存的唯一的与宗祠一体的土家“摆手堂”,是土王庙与宗祠相结合的复合体,也是研究土家族原生文化的生存与变异轨迹的重要实物资料。“爵主宫”因主要祭祀彭公爵主而得名。彭公爵主就是湘西溪州刺史彭世愁。彭世愁因于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与楚王马希范共立记事铜柱于会溪坪而着称于史,是当时湘西著名的土家族酋领,传说马希范给彭世愁封了爵位,所以,后人尊称他为彭公爵主,今酉水河流域的彭姓土家人均视他为开山老祖公。过去,一年一度的祭祀和摆手活动在此举行,因此,习惯上又把“爵主宫”称为“摆手堂”。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酉阳先民依靠集体的劳动和智慧,战胜并改造自然,在不断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土家摆手舞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它是土家先民对事物认识的直接抒发,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艺术体现,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摆手舞自产生以来就与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积极地发挥了潜移默化的文化功能,在土家文化的发展和延续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它内在的原生性、祭祀性、民族性和群众性。
酉阳土家摆手舞植根于武陵腹地、酉水之滨这片深深的沃土,赋有灵性的黄天厚土孕育了这一灿烂的民族文化。它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流露,感情深刻而真挚,艺术表现鲜活而生动,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和加工,成为极其精美的优秀叙事诗篇,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酉阳土家摆手舞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十分古朴,所反映的内容涉及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宏大而又精细。原始摆手舞中既有歌、又有舞,还有打击乐的伴奏,三者浑然一体,互为补充,自然流畅。
酉阳土家摆手舞在情感的表达上十分自然、真挚,既追求生活的真实,也表现艺术的真实,土家先民从生产生活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许许多多细小而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原始动律,它直接反映了土家人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是历代土家人对生产生活的形象概括和真实情感的升华,情绪自然朴实,感人至深。
自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以来,酉阳县委、县政府将土家摆手舞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提炼、升华和普及,推出了集观赏性与普及性于一体的广场摆手舞和相关舞蹈精品,使酉阳广场摆手舞成为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群众性广场舞蹈。
1956年,从事民族事务工作的著名教授潘光旦先生,从北京来酉阳考察时, 被蕴藏在这片神奇土地上丰富多采的土家文化深深吸引住了。他建议地方政府应该尽快组织专业队伍,尽快抢救,挖掘、搜集、整理这一批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酉阳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将收集整理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1982年初开始对蕴藏在本县境内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门类,特别是对酉阳土家摆手舞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摸底和采风工作。1984年,根据国家文化部《关于收集、整理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通知》精神,酉阳土家摆手舞被作为重点收入集成。1993年,县委、县政府邀请四川省成都市歌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导张瑜冰,四川省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琚渝安,成都市歌舞剧院曲作家陈大德三同志,以酉阳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基础创作素材,编创了土家族特色浓郁大型乐舞《摆手祭》,并推出了酉阳第一套广场摆手舞。1994年,《摆手祭》在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上摘取“特别奖”,第一次唱响了酉阳土家摆手舞这一民族文化品牌。此后,酉阳在土家摆手舞的提炼工作中,不断推出新的文艺精品。1998年,以酉阳原始摆手舞动作“岩鹰展翅”为基本素材创作了舞蹈《岩鹰颂》;1996年由鲁小伯同志根据“打绕棺”和摆手舞打击乐为基本素材而创作的土家族吹打乐《欢乐的毕兹卡》在重庆市首届民间吹打乐比赛荣获二等奖;1999年又推出《酉阳广场摆手舞》加快了摆手舞的推广和普及。2001年3月,酉阳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摆手舞之乡“。 1999年,由酉阳县编排的土家摆手舞,代表重庆市赴香港参加国际旅游节展示,受到香港同胞和海外人士的青睐,同年,还赴北京参加了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的比赛并荣获铜牌奖;重庆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台《走进生活》、《魅力12》、《文艺天地》等栏目多次赴酉阳拍摄摆手舞专题节目和人物专访,并将酉阳摆手舞在1998年重庆电视台与香港凤凰卫视联合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2001年10月3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同志回酉阳看望老区人民时,在城北桃花源广场与各族群众同跳酉阳土家摆手舞,后欣然题词:”酉阳——土家摆手舞之乡“。在2002年5月,文化部把酉阳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摆手舞)“。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把酉阳土家摆手舞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酉阳土家摆手舞的普及工作已深入千家万户,普及率达80%以上,群众文化、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得到加强,为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在,摆手舞已成为土家传统文化的大集汇,透过其内容与形式,可以观察到土家族社会、历史、民俗、民族特征以及文化艺术发展轨迹,可以说就是一本土家族的“百科全书”。
2.酉阳阳戏
酉阳阳戏,又称面具阳戏 ,酉阳面具阳戏,又名脸壳戏,广泛流传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小河镇、丁市镇、李溪镇、铜鼓及铜西村、车坝村等地。传说发源地为小河镇桃坡村和铜西车坝村。
阳戏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是种阳春的人演的戏,所以称之为“阳戏”。另一种说法是傩戏是为娱乐鬼神而演,称“阴戏”,阳戏虽也有还傩愿的酬神演出,但在庭前扎台唱,主要是娱人,故称之为“阳戏”。
据传, 酉阳面具阳戏,可追溯到殷商时期,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土家族图腾崇拜的傩祭,是土家先民为驱鬼逐疫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被称为“木脸戏”或“鬼脸壳戏”。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
桃坡村“阳戏”班子是酉阳48拨阳戏班中人丁最为兴旺的阳戏班子。这个班子有十六个人,成员有七八十岁的、有五六十岁的、也有三四十岁的。桃坡“阳戏”戏坛设在掌坛师冉隆章家宽大的堂屋里,戏坛又称“白马坛”,坛上供奉着关云长的木脸面具,戏坛旁放着几十张木脸面具、唱戏的戏衣和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那几十张木脸面具,有皇生、丞相、老生、小生、旦子、反王、大大王、二大王、员外等不同的角色。以及正神、凶神、世俗面具、丑角面具、牛头马面等几大类。通常必备的面具还有山王、将军、判官等25种,道具主要有印、牌带、师刀、令牌等20余种;服装有蟒袍、罗裙、龙凤花鞋等近20种。木脸面具都是当地木匠就地取材雕刻而成,一般用柳木、白杨木制作。在面具造型上,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做工精致,表情夸张,正神正直善良,其他面具则威武、凶悍、怪异,眼球突出,呲牙咧嘴,眉毛上扬。使人感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粗犷的美。
每逢寨子的村民婚丧嫁娶、生朝满日,山民们就要请戏班子到家里唱上一场。到了正月,戏班还要在主事家的堂屋,从正月初二唱到正月十五,尤其是春节这几天,村寨的山民会络绎不绝地提着香烛钱纸和好酒好肉到主事家,给关老爷拜年许愿。过了一段时间,或三五月或一年半载,村民许的愿兑现了,就会把戏班子请到家中唱上三天,这就是还愿,也是3000多年来,面具阳戏能够深深植根在当地老百姓心中的缘故。并且,村民请戏班唱一场戏在寨子里也算一件大事,是一种体面,更心灵上的一种慰藉。
唱阳戏时,戏班要先进屋开坛,迎接关夫子进屋,把关老爷的木面具供奉在堂屋正上方;服侍关夫子的人必须是寨子里的一名壮年男子,该男子要净手、上香、倒酒、烧纸;再把事先准备好的三碗饭、三杯酒、三双筷子放在关老爷面具前;开始唱戏了,掌坛师头戴观音玉佛冠,身穿法衣,下围罗裙,左肩搭排带,右背插神鞭;左手拿牛角,右手执师刀迎神作法,使掌坛师的舞蹈显示出一种粗犷和豪放。
而唱正戏阳戏剧目,戏班子要戴上各种不同角色的面具,锣、鼓、唢呐伴奏,亦歌亦舞,有唱有白,庄重诙谐,文、武、美、丑相戏其间。凡寿祝、婚嫁、立房、还愿,有请必演。“戏班在不同场合唱不同的曲牌和唱词,祝寿时唱《大孝戏》,生小孩唱《子孙戏》,春节唱《耍戏》……”
酉阳阳戏的声腔、曲牌、演出形式和风格都十分独特,不同于邻近区县的阳戏,保持了本身朴质的特性与源流。据清同治年间《酉阳直隶州总志》对阳戏的记载:“病愈还愿,谓之阳戏,则多至10余人,生、旦、净、丑、袍、帽、冠、服,无所不具。伪饰女旦,亦居然梨园弟子。”相传,酉阳阳戏起于唐朝,其祖师爷是冉法兴、陈法灵。至今在演出前仍有先敬师祖的规矩,牌位上写着“唐朝起教历代戏官”8个字。阳戏的继承多是父传子,子传孙,世代相传,一般都是口头授艺。
从前,跳阳戏是男子的事,曾有“男子妆饰如社火,击鼓以唱神歌”的说法。跳阳戏时,最神秘的莫过于举行“开箱”仪式。“开箱”实际上是开始跳戏的一个先头仪式,由德高望重的坛主(班主)主持。首先将一个神箱子抬出,放在神龛上,然后杀鸡敬神,烧香点烛祭天,三叩九拜之后,即高诵数百字的“开箱词”。坛主念完,打开箱子,取出帅旗、刀箭和面具,再将面具供奉在神龛上。
阳戏表演开场,所有人员穿上了鲜艳的服装、头戴面具,用古老的面具院落舞将观者的遐想带入到一个古老而悠远的时空。他们的动作配合很默契,手中的兵器挥舞很灵活。随着鼓声的轻重、快慢,整个舞蹈层次分明、干净利落、有主有辅、有起有伏,舞姿明快而有寄寓,步伐多变而节奏感强。
据介绍,阳戏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大孝记》、《蟒蛇记》、《恩哥记》、《征东》、《征西》、《薛刚反唐》、《唐王落难》、《穆桂英》等。其唱腔曲牌有皇生腔、丞相腔、元帅腔、小生腔等。
阳戏许多招式都是模仿战争而来,用如今的眼光来看,阳戏的舞蹈动作伸展弧度并不大,两个对跳的人动作接近于亦步亦趋,不像常规舞蹈中有挥洒自如的肢体动作,但这正充分说明了阳戏具有浓厚的写意特征。兴隆阳戏与心灵共舞,舞者和遥远历史时空的对话,让人震撼。
阳戏原本是人们通过它寄寓来年的好运,现